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H重排檢測來打假—肝細胞癌or肝淋巴瘤or肝假性淋巴瘤

2023-12-15     繪真醫學

原標題:IgH重排檢測來打假—肝細胞癌or肝淋巴瘤or肝假性淋巴瘤

肝假性淋巴瘤(RLH,也稱反應性淋巴組織增生、結節性淋巴組織樣增生)極為罕見。儘管影像診斷技術不斷進步,但仍難與肝細胞癌(HCC)進行區分。本文報告了一例影像檢查為疑似HCC、術後診斷確診為肝臟RLH的患者。患者女,78歲,因C型肝炎病毒抗體(HCV Ab)檢測陽性而轉至廣島紅十字會醫院。超聲檢查顯示在肝臟第 8 段有一個 13 mm的等回聲病變。增強計算機斷層掃描(CE-CT)顯示動脈期強化,靜脈期和延遲期強化減退。釓塞酸二鈉磁共振成像(EOB-MRI)顯示,病變在動脈期明顯增強,在肝細胞期呈低信號強度。雖然腫瘤標誌物均在正常範圍內,但在CT和MRI上的腫瘤增強模式與HCC一致。對患者進行了S8肝節段切除術。切除標本的組織學檢查顯示有緻密的淋巴組織,生髮中心擴大。免疫組化檢查顯示CD3、CD10和CD20陽性,B細胞淋巴瘤2(BCL-2)和EB病毒(EBV)陰性。對IgH基因重排的聚合酶鏈反應(PCR)分析呈多克隆性。根據這些診斷,診斷為肝臟RLH。患者術後病程平穩,於術後第 10 天出院。患者術後生活質量良好,在 4 個月的醫學隨訪中未發現肝結節復發。肝臟RLH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術前診斷時通常是隱匿的。應在進行單個、小的肝臟腫瘤診斷時進行鑑別區分。超聲引導下的活檢和仔細的影像學觀察可能有助於診斷肝臟RLH,而IgH基因重排的PCR檢測對肝臟RLH的鑑別診斷是必要的。

背 景

肝假性淋巴瘤(RLH)極為罕見。儘管影像診斷技術不斷進步,但仍難與肝細胞癌(HCC)區分。雖然肝臟RLH的病因尚不清楚,但通常認為其發展與慢性炎症或免疫異常有關。本文介紹了一例疑似HCC、經術後診斷為肝臟RLH的病例。

病 例

患者女,78 歲,因體檢時偶檢出C肝病毒抗體陽性轉診至廣島紅十字會醫院。患者有胃癌和高血壓病史。入院時患者的生命體徵和實驗室指標均正常,肝功能分級為Child-PughA(評分 6 分),吲哚菁綠 15 min滯留率(ICG-R15)為 20.3% 。雖然B肝表面抗原(HBs Ag)檢測為陰性,但B肝表面抗體(HBs Ab)、B肝核心抗體(HBc Ab)和C型肝炎病毒抗體(HCV Ab)均為陽性。腫瘤標誌物、癌胚抗原(CEA)、CA19-9、甲胎蛋白(AFP)和PIVKA-II誘導蛋白水平分別為 2.0 ng/ mL、22.3 ng/ mL、4.0 U/mL和 25.0 U/mL。超聲(US)顯示肝臟第 8 段有 13 mm等回聲病變(圖1A)。Sonazoid增強超聲顯示在動脈期有一個高強度結節,在Kupffer期有一個輕微的低強度結節(圖1B、C)。增強CT顯示肝第 8 段有一 13 mm低密度結節(圖2)。釓塞酸二鈉磁共振成像(EOB-MRI)顯示,13 mm肝臟病變T1加權成像顯示低信號,T2加權成像顯示脂肪飽和。病變在動脈期呈高強度,在肝細胞期呈低強度。彌散加權成像(DWI)顯示彌散受限(圖3)。

圖1

(A)超聲顯示在肝臟第8段有一個13mm等回聲病變;(B)動脈期影像顯示有一高增強結節;(C)Kupffer期影像顯示有一低強度病變

圖2

(D)CE-CT檢查顯示動脈期13mm病變信號增強;(E)靜脈期和延遲期信號增強消失

圖3

(F)EOB-MRI顯示,T1加權成像顯示13mm病變呈低信號強度;(G)T2加權成像顯示脂肪飽和;(H)病變在動脈期顯著增強;(I)肝細胞期減弱;(J)DWI加權成像顯示彌散受限

雖然腫瘤標誌物在正常範圍內,但在CT和MRI的影像結果與HCC一致。因此,對患者進行了肝S8段切除術,手術時間為 205 min,失血量為 20 mL。大體檢查標本顯示有一個灰白色腫瘤,長度為 15×15 mm(圖4)。

圖4

(K)標本大體檢查呈白色,大小為15×15mm;(L)組織病理學評估顯示淋巴樣細胞增殖並伴有生髮中心;(M)生髮中心由各種大小的淋巴樣細胞組成

切除標本的顯微鏡檢查顯示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緻密淋巴組織,生髮中心擴大。免疫組化檢查顯示CD3、CD10(生髮中心)和CD20陽性,B細胞淋巴瘤2(BCL-2)(生髮中心)和EB病毒(EBV)陰性(圖5)。聚合酶鏈反應(PCR)電泳未檢測到免疫球蛋白重鏈(IgH)基因重排,表明細胞具有多克隆性(圖6)。

圖5

(N)CD3+T細胞主要存在於濾泡間區;(O)生髮中心CD10染色陽性;(P)生髮中心CD20染色陽性;(Q)生髮中心BCL-2陰性

圖6 PCR的電泳圖譜。1:1稀釋的PCR電泳顯示細胞呈多克隆性,未檢測到IgH基因重排

根據組織學特徵,包括免疫病理染色,電泳結果呈多克隆性,診斷為肝臟RLH。術後病程平穩,患者於術後第 10 天出院。患者術後生活質量良好,在 4 個月的臨床隨訪中未發現肝結節復發。

討 論

RLH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特別是肝臟RLH。RLH是發生在皮膚、眼眶、甲狀腺、肺、乳腺或胃腸道的孤立性結節性病變。自Snover等人於 1981 年首次報道以來,英文文獻中僅報道了 81 例肝臟RLH。患病率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易罹患,其比例約為 10:1 。根據文獻綜述,肝臟RLH主要發生在中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齡為 55 歲,大多數病變的大小 <20 mm。本例患者年齡 78 歲,腫瘤大小為 13 mm。雖然肝臟RLH病因尚不明確,但通常認為它的發展與慢性炎症和免疫異常有關。Zen Y等人報道,27% 的肝RLH患者罹患慢性肝病,包括病毒相關肝硬化,23% 發現免疫異常,如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此外,RLH和免疫抑制劑,如干擾素α,之間的關係已被明確。在本病例中,患者被偶然診出HCV感染,但未接受過抗病毒藥物治療。患者抗HBc陽性、肝臟出血的組織病理學特徵顯示她患有慢性肝病。Talamo等人報道了B肝感染的慢性抗原刺激與肝淋巴瘤的病因有關。研究人員推測HBV感染也可能與肝臟RLH的發病機制有關。Kim等人注意到HCV引起的慢性肝炎與肝RLH在組織病理學上的相似性。與HBV或HCV單病毒感染的患者相比,慢性HBV-HCV合併感染與更高程度的虛弱和較長的病程相關。研究人員推測,在本文病例中,HBV-HCV合併感染引起的強抗原刺激可能是肝臟RLH發病的原因之一。

雖然術前肝臟活檢可能會明確診斷,但由於樣本量不足,可能無法提供準確的診斷;此外,還存在腫瘤細胞擴散的風險,通常不推薦進行。由於肝臟RLH是良性的,術前使用多種影像學檢查診斷是必要的,以免進行不必要的侵入性手術。然而,術前使用影像學確診RLH是非常模糊的,因為肝臟RLH與HCC在幾種影像學檢查中的特徵十分相似,包括US、CT、MRI和PET-CT。肝臟RLH的US特徵與HCC相似,常見的特徵包括邊界良好的低回聲結構和高回聲邊緣。在增強超聲中,結節在動脈期呈高增強,在Kupffer期消除。在PET-CT中,肝臟RLH的SVUmax正常升高,與HCC和惡性淋巴瘤相似。大部分結節在早期呈高增強,在晚期消除。一些研究人員報道了在CE-CT檢查中,肝臟RLH和HCC之間的細微差異。延遲期出現結節周圍增強(PNE)可能是RLH的特徵性表現,HCC在延遲期常表現為無PNE的結節消除。由於門靜脈周圍門靜脈束的淋巴樣細胞膨脹引起的門靜脈狹窄,PNE補充了肝實質周圍的動脈供應增加。在增強MRI上,大多數肝臟RLH患者可見動脈期高強度和肝膽期低強度。Zhou等人報道,MRI上肝臟RLH的特徵之一是強彌散受限,這反映了RLH的細胞增生。另一個特徵是由於成熟的淋巴樣細胞膨脹,使病變連續呈線性高強度。然而,由於這些特徵在本文病例中並不明顯,因此該腫瘤不能與HCC進行回顧性區分。

肝臟RLH的診斷在影像學和組織學上是不同的。據研究者所知,術中ICG(吲哚菁綠)在肝臟RLH中積累的情況尚未報道。研究人員推測ICG會因其高血管供應而選擇性地在肝臟RLH中積累,導致很難與HCC區分。病變的病理特徵是增生的淋巴濾泡與反應性生髮中心。肝臟RLH的診斷需要免疫組化和基因檢測,以及常規的組織學評估。鑑別RLH和惡性淋巴瘤最有用的方法是BCL-2,它在RLH的生髮中心呈陰性。在本文病例中,由於生髮中心內的淋巴細胞表達CD10和CD20,但BCL-2為陰性,排除了惡性淋巴瘤,包括濾泡性淋巴瘤。雖然之前的大多數研究都省略了PCR分析,但Amer等人指出,為了有效地區分肝臟RLH和惡性淋巴瘤,特別是濾泡性和粘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需要進行IgH基因重排的PCR檢測。PCR的結果也與肝臟RLH的診斷相一致。通過評估IgH基因重排來確定單克隆性是診斷淋巴瘤的常用方法。在本例中,由於高度多克隆背景,沒有檢測到IgH基因重排。

由於沒有肝臟RLH局部或遠端復發的報道,包括保守治療的病例,如果臨床影像學發現RLH的特徵模式,密切的影像學隨訪可能是選擇之一。雖然在惡性腫瘤中進行活檢有擴散腫瘤細胞的風險,仍存在爭議,但通常在幾種影像學檢查後強烈懷疑有肝RLH的病例中應進行病理活檢。在活檢診斷為肝臟RLH的病變中,未見惡性轉化的報道,保守治療病例中常見腫瘤體積回縮。超聲引導下的活檢和基於CE-CT、MRI的仔細觀察可能在肝臟RLH的診斷中發揮重要作用,以避免不必要的手術。

結 論

肝臟RLH非常罕見,術前診斷時應與單一的、小肝臟腫瘤進行區分,特別是在中年婦女中。超聲引導下的活檢和仔細觀察影像結果,特別是結節周圍區域,可能有助於診斷肝臟RLH,而IgH基因重排的PCR分析將是對肝臟RLH的鑑別診斷,以排除淋巴瘤。

參考文獻:

Mita, J., Maeda, T., Tsujita, E. et al. A case of difficult-to-diagnose hepatic 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 finally diagnosed by using PCR analysis of IgH-gene rearrangements: a case report. Int Canc Conf J (2023). https://doi.org/10.1007/s13691-023-00632-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82e92b13ce4a8567bb91133f8bb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