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149 億美元的收購案:誰「殺死」了美國鋼鐵?丨氪金 · 大事件

2024-01-17     36氪

原標題:一筆149 億美元的收購案:誰「殺死」了美國鋼鐵?丨氪金 · 大事件

作者 | 耿宸斐

編輯 | 宋婉心

新日鐵將以149億美元收購美國鋼鐵公司,此次交易的價格為每股55美元,若按照美國鋼鐵此前的收盤價計算,溢價約為40%,相比美國鋼鐵去年8月份啟動出售計劃前的股價,溢價高達142%。

交易完成後,新日鐵理論上的粗鋼產將能很有可能衝到全球第二的位置——僅次於中國的寶武鋼鐵,同時其實際粗鋼產量也有望衝擊前三。

消息公布後,新日鐵股價一度下跌5.1%,而隔夜美國鋼鐵收盤則大漲26%,報49.59美元。

收購仍存變數

去年12月18日,新日鐵宣布了收購美國鋼鐵的消息,僅三天後,白宮表示這樁交易對國家安全和供應鏈的潛在影響值得「認真審查」。

這樁交易在最終完成之前,已經淪為政治出氣筒。

其中,美國政壇內部的分歧或成為收購最大阻力。交易事項公布後,不少共和黨和民主黨議員都公開發聲,強烈反對此次收購。

「我幾年前就警告過這種結果,並將在未來幾個月反對它。」俄亥俄州共和黨參議員JD•萬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賓夕法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約翰·費特曼稱這筆交易「絕對令人憤慨」。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喬·曼欽三世稱其為「對我們國家安全的直接威脅」。

「進入選舉年,顯然存在一些重大風險。」凱爾納資本併購套利投資組合經理克里斯·普爾茨分析指出,大多數反對該交易的參議員來自生產鋼鐵的州。

批評者們希望拜登政府根據監管外國投資潛在安全風險的聯邦法律阻止此次收購。鋼鐵行業作為基礎產業,對國家經濟和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這類交易往往會受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等機構的審查。但由於日本的盟友身份與其在北美的投資歷史,且業務重疊較小,目前來看,這筆交易通過審查的可能較大。

不過,這其中仍存在變數。有交易員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為了彰顯正在響應外界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可能會花比平時更久的時間進行審查。

來自社會各界的反對聲此起彼伏。GLJ Research分析師戈登·詹森認為,新日鐵在美國的擴張,可能會對那些更願意鞏固市場的美國鋼鐵製造商造成打擊。

工會也對此次交易表達了不滿。

在新日鐵與美國鋼鐵公司宣布達成收購協議當天,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就發表聲明,要求美國監管機構審查這起收購案,並以損害鋼鐵工人與國家安全利益為由,表示強烈反對。

「美國鋼鐵公司向外國實體出售產品的決定是『貪婪的』和『短視的』。」工會稱,美國鋼鐵公司在達成交易之前並未與工會聯繫。

這一番強烈的敵意容易讓人聯想至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崛起所帶來的恐慌。

彼時,日本人在美國大量購買資產,從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業進行了21起500億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併購,其中,有18起的併購對象是美國公司。

新華網思客智庫、長江雲智庫專家解筱文對36氪表示,日本當時近乎狂熱的資產收購引起了一定的民粹主義情緒和保護主義情緒,也讓一些人擔心外國資本對本國產業的控制和影響。

對此,新日鐵社長橋本英二解釋稱,這項交易不會對美國造成損害,會根據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經濟安全戰略進行投資。「公司的大規模投資和先進煉鋼技術將對美國有利,此外也將維持現有的勞資協議。」

橋本英二的謀算

即便阻力巨大,橋本英二依然在極力促成這筆有利可圖的生意。「我相信我們能夠成功完成計劃中的收購。」橋本英二在日本鋼鐵聯合會新年晚會上表示。

這位日本企業家一向以鷹派作風聞名。最典型的,當屬在2021年將自己的最大客戶豐田告上法庭,豐田的新能源汽車涉嫌侵犯其無取向電工鋼專利,這場糾紛持續了兩年之久。

橋本英二的鐵腕治理下,新日鐵近年來不斷擴張。2019年12月,新日鐵與安賽樂米塔爾聯合收購了印度私營鋼鐵公司Essar Steel;2022年3月,又在泰國收購了G Steel和GJ Steel。

圖:新日鐵全球生產框架;圖片來源:新日鐵官網

不斷加速收購背後,是新日鐵因日本國內鋼鐵市場的衰落現狀而尋找新增長點的嘗試。SEAISI Member的數據顯示,2022年日本整體鋼鐵需求同比下降7.3%至5500萬噸,產量下降600萬噸至7870萬噸。

為達成收購事項,新日鐵拋出了令美國鋼鐵無法拒絕的價格。倫敦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新日鐵為此次收購支付的費用相當於美國鋼鐵公司12個月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的7.3倍。

有分析認為,新日鐵之所以願意以如此高的溢價收購美國鋼鐵,實際上是押注美國製造業復興必然成功和鋼鐵需求的結構性增長——美國目前實行的三項法案正切實推動鋼鐵需求增長。

具體來看,《基建法案》將在5年內新增約5500億美元投資,用於修建道路、橋樑等交通基礎設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建造這些道路、橋樑、電動汽車等,都需要使用美國製造的鋼材才能獲得補貼,而美國鋼鐵廠的積壓訂單已經達到15年來的最高水平。若意圖從中分一杯羹,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絕佳機會。

總額達280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則試圖通過投資補貼吸引半導體企業在美國本土設廠,以減少供應鏈對外國的依賴。基於此,智能設備、電子設備和通信設備需求將會大增,進而帶動鋼鐵需求。

而作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氣候法案,《通脹削減法案》將為一系列綠色工業產品提供補貼和稅收優惠。BloombergNEF分析師Yuchen Huo表示,該法案出台以來,美國對電動汽車、太陽能和風能零部件製造等清潔技術製造業的興趣激增,而新日鐵在車規級超高強度鋼板等方面早有技術布局。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認為,考慮到美國市場的龐大需求以及美國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承諾,此次收購有助於確保新日鐵在美國市場內的長期存在和增長潛力。

藉助此次收購,新日鐵不僅能實現全球粗鋼產能1億噸的目標,還能夠從基建項目帶來的需求增長中受益。更為重要的是,在地緣政治和貿易政策日益重要的今天,新日鐵能藉機鞏固其在美國市場的戰略地位。洪勇對36氪表示,通過整合,新日鐵可以擴大在北美市場的份額和影響力,增強其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

誰扼殺了美國製造業?

作為美國第一個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美國鋼鐵公司曾控制著美國65%的鋼產量,一度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具競爭力的鋼鐵生產者。但曾經的鋼鐵巨人,如今卻不堪重負,在2008年達到股價高點171.31美元/股後,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一路走弱,一度跌至4.43美元/股。

圖:美國鋼鐵上市以來股價變化;圖片來源:Wind

2022年,美國鋼鐵公司僅雇用了1.5萬名員工,鋼鐵產量僅1120萬噸,不足1953年產量的三分之一。

美國鋼鐵公司的衰落只是美國鋼鐵行業困境的一個縮影:目前,沒有一家美國公司躋身全球十大鋼鐵生產商之列。

回顧歷史,美國製造業的衰落主要由經濟轉型和全球化浪潮引起。

二戰後,美國憑藉汽車、鋼鐵、飛機等領域的絕對優勢成為世界製造業霸主。美國製造業從業人數比例在1945年達到38%的頂峰,隨後美國開始將重心轉向創新體系,製造業掉頭向下。而全球化雖然讓全球貿易效率得以提升,卻也導致了製造業的逐底競爭——外包製造成為了一種無可避免的趨勢。美國公司紛紛將生產線遷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進一步削弱了本土製造業的基礎。

世紀之交,美國製造業進入了最糟糕的十年。如Netflix紀錄片《美國工廠》中,通用汽車公司在俄亥俄州代頓工廠倒閉,整個社區隨之陷入蕭條的景象,在當時的美國製造業中已經司空見慣。

從數據看,美國製造業產出在2000年至2007年間每年僅增長0.5%,在2007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則下降了10.3%。在過去的70年間,製造業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從28.1%下降至10.9%。

與其他行業相比,製造業尤其是鋼鐵行業的投資回報周期長,風險高,這導致了資本投資的不足,進而影響企業的技術更新和生產效率提升。據觀察者網報道,美國鋼鐵公司擁有的仍是上世紀40年代的技術,近年來,中國、印度和韓國鋼鐵製造商的產能已遠遠超出美國。

美國經濟現在更加注重信息和金融,而不是製造業。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的商品貿易逆差不斷飆升。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貿易逆差額已增至9481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其中,貨物貿易逆差額增長9.3%至1.19萬億美元。

賣身之後,美國鋼鐵的命運尚未可知,但向前走一步,或許能有破局的可能。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81b0ed6974634dea8b55aa5d0d969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