這個春天有三大熱門——
《灌籃高手》;淄博趕烤;
以及,劉若英的演唱會。
「神隱」許久的劉若英,帶著「飛行日巡迴演唱會」歸來。
整個4月,從深圳到杭州,再到武漢、哈爾濱。
劉若英馬不停蹄,一路「飛行」,所到之處場場爆滿。
距離上一次巡迴演唱會「我敢」,已經7年有餘。
有人說,劉若英胖了,圓潤得仿佛自動關掉了「文藝女神」濾鏡。
有人說,劉若英變了,服裝造型不再是記憶中的白襯衫牛仔褲,利落舒爽的馬尾。
有人卻說,她還是她。
唱著溫暖的歌,用情感撫慰人生,她的歌聲里都是青春。
正如一個聽過演唱會的網友評論:
你以為花錢來聽一個53歲的女歌手演唱會,是為了她的顏值而來嗎?
那就太淺顯了。
女人的美有三個層次。
一是皮囊,再進一步是智慧,最頂級的則是感性。
53歲,入行32年,劉若英無疑已經站上了美的第三個層級。
一如她的暱稱——奶茶。
初嘗,清新;再品,香醇。
可當你閱盡塵世,再抿一口,又能咂摸出無窮無盡的味道。
而劉若英,也在這種變化的方寸之間,逆流而上,走上了女演員的另一條大路。
01、
現在影視劇收官,都流行和角色告別。
劉若英也不例外,只不過也有不同。
不久前,結束了哈爾濱站的演出後。
劉若英通過個人社媒帳號寫下這段話:
謝謝哈爾濱的熱情
路上的丁香花真是美
我這次真是吃多了,所有食物都太香了
希望很快再回來,大口吃肉,大聲唱歌
沒有過分煽情,沒有刻意追尋什麼意義。
像寫旅行日誌一般,記錄自己一路逛吃的所見所感。
而後告訴大家:我還會回來的。
瀋陽老鐵也是起名高手,送出全新愛稱:英子。
往前看,告別武漢時,劉若英也寫下相似的文字。
謝謝武漢,連續兩天,天氣雖有變化,但溫暖是持續的。
希望很快再來一起聊天一起唱歌。
今天的你們記得喝點溫水,等你們的小作文啊
就像假期旅行,約了三五好友,離別時並無惆悵,而是篤定還會再見。
就像她的歌,表面上唱盡了愛與孤獨。
但真正走進去後,就會無限安靜,無限溫暖。
演唱會上,劉若英現場調皮地唱起:
「你媽媽在家等你回家。」
現場歌迷一呼百應:
「你就是媽媽。」
有人調侃,劉若英開一場演唱會,多這麼多「好大兒」。
劉若英的親切,自帶母親般的溫存。
但不是「媽味」的說教,而是靜水流深,如景入心。
演唱會前的VLOG中,歌迷們一一分享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歌詞。
「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
「學著在失望中,找尋希望,抬頭是一片星光。」
「未必永遠,才能愛的完全。」
從《原來你也在這裡》、《一路走下去》到《成全》。
這是劉若英的歌詞簿,更是每個人青春年少時寫過的同學錄。
亦或是紅著臉偷偷傳過去的紙條、情書。
每個人的青春中,大抵都有一句劉若英的歌詞。
即使不唱,只是靜靜地念出來,都會有深切的觸動。
這是歌詞的質感,更是劉若英的魔力。
劉若英是隨性的,但隨性中也有一種任性。
就像這次演唱會的著裝。
那條關注度極高的螢光綠抹胸連衣裙,以及頭頂45度角斜插天空的圈圈。
在去年11月倫敦演唱會時,就有人拿著圖片說事。
認為這身打扮是得罪了造型師。
還順帶吐槽她身材壯碩。
但這次出場,劉若英依舊延續相同的造型,並未因外界的非議,就去改變自己的決定。
劉若英曾說:
「那麼生命本來的面目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是除去光環後的普通人。
你把名氣、財富等等身外之物統統拿掉的時候,『拿不走』的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你。」
02、
演唱會過後,旋律還未散去。
屬於劉若英的另一個「20年」,又悄然而至——
《粉紅女郎》劇組,集體發文,紀念電視劇開播20年。
劉若英劇中的cp胡兵發文,特別提到當年很享受和劉若英的合作。
點開視頻,當《一輩子的孤單》前奏響起,一霎那猶如時光倒流,不得不說又戳心了。
就像胡兵說的,劉若英給人的感覺,若有似無。
但卻會讓人在她的真情流露中,不自覺袒露自我。
劉若英也下場,發文紀念。
封面圖是四人合照,視頻里也是「四姐妹」的大聯歡。
鬼馬精靈的哈妹,風情萬種的萬人迷,初代女漢子男人婆,還有頭頂婚紗高喊「溫柔甜蜜,需要愛情」的結婚狂。
每一個人的身上,恐怕都集合了萬千少女的夢想。
有別於,現如今娛樂圈發動態,一定要自己在c位,甚至p圖只p自己的「習俗」。
劉若英選取的片段,她甚至不是第一個出場。
無論事業還是人生,劉若英都是如此,從不爭「c」。
但就是有一種無形的魅力,讓人們自動將她放在心上的「A」處。
一方面是氣質使然;
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她的不強求,更不將就。
2000年拍《人間四月天》,導演找到劉若英,本想讓她演「女神」林徽因。
但劉若英拒絕了,她說林徽因太美,應該讓更美的人去演。
一轉身,選了自己認為更合適的張幼儀。
劉若英說:
「林徽音可以哭,陸小曼可以哭,張幼儀卻不能哭,也不能說。她必須努力抑制自己的情感,不讓眼淚掉下來。」
最終,劉若英演出了張幼儀的堅忍、獨立。
那是有別於陸小曼、林徽因的另一種美。
《人間四月天》爆火,劉若英也收到很多邀請,但清一色都是苦情戲的本子。
就像拒絕林徽因一樣,她把這些全部推掉。
媒體採訪,問她原因,她說:
「實在想演一個喜劇。」
底層邏輯應當是,劉若英不希望陷入一種循環,被定型,成為某種「特型演員」。
懂得取捨,劉若英也才有機會遇到《粉紅女郎》。
接到朱德庸邀請的時候,劉若英欣然同意。
只不過《人間四月天》里的「擰」勁又上頭了。
本來導演想讓劉若英演另一個角色。
她卻自己選擇了「結婚狂」。
因為她知道,自己更適合。
也許原先安排的那個角色,不必「扮丑」,還能在鏡頭前美美的,圈一波顏粉。
但劉若英卻偏偏選中少有人走的路。
這不是逞強,而是對自己和角色、作品的懂得。
選中了「結婚狂」,劉若英也像選中了一位老友,和另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
足夠認真對待。
劇中「結婚狂」的標誌之一,便是那副拉低顏值的齙牙。
劉若英特地找牙醫做了三副假牙,還分別戴著它們出去做小調查。
調查結果出爐。
第一副,看到的人會嚇到;第二副,讓人不忍直視。
最終敲定了第三副。
因為戴著這副假牙出場,別人看見劉若英笑,露出牙,就會跟著也笑了。
就這樣,劉若英帶著定製的小齙牙、五指襪,在上海一拍就是五個月。
最終《粉紅女郎》大火,「結婚狂」也從出場被嫌丑,到逐漸收穫喜愛,圈了一大波「性格粉」。
劉若英的執拗,讓她與角色雙向奔赴。
而這種吸引力也是更為長久的。
20年後仍有人深情表白:
謝謝「結婚狂」,當年和別人解釋劉若英是誰好難,直到方小萍出現。
《粉紅女郎》讓劉若英捧回「雙十佳」最佳女演員。
但狠心的劉若英,再度讓方小萍成為絕版。
關上一扇門,她又推開了另一扇窗。
03、
2002年的《雙瞳》,劉若英挑戰起了驚悚懸疑。
飾演「喪偶」式婚姻中痛苦無助的妻子。
和科班出身的影帝梁家輝對戲,被三大男性角色包圍,劉若英卻沒有成為陪襯。
演技讓影迷送出三字評價:沒得說。
金像獎最佳女配角,也收入囊中。
《雙瞳》之後,導演陳國富又監製了《天下無賊》。
劉若英也入局,從身處婚姻危機的女性,變身「女賊」。
結尾處的「含淚吃烤鴨」,再度鎖屏。
這一大淚點,也成了各大演技類綜藝必考環節。
但即使湧現了許多後來者,劉若英的原版,仍然無人能出其右。
一首片尾曲《知道不知道》,讓屬於劉若英的歌單上又多了一首經典。
回顧劉若英的演藝之路,她懂得順應,也在不斷為難自己。
1995年的出道之作,劉若英被陳國富相中,出演奇幻片《我的美麗與哀愁》。
張艾嘉也看中她,力邀出演愛情片《少女小漁》。
一個新人,出場就捧回了亞太影展「影后」,劉若英的實力可見一斑。
因為這部片劉若英也有了強大的「周邊」。
首張專輯《少女小漁劉若英的美麗與哀愁》,其中一首《為愛痴狂》就讓劉若英擁有了作為歌手的代表作。
再到《很愛很愛你》、《我等你》,劉若英的專輯每一張都有記憶點,至今仍是ktv必點熱門曲目。
對於肯定和榮耀,劉若英欣然接受。
但卻總是希望,在高光處抽離告別。
這種告別,不是否定,切斷原來的自我。
而是承認以前的好,但更想創造除了好之外的不同。
談到劉若英的歌,《後來》幾乎是一個符號。
只要前奏一響,便是成千上萬人人掏心掏肺大合唱的場面。
作為歌手,劉若英唱出了《後來》的惆悵淡淡憂傷,以及憂傷後的釋然與成長。
她又將自己人生的「後來」寫成劇本,做導演拍出了《後來的我們》。
「偶然之下,平行線交叉,再平行。」
人生或許就是如此。
但劉若英要告訴我們的是:故事始終有「然後」。
04、
近些年,劉若英不太經常露面,但她的「傳說」不止。
2016年,劉若英出版了第六本創作文集《我敢在你懷裡孤獨》。
她和老公鍾小江「分房睡」的相處方式,也長占熱搜。
書中,劉若英寫道:
「一起回家,一個往左,一個往右;臥室、書房獨立,只公用廚房和餐廳。」
這種「合租」式的婚姻,也讓人質疑劉若英,嫁了小10歲的老公過得恐怕並不幸福。
再看看劉若英個人帳號曬出的狀態,一個人工作、拍照,帶孩子。
甚至看電影,都是各進各的場次,看不同的片。
但其實,劉若英的動態,和孩子相處的日常,有很多都是出自老公之手。
不得不說,鍾小江的「老公視角」,氛圍感十足。
在他的鏡頭下,劉若英有著每個年齡段不同的味道。
那是他對妻子、孩子、家庭的懂得與愛。
幸福不應當只有一種標準,婚姻亦是如此。
而婚後的劉若英,生子、復出,寫書、開演唱會。
能夠把自己的心中所想人生經歷,大大方方地寫出來。
這或許便是幸福最好的證明。
她們的感情,早已不是一張床,一間房就能輕易界定的。
而是彼此尊重對方的世界,也尊重愛護著對方。
家人中,給劉若英影響最大的是她的祖父。
劉若英的祖父劉詠堯,是出身黃埔一期的軍官。
雖「含著金鑰匙」出生,祖父對待劉若英,卻一面是疼愛有加,一面是「軍事化」管理。
《魯豫有約》里劉若英曾談到,自己的海外求學經歷。
祖父母卻只給了她學費,她要自己打工賺生活費,一個人異鄉漂泊,孤獨又無助。
打電話回家哭著說自己不想念了,祖父卻「冷酷到底」。
也是這份「狼性教育」,讓劉若英挺過了難捱的歲月,擺脫了矯情和脆弱。
最終學成歸來,也才有了後來那些記憶中的經典。
哭過痛過後的成長,也讓劉若英知性又獨立。
敢在愛人的懷裡孤獨,也能分得清工作、生活、婚姻、愛情的「房間」。
把每一間「房間」,都布置得井井有條,既有著文藝片的氛圍,又有著人間真實的煙火氣。
更難得的是,讓自己和身邊人都舒適又自在。
「營業」的時候,劉若英拚命練歌,找感覺,經常是一個人在偌大的練歌房一待就是很久。
不能出門,就開在線演唱會。
沒有工作的時候,她也投入於生活和家庭。
和老友重聚,一起聊音樂做想做的事。
接送孩子上課,做飯、與友人聊天,清明節給家人掃墓,也一個人寫書趕稿。
《狂飆》暴火的時候,劉若英也加入追劇的行列,給「大嫂」陳書婷瘋狂打CALL。
2015年,「RENEXT 我敢」演唱會上,劉若英把現場布置成一張大床。
好友周迅、湯唯、桂綸鎂坐在床邊,一起唱《我要你好好的》。
「各自的故事裡,各自精彩。相聚時候一起,互相取暖。」
一如劉若英在演唱會上,帶給歌迷的感覺。
05、
入行多年,劉若英並不高產,但卻一直在挑戰,步履不停。
如今演藝圈,因演技、形象單一、重複,跌落神壇的演員不在少數。
但慶幸「四月天」里的劉若英,仍在源源不斷地散發「和而不同」的美。
「消失」7年,一回歸就是頂流。
這既是實力,更是智慧。
53歲,劉若英承認自己不想變老,但更不想變怪。
自然老去,擁抱歲月的痕跡,就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53歲在其他人眼中,或許是危機。
但對於劉若英來說,她還有大把的好時光。
而早已經活出自我的她,也在女演員的另一條大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活出了女人的另一種性感。
正如張嘉佳在給劉若英的《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作的序里所寫:
「一刀痕跡,一個謎語。當下不是真相,全部才叫真實。」
「我喜歡劉若英,不是她某一個階段,而是整場花開的過程。」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蘇打葉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