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卷向下半場,李彥宏看好的智能體或成殺手級應用

2024-07-04     雷科技

隨著基礎大模型頭部陣營逐漸成型,「百模大戰」已然有了收尾的勢頭。李彥宏在最新發聲中提到,「百模大戰」讓我們追趕世界先進大模型的能力得到了建立。

AI產業的競爭也來到了「落地賽」的下半場,AGI(通用型人工智慧)時代正在加速來臨,大家紛紛探索通往實現AGI路上最有前景的AI應用,希望做出AI 超級應用來。

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GC技術加持下,人機互動體驗將徹底被重構。一個行業內熱議的問題是,AI時代的超級應用的核心載體會是什麼?很可能不是網頁或者App這些面向網際網路而生的應用載體。

在7月4日開幕的WAIC(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產業發展主論壇上的主題演講中,李彥宏談到了對AI應用未來發展方向的判斷,他說最看好智能體。他表示,隨著基礎模型的日益強大,開發應用也越來越簡單,其中,最簡單的就是智能體,只要用「人話」把工作流說清楚,再配以專有知識庫,即可做出一個很有價值的智能體,「比網際網路時代製作一個網頁還簡單」。他還提到了智能體與搜索的結合,「搜索是智能體分發的最大入口」。他預判,未來在各行各業將出現數百萬量級的智能體,形成龐大生態。

李彥宏看好的智能體,到底是什麼?

智能體是否具有「幹掉」上一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App,成為AI時代的超級應用的潛力?

智能體就是AI時代的網站

網際網路興起,網頁構成的WEB應用成了人們獲取信息與服務的唯一載體,鍵盤與滑鼠構成了人機互動的核心。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基於觸摸屏與設備交互,App承接網站成為新的應用形態。

AI時代,設備在變化,AI手機、AI PC、AI XR等AI硬體興起,市面上還出現了AI Pin、Rabbit R1這樣的完全依賴AI交互的AI硬體新物種。而iOS、安卓、鴻蒙、Windows等作業系統均在大幅升級,全面AI化。

隨著人機互動的變革,應用形態一定會再一次劇變,於是,行業開始頻密地討論:AI手機會不會幹掉手機,App會不會消失,AI時代的超級應用是什麼?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都可歸結到「智能體」上。

智能體,英文叫Agent,可將其簡單地理解成智能助理應用。開發者可根據對應領域的經驗、規則、數據,基於基礎大模型定製開發智能體,讓其具備解決某些問題、完成某些任務的能力,比如解析文檔、回答問題、生成內容等等。

從網站到App的變遷,只有人機互動模式的變化。WEB與移動應用中的內容,全都來自於人,只是換了不同方式組織、呈現與互動而已。

智能體相較於App、網站的改變,卻不只是人機互動的變革。今天的智能體,不簡單是對話能力、還有反思、規劃能力。也就是說,智能體內的內容與服務本身,將有相當部分來自於AI生成,這是革命性的變化。

相較於App、網站開發而言,智能體的開發過程也會有巨大的變革:

第一,智能體開發門檻比網站、App還要低。基礎模型水平進化一日千里,其所具備的理解、邏輯、記憶和生成等基礎能力不斷升級,因此,就像李彥宏說的,創建智能體「比網際網路時代製作一個網頁還簡單」。甚至更簡單,一句話就能創建。李彥宏判斷,醫療、教育、金融、製造、交通、農業等各行業領域,未來都會依據自己的場景和特有經驗、規則、數據等等,做出各種智能體,將會出現數百萬量級的智能體,形成龐大生態。

第二,智能體可互相協同完成複雜任務。App、網站往往是孤立的,各行其道,因此市面上出現了超級應用這樣的一站式平台。但智能體則術業有專攻。在李彥宏看來,有些複雜的任務,可通過多個智能體的協作來完成,不久前他曾在一次亞布力計劃走進百度活動中談到,「就像一個公司裡頭有一個CEO,但是他還有財務的主管,技術的主管,研發的主管,銷售的主管等等,他們是協作起來完成一個非常複雜的任務,以後智能體也可以通過多智能體的協作來完成更為複雜的任務。」

智能體將成為AGI時代最有潛力的應用模式,有類似判斷的不只是李彥宏。

  • 英偉達:在 COMPUTEX 2024 大會上,黃仁勛多次提到Agent的價值,他認為,未來幾乎每個行業都需要 Agent,這代表了數萬億美元的客戶服務;
  • 微軟:比爾·蓋茨在《人工智慧即將徹底改變你使用計算機的方式(並顛覆軟體行業)》一文談到,「人工智慧代理(Agent)不僅會改變每個人與計算機交互的方式。它們還將顛覆軟體行業,帶來自我們從鍵入命令到點擊圖標以來最大的計算革命。」
  • 蘋果:庫克在WWDC 24上大談特談的「個人化AI」,本質正是Agent,他說,「AI必須得足夠強大、能在重要的事情上幫到用戶、必須直觀易用、還要深度整合到產品的使用體驗中,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更懂用戶,以用戶的個人情境為基礎,比如日常安排、人際關係、溝通交流等,這就是個人化智能,也是蘋果接下來的重要一步。」

英偉達、微軟和蘋果,是世界上唯三的市值3萬億美元巨頭。百度,則是中國AI的「領頭雁」玩家,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

百度在智能體應用上,已走出很遠。今年4月,百度推出文心智能體平台,定位「人人可開發、人人能分發、人人可獲益」的低門檻智能體開發平台,讓企業和開發者跑通開發、到分發、到變現的路徑,截至目前這一平台已迎來16萬多名開發者和超5萬家企業入駐,他們所創建出來的智能體覆蓋100多個應用場景。

留學教育服務商啟德教育通過文心智能體平台,創建了一個懂業務、懂學生的留學顧問,在百度上線第一周,就成功分發了155萬次,與用戶交互了5.8萬次,線索轉化量直線增長、有效線索的轉化成本明顯降低,經營效率大幅提升。

總部位於廣州的知名定製家居品牌,索菲亞基於該平台創建的智能體,不僅能夠回答用戶的裝修訴求,還能主動與用戶確認具體需求、推薦線下門店,實現有效線索成本下降30%。

在6月28日的WAVE SUMMIT 深度學習開發者大會2024上,百度與中國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及團隊共同打造了行業首個農業智能體——「農民院士智能體」,可以給農民解答生產生活中的問題,促進科技助農惠農。

一個類似於移動App一樣的智能體應用生態,正在草莽生長之中。

AI搜索是智能體最大分發入口

AI時代,用戶將如何獲取智能體的服務?不同巨頭,在探索各自的可能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AI時代,用戶不再需要用什麼服務、就去下載什麼App,而是以更簡單的「所見即所得」的方式,在線獲取智能體的服務。百度正在探索讓用戶在百度搜索上,通過智能體為入口獲得深層次的內容服務。

在WAIC上,李彥宏表示,「搜索是智能體分發的最大入口」。李彥宏的自信,當然有足夠強的底層邏輯支撐:

第一,用戶搜索習慣的不變與搜索需求的變化。

用戶已習慣用「搜索」獲取信息與服務,只是給到搜尋引擎的需求,不再是簡單地文字Query,而是自然語言、語音、圖片、文檔等多模態內容。因此,搜索依然會是AI時代的信息服務入口。

但AI大模型技術給搜尋引擎帶來全新的可能:基於大模型的理解能力和內容生成能力,搜索可以給用戶生成唯一準確的答案,而不是可能答案的列表——這意味著,用戶搜索時的選擇成本會大幅降低、用戶體驗會徹底重構。

2024年,AI搜索也成了行業熱門概念,百度、谷歌正在加速通過AI大模型技術重構搜索體驗。用戶從AI搜索得到的內容,文字、圖片或者連結等傳統頁面會越來越少,可對話、可交互、可服務的智能體變得越來越多。

李彥宏在WAIC上提到了一個高考志願搜索的例子。

2024年,高考生在百度搜索高考志願相關問題時,得到的內容不再是網頁列表,而是「Ai志願助手」服務,其智能體版直接以自然語言對話的形式,給用戶提供1V1的免費諮詢服務,準確率與體驗堪比付費的高考志願諮詢服務。李彥宏透露,「高峰時期,百度的高考智能體每天要回答超過200萬個考生問題,總共只有1000萬考生,說明一天當中有大比例的人在利用這個智能體。」

除了李彥宏提到的高考志願智能體外,百度上還有OPPO官方客服智能體,可以給用戶提供24小時有問必答服務;還與懂球帝合作打造了「懂球帝智能體」,通過專業、有趣、人格化的陪聊方式,給歐洲杯用戶答疑解惑。

谷歌在今年的I/O大會上也展示了「AI旅遊規劃師」,它可直接給用戶旅遊全案規劃。

智能體重構搜索體驗的案例不勝枚舉:菜譜、選購、健康、求職、技能、攻略……如果搜尋引擎可給出智能體服務,誰還願意去海量結果中,睜大眼睛仔細篩選可能適合的答案呢?相較於傳統結果而言,智能體「一步到位」,1V1個性化服務,還能提供追問這樣的多輪互動體驗,將徹底重塑搜索體驗。

第二,海量智能體必須要分發才能被用起來。

正如李彥宏所說,智能體開發會變得極其簡單,人人都能開發智能體。數百萬計的智能體,如何被用戶使用?在線服務的智能體不再需要被下載,因此類似於「應用市場」這樣的分發模式將不復存在。智能體,必須要有分發入口。

搜索正是智能體天然的入口。億萬網民早已習慣通過搜索解決生活、學習、工作中的一切問題。今年一季度,百度APP月活用戶達6.76億,比23年底多了900萬,每天響應用戶請求量幾十億次。

正如前文所言,搜尋引擎擁抱AI搜索浪潮,智能體將成為被搜索的核心對象組件,搜尋引擎的結果將逐漸從網頁替換升級成智能體。因此,搜尋引擎既是智能體的天然入口,也將帶來新一波流量紅利。

百度早已意識到AI搜索與智能體疊加的buff效應,很早就在深耕智能體的搜索分發,讓企業和開發者創建出來的智能體可以被更多用戶用上,比如百度搜索上線了「AI助手」頻道,匯聚了海量智能體,可精準地滿足用戶複雜的需求,讓智能體獲取用戶;再比如文心智能體平台通過API、SDK等模板化接入形式,打通獨立APP、微信小程序和站點等外部場景,讓開發者可以一鍵開發、全網分發。

應用不能只有用戶和流量,還要有變現機制。智能體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是免費+廣告,付費+增值,抑或是其他?當前行業正在探索。

百度給智能體開發者提供了豐富的變現路徑,比如軟體開發者樹圖在百度的同名智能體「TreeMind樹圖」可給用戶提供更專業、更個性化的服務,其註冊率超過70%,註冊充值率比工具產品行業平均充值率高25-30%左右。而索菲亞、OPPO等企業,則通過智能體承接了長尾流量,捕捉了精準的需求,獲取了更多用戶、提高了用戶粘性,實現了經營的提質。

百度在搜索場景落地深耕智能體、跑通商業模式,正在吸引更多智能體開發者跑步入局,越來越多智能體被開發,在進化,百度搜索的結果也變得越來越智能,用戶體驗變得越來越好。可以說,在百度,搜索的AI化,與智能體的分發,是「雙向奔赴」的關係。

現在,很多玩家都意識到AI搜索是未來,智能體是未來,搜索是智能體的最大分發入口,因此,行業出現了許多AI搜索新玩家、智能體平台。然而,真能同時做好智能體+搜索的玩家,卻是鳳毛麟角。我想,這也是李彥宏高度自信的底氣。

為什麼「超級能幹」的應用更重要?

衡量不同應用生態,都有不同指標體系,比如網站看PV、UV,App看日活、月活。作為AI時代的應用模式,一個好的應用的衡量標準是什麼?

在WAIC上,李彥宏提到了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AI時代,「超級能幹」的應用比只看DAU的「超級應用」更重要,「我們要避免掉入『超級應用陷阱』,覺得一定要出現一個10億DAU的APP才叫成功,這是移動時代的思維邏輯。」他認為,只要能對產業和應用場景產生大的增益,整體價值就已大於移動網際網路。

他以快遞行業舉例,利用大模型能力處理訂單,快遞公司做到了「一張圖、一句話寄快遞」,不再需要其他繁瑣流程,時間從3分多鐘縮短到19秒。「而且,90%以上的售後問題,也都由大模型來解決,效率提升非常顯著。」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AI應用好不好,關鍵還是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秉持「實用主義」的李彥宏一直在強調的觀點。百度從2019年布局文心大模型初期,就堅持「不捲參數卷落地」,2023年「百模大戰」如火如荼造成巨大的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李彥宏當時就呼籲行業,要「卷應用,不要卷模型。」

2024年,隨著百模大戰收尾,大模型進入到落地的下半場。對大模型供應商來說,在精進技術的同時,讓大模型技術通過智能體等應用被用起來,成為重中之重。

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很早便疊代技術能力與落地應用並舉,如今在落地上已漸成規模。除了智能體生態一騎絕塵外,李彥宏還在WAIC上透露,文心大模型已經逐漸在千行百業應用落地,比如金融、交通、政務等都是卷應用的熱門領域,目前文心一言日調用次數達到5億。

行業的共識是,智能體將是大模型應用的下一個爆點,也是最有希望成為AI時代的超級應用的方向。而「超級能幹」的應用,將有望率先自於智能體方向。對於開發者與企業來說,開發智能體也是應用AI大模型技術、擁抱AI大模型浪潮的必經之路。

百度在2010年前後就已率先布局AI技術,在AI技術上投資已超過千億元。從深度學習驅動的AI時代,再到大模型引領的AGI時代,百度在中國AI產業的「領頭雁」位置都未曾改變。如今,李彥宏呼籲關注「超級能幹」的應用、而非巨無霸DAU的應用,還是在號召行業要回歸本質,讓大模型技術落地到實際場景中。

只有解決問題,技術才有價值,大模型技術概莫能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7dd3107bc9a96736a9810af4ffbb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