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興衰 三馬食曹 竊國者司馬

2023-06-25     醉輕弦V

原標題:曹魏興衰 三馬食曹 竊國者司馬

在官渡一戰,曹操擊潰了他在北方最大的敵人袁紹,長江以 北由他來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建安七年,逃回到黃河以北冀州老 巢的袁紹病死。由於袁紹死前沒有立下繼承人,而逢紀、審配兩 人又因與袁紹長子袁譚不和,所以反對袁譚繼位,於是假造了一 份袁紹的詔書,說袁紹遺命,令三子袁尚為繼承人。袁譚當然不 服,從此,袁家兄弟內部開始了自相殘殺。

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發生爭鬥,但袁譚勢力不及袁 尚,於是就向曹操乞降。建安九年二月,已從官渡之戰中恢復過 來的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擊袁譚的時候,突然出兵對袁尚的大本營 鄴城展開圍攻。袁尚聽到消息後,不得已率軍回救。在溪水旁為 營,這時曹操已進軍到此,頓時把他的營寨包圍起來。袁尚看到 後很是害怕,於是請求投降,曹操不答應。於是袁尚乘著黑夜慌 忙逃奔到中山(今河北定州市),袁軍也跟著潰散。然後,曹操 命人拿著繳獲袁尚的印綬節鉞招降鄴城守軍,城中守軍也鬥志崩 潰,鄴城就這樣被曹操攻破了。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袁譚負約 為藉口,派兵攻滅袁譚,冀州就這樣平定了。袁尚兵敗後,逃奔 幽州刺史袁熙。曹操又派兵攻打袁熙,袁熙抵抗不住,於是兩人就逃奔到了三郡烏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徹底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解決 三郡烏桓人塞內為害的問題,決定親自率軍遠征烏桓。在當時的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這便是為三郡烏桓,首領是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係一直都很好,並且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 口和財物。這年五月, 曹操率大軍到達無終 (今河北薊縣)。當時 正好碰上雨季,道路 上滿是積水,據說是 「淺不通車馬,深不載 舟船」。曹操聽從當地 無終人田疇的建議, 改從一條很久沒人走, 但還是有痕跡顯示可 以通行的小路進軍。 在田疇的引導下,曹 操大軍先爬上徐無山 (今河北玉田北),出 盧龍要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帶),中間爬山越谷的就有大概五百多里,最後直指 烏桓的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而當曹軍行至離柳城不足二 百里時,才被發現,於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萬騎兵迎 擊。八月,二軍相遇,當時曹軍的輜重還在後面,穿裝甲的人不 是很多,而敵軍的軍勢卻很盛。這時曹操登高瞭望,看見敵軍雖然很多,但陣勢不整,一看就不曾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於是命 令大將張遼為前鋒,乘敵陣稍動的機會,向敵軍發起猛攻。烏桓 軍頓時大亂,首領蹋頓也被曹軍所斬殺,曹軍大獲全勝,僅胡、 漢降者就有二十餘萬人,袁尚等人又逃奔割據平州的公孫康。這 時,有人就勸曹操乘形勢大好進擊公孫康,但曹操卻說:「我根 本不用出兵,就能讓公孫康給我送袁尚等人的人頭來。」於是率 軍班師還朝。果然不久之後,公孫康斬殺袁尚、袁熙,並將他們 的首級獻與曹操。眾位將領都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曹操就說道: 「公孫康平時就很畏懼袁尚等人,如果我很快去進攻公孫康,他 們就會齊心合力地來阻擋我。但如果我現在不去進攻,由於他們 沒有外患,內部的矛盾就會出現。公孫康疑懼袁尚等會奪他的位 置,最終他們就會自相殘殺,所以不用我們動手,袁尚、袁熙自 會被人所殺。」就這樣,曹操攻破了三郡烏桓,徹底肅清了袁氏 勢力。

曹操打敗袁紹後,北方已再無對手,經過一系列的征戰,逐 漸統一了北方。而且在爭奪中原的過程中,曹操為了增強自己的 實力,同時也實行了一些改良政策,如興辦屯田,興修水利,打 擊豪強勢力,減輕百姓賦稅,選用一些有才能的地方官吏,整頓 和改編軍隊等等。這樣,受到嚴重戰亂破壞的北方得到一定程度 的恢復,而隨著曹操的實力不斷壯大,他的雄心也更大了。這 時,曹操已經把目光投到南方,打算把盤踞在荊州(今湖南、湖 北一帶)的劉表和江東(今長江下游各省)的孫權兩大勢力消滅 掉,以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建安十三年七月,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親率大軍攻打荊 州。當走到半路時,卻聽到劉表已經病死,由劉表的第二個兒子 劉琮繼承了荊州牧的職位。九月,曹軍浩浩蕩蕩地到達新野(今 河南省新野縣),劉琮嚇壞了,背著還寄住的劉備,暗地裡派人向 曹操表示投降。當時,劉備正駐守在樊城(今湖北省襄陽縣北), 對於劉琮投降的事,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知道這情況時,已經 晚了,覺得自己無法抵擋曹軍,不得已率部隊匆忙向江陵(今湖 北省江陵縣)撤退,沿途又收容了不少劉表的部隊和許多當地百姓,所以行程很慢。諸葛亮看到這種情況,決定派遣大將關羽帶 領水軍一萬人,先由水路乘船退往江陵,等候在那裡會師。

江陵是荊州的軍事重鎮,是兵力和物資的重要補給基地。曹 操聽到劉備逃向江陵,深怕江陵被劉備占去,於是親自率領五千 名精銳騎兵,不分晝夜,緊緊追趕,一天一夜就跑了三百多里, 最後在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東)東北的長坂,趕上了劉備的隊 伍。由於曹軍人多,戰鬥力也很強,勢不可當。劉備不得不拋棄 所有士兵、百姓和輜重,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幾十個人甩掉 曹軍,改道向東面的漢水方面撤退。而曹軍則繳獲了大批人馬、 物資,並且幾乎沒費多大力氣就占領了江陵。劉備和部下退到漢 津口,同關羽率領的水軍會合,共同渡過漢水。劉表的大兒子、 江夏太守劉琦也領兵前來接應。於是,合兵一處,一同到了夏口 (今湖北省漢口市);然後,又退到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省鄂城縣西北)駐紮下來。

曹操由於輕易地就取得了江陵,收降了劉表的部眾,獲得了 大量軍事物資,於是滋長了驕傲輕敵思想。他認為,憑著自己當 時的政治優勢和軍事力量,孫權是不可能與之抗衡的,決定乘勝 鯨吞江東。

在曹操進兵荊州以前,孫權就打算奪取荊州來同曹操對抗。 在劉表死後,孫權的重要謀士魯肅,建議孫權派他以弔喪為名到 荊州去察看情況,並且乘機說服劉備,結成聯盟,共同對抗曹 操。哪知就在魯肅剛到江陵地界時,劉琮已經投降,而劉備正准 備從樊城往南退。魯肅和劉備、諸葛亮在當陽的長坂坡會面。他 們談論了當前的形勢,最後一致認為:孫、劉兩家只有聯合起 來,合力抵抗曹操,才能避免被各個擊破的結局。於是,劉備派 諸葛亮和魯肅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去面見孫 權,共同商定聯合抗曹的大計。

諸葛亮見到孫權後,詳細地分析了雙方力量的實際情況,並 指出只要孫、劉兩家聯合作戰,是可以打敗曹操的。諸葛亮又進 一步說道:「劉豫州雖然在不久前的長坂之戰中戰敗,但是當時 被衝散的士兵已經陸續回來,再加上關羽統率的水軍,合起來還 有一萬人的精兵。而劉琦統率的江夏軍隊也不下一萬人。曹操的 兵馬是從北方遠道而來,到達這裡已經非常疲勞了,再加上北方 人都不習慣水上作戰。而曹操剛剛收編的荊州部隊,由於是新近 歸附的人心都不穩,他們是不會真正替曹操賣命的。」最後,諸 葛亮對孫權說:「如果您能調派幾員猛將,再率領幾萬名精兵, 和劉豫州同心合力,聯合作戰,那就一定能夠打敗曹操!曹操失 敗以後,必然會退回北方。這樣,荊州和江東的局勢就可以穩定 下來,三分天下的形勢也就出現了。最後是成功,還是失敗,就看您今天是怎樣決策了。」孫權聽了諸葛亮的話,很是高興,立 刻召集部下商討聯劉抗曹的大計。

而此時的江東對曹操是戰是降都議論紛紛,大部分臣下還是 覺得自己實力弱小,不足以同曹操相抗衡。就在孫權舉棋未定時, 他在軍事上極為倚重的將領周瑜向他進言,周瑜具體地分析了當 時敵我雙方形勢和戰勝曹操的充分可能性。周瑜指出,曹操這次 用兵,有四大不利因素:第一,北方還沒有完全統一,馬超和韓 遂還占據著涼州(今甘肅省一帶),威脅著曹操的後方;第二,曹 軍多數是北方人,不善於水戰,而且他們捨棄了北方軍隊善於騎 兵作戰的特長,而跑到水上來和我們爭高低,怎麼能取得勝利; 第三,當前正好是冬季,天寒地凍,軍馬缺乏草料;第四,中原 地區的士兵,來到江湖地帶作戰,由於他們不服水土,一定會生 病。周瑜最後下結論說:「以上四點,都是用兵的大忌,但是曹 操偏偏要冒這個風險。要想活捉曹操,現在正是大好的機會!」最 後,周瑜說,只要撥給他幾萬精兵,進駐夏口,保證能夠打敗曹 操。聽了周瑜的分析,孫權最終下定了決心,實行聯劉抗曹的大 計。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的十月,周瑜和劉備的聯軍,在 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在長江南岸)同曹操的先頭部隊遭 遇。由於曹軍士兵不習慣南方的潮濕生活,很多人得了疾病,士 氣非常低落。於是兩軍剛一接觸,曹操方面就吃了一個小小的敗 仗。曹操不得不退回長江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省洪湖縣境), 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為了讓北方士兵適應在船上作戰,減輕 船艦的顛簸,曹操下令,讓工匠把幾艘或十幾艘戰船編為一組, 用鐵鏈連結起來,再在上面鋪上木板。這樣,船身就穩定多了, 不但人可以在上面往來行走,甚至還可以在上面騎馬,士兵們也 感覺就像在陸地上一樣,這就是所謂「連環戰船」。而周瑜的部下黃蓋是一員老將,很富有軍事經驗,他看出「連環戰船」有很大 的弱點,就向周瑜獻計說:「『連環戰船』目標大,行動不便,我 們可以用火攻來擊破它。」但火攻需要藉助風力。當時已經進入冬 季,經常刮的是西北風。當時曹軍在西北面,孫、劉聯軍在東南 面,如果在江面上放火,很容易燒著自己的船隻,因此黃蓋的火 攻計劃實行起來有很大難度。周瑜和諸葛亮卻根據當地的天氣變 化,進行了仔細分析研究,認為在冬至前後可能有東南風。於是, 孫、劉聯軍立即準備實行火攻用的戰船,只等東南風一起,就立 刻發動火攻。同時為了騙取曹操的信任,使進行火攻的戰船能夠 接近曹軍水寨,黃蓋特意寫了一封密信,說自己要「棄暗投明」, 準備投降曹操。曹操看了這封信,起初還有些懷疑,但是一想到 自己在政治上、軍事上是占有絕對的優勢的,孫氏政權內部發生 分化,黃蓋前來投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這種驕傲輕敵的思想, 使他對黃蓋的詐降計策一點都沒有懷疑。這年十一月的一個夜晚,突然颳起了東南風,而且風力很 大。周瑜立即命令黃蓋按計劃出發。於是,黃蓋帶領一支火攻 船隊,向曹操的水寨急速駛去。同時船上裝滿了澆了油脂的蘆 葦和乾柴,但在外邊圍著布幔加以偽裝,船頭上插滿了旗幟。 另外,預備了一些輕快的小船系在船尾,以便放火之後換乘撤 退。駛在最前頭的是十艘衝鋒戰船。當這十艘船行至江心時, 黃蓋下令各船張起帆來,這樣船隊前進得就更快了,逐漸看得 見曹軍水寨了。這時候,黃蓋命令士兵齊聲喊道:「黃蓋來 降!」曹營中的官兵,一聽到是黃蓋來降,都走出來伸著脖子 觀望。當黃蓋的船隊距離曹操水寨只有二里路時,黃蓋下令 「放火!」號令一下,所有的戰船一起放起火來,就像一條條 火龍,直向曹軍水寨衝去。東南風越刮越猛,火借風勢,越燒 越猛,曹軍水寨全部著火,而「連環戰船」 一時又拆不開,因 此火不但無法撲滅,而且是越燒越旺,一直燒到江岸上。當時 只見烈焰騰空,火光照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軍營寨,頓時 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曹軍士兵被燒死、淹死的,不計其數。周 瑜在南岸看到火起,知道黃蓋已經成功,立刻指揮快速戰船,向曹軍全力猛攻。這一仗,孫、劉聯軍把曹操的大部人馬都殲 滅了,戰船也全都燒毀了。在混亂之中,曹操帶領著殘兵敗 將,向華容(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小道撤退。不料中途又遇 上暴雨天氣,道路泥濘,人馬無法通過。曹操下令所有老弱殘 兵,找來樹枝雜草,鋪在爛泥路上,這樣騎兵才勉強地走了過 去。可是那些老弱殘兵,被人馬撞倒,受到踐踏,又死傷了不 少。劉備、周瑜的軍隊水陸並進,把曹操一直追趕到南郡(今 湖北省江陵縣境內)。經過這次大戰,曹操元氣大傷,兵力損 失了一大半。他只好留下一部分軍隊防守江陵和襄陽,自己率 領殘部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戰是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決定性戰役。曹操經過這次 戰敗,勢力被局限在北方,再也無力大舉南下;戰後,孫權在江 東的統治更加鞏固了;而劉備乘機占據荊州,後來又向西發展, 占領了益州(今四川省)。就這樣,北方曹操,南方孫權和劉備, 形成了一時的南北對峙,初步形成了三國局面。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和孫權、 劉備逐漸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東漢政權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曹操無力消滅南方的孫權、劉備,轉而鞏固內部政權,先後剿滅 幾個盤踞著的割據勢力,注重對北方的統治和穩固。東漢建安十 八年(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加九錫,隨後又被封為魏王,以 丞相領冀州牧。東漢的一切政務,都出自曹操。魏王與皇帝其實 已經只是名義上的差別了。當然在這時候,不少文武官員都勸曹 操廢漢自立為帝,但曹操卻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沒有這樣做,而 把改劉漢為曹魏的使命留給了自己的後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 立誰為將來承續基業的王太子,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了。

曹操一生共有過二十五個兒子。長子曹昂在隨曹操南征張繡 時被射死。曹昂死後,曹丕在兄弟中就是長兄了。在曹丕諸兄弟 中,除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是被立為正室的卞夫人所生,其 他的都是庶生。而庶生子一般是沒有資格被立為太子的。因此, 按照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曹丕在爭太子位的過程中具有最為 優越的條件。同時,曹丕也能文能武,自身條件也是不錯的。而 且早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時,就被封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按理說把曹丕立為太子也是件很自然的事。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曹丕面對的不僅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父親,而且還有幾位才識卓越 且雄心勃勃的兄弟,太子的桂冠是不會輕易落到他頭上的。

最早對曹丕構成威脅的,是他同父異母的小弟曹沖。曹沖聰 慧過人,五六歲時,就已經有成年人的見識和智慧了。一次,孫 權送給了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於是詢問群臣 們怎樣才能知道,大家都想不出辦法。而這時年幼的曹沖說,可 以把大象放到船上,然 後在船上靠水面處刻上 記號,把大象從船上牽 走後,再將石塊等物稱 過重量放到船上,直到 使船上刻的記號下沉到 與水面相平,那麼船上 所載石塊的重量就是大 象的重量了。這也就是 人們所熟知的《曹沖 稱象》的故事。曹沖 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才

智,

使曹操十分高興。 在當時戰亂的年代,刑 法嚴苛,不少人因為犯 了小罪過而被處死。曹沖每見到犯罪受刑的人,就前往探詢,了 解其中是否有冤情。對於那些平時勤勉而因某一過失觸犯刑律的 官員,曹沖經常替他們向曹操求情,請求寬刑。而經曹沖辨明冤 情而免遭殺戮的就有幾十人。因此曹操經常對著群臣稱讚曹沖,說他既才識明達,又有仁愛之心,而且長得也一表人才,於是就 有讓曹沖繼承事業的心思。可惜的是曹沖的壽命不長,建安十三 年(208年),在曹沖十三歲時,就因得病死去。曹操十分悲痛, 一次在曹丕勸曹操不要過分悲傷時,曹操說:「這是我的不幸, 卻是你們兄弟的大幸。」由此可見,曹沖若在世的話,曹丕能否 繼位是很成問題的。而曹丕在當了皇帝後還經常說:「假若倉舒 (W沖字)在世的話,我也不會擁有天下。」

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真正使曹丕擔心的是二弟曹植。同曹丕 一樣,曹植也是能文能武、胸懷大志的人物,並且論才思敏捷, 比曹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河 北臨漳縣)築銅雀台。曹操率諸子登台,讓他們各自作賦。當時 曹植年僅十九歲,揮筆立成,文辭通達耐讀,曹操很是驚異他的 才華。曹植平時生活簡樸,不喜歡華麗的飾物;每次曹操問他一 些軍國大事,都能應聲而答,因此特別受到曹操的寵愛。而且當 時楊修、丁儀、賈逵、王凌等人都向曹操進言,勸曹操立曹植為 太子。曹丕見曹植及其黨羽如此活動,絲毫不敢懈怠,也與一幫 親信官吏積極謀劃。早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被封為五官 中郎將時,就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曹植雖然文才優於曹丕,但 在政治鬥爭方面卻不是曹丕的對手,論籌謀奪權、治理國家,曹 丕更是勝過曹植,因此朝廷上許多官吏早已有心依附在曹丕門 下。而且曹丕看重的是那些明於政略而在朝廷上掌握實權的官僚 人士,這與支持曹植的多是些文人學士是不相同的。因此在關鍵 時刻,曹植的支持者是一點作用都起不了的。支持曹丕即位的官 員,他們根據《春秋)立嫡長子為由,力主立曹丕為魏王太子。

面對曹植爭立的威脅,曹丕向以謀略著稱的太中大夫賈詡請 教,如何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賈詡就告誡他要寬厚仁德,奉行志士仁人簡約勤勉的精神,每天要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長子的 規矩。曹丕聽了他的話,時時注意修養,深自砥礪,使曹操對他 的看法是越來越好。而曹植卻正相反,每天是任性而行,經常飲 酒貪歡,行為不檢點,而且也不注意掩飾,多次犯了曹操的禁忌。 有一次曹植乘車行馳過中門,由於私自打開中門是違反禁令的, 曹操知道後非常生氣, 下令把趕車的官吏處 死,同時下令嚴禁諸 侯們違犯制度,還說 道:「一開始我認為 子建(曹植字)是諸子中 最可以成大事的,但 從偷開中門私自跑出 去後,就另眼看待此 子了又有一次,曹 操登上高台,正好看 到曹植的妻子穿得很 是華麗,曹操一向是 崇尚簡樸的,於是以 違反服飾制度為理由 把曹植的妻子賜死了。

曹植在曹操眼中是越來越失寵了,但曹操仍然認為曹植是諸 子中最有才華的。作為善於選拔人才,並深知人才對於事業成敗 重要性的曹操,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仍是猶豫未定。一天,曹操屏 退左右後,就立太子的事單獨徵詢賈詡。賈詡只是微笑,並不回 答。曹操很是生氣地說道:「問你問題,你為什麼不回答?」賈詡卻不慌不忙地說:「我現在正思考著一件事,所以不能馬上回 答。」曹操就問:「你在想什麼問題?」賈詡回答說:「我在想著 袁本初、劉景升父子的事呢。」曹操恍然大笑,於是立誰為太子 的事在曹操心中最後定了下來。袁本初是袁紹,劉景升就是劉 表,賈詡雖然沒有明說,但實際上卻是提醒曹操:如果像袁紹、 劉表那樣廢長立幼,恐怕日後諸子紛爭,內亂不休。這正好觸及 了曹操的心事,如何使自己開創的基業能繼續傳承下去,並且長 治久安,這才是曹操最為關心的。而什麼《春柳 大義,對於一 向不遵常規的曹操來說,這倒並不重要。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終於被立為魏王太子,時年三十 一歲。曹丕得知自己被立為太子,歡喜異常,情不自禁地抱住身 旁人的脖子說:「你知道我有多麼高興嗎?」的確,這是他將來 登上帝王寶座的最為關鍵的一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 的頭疼病又犯了,不久便在洛陽病逝。曹丕繼承了曹操的一切爵 位和權力,成了東漢新的統治者。

曹丕繼位成為魏王后,就準備除掉曹植這個心腹大患,於是 以不參加曹操的葬禮為由問罪曹植。曹植無奈之下,被逼著寫下 了歷史上著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 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終於逃過一劫。接著曹丕又順利奪下弟 弟曹彰的兵權,真正坐穩了魏王之位。然後他就把目光投向了皇 帝的寶座。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自己代漢稱帝,改 國號魏,成為魏國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中第一個稱帝的君主, 從此開始了真正的三國時代。

曹丕登基稱帝後,下令將都城由許昌遷至洛陽,同時堅持大 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 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 曹丕還下令婦人不得干政,不許群臣向太后奏事,外戚之家不得 擔當輔政之任。他又建立並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圖把用人之權從 士族地主手中收歸中央朝廷。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鞏固了 魏國的統治。在劉備伐吳時,曹丕看出劉備要失敗,但不聽從謀 士賈詡、劉曄之言,偏要坐山觀虎鬥,事後又起兵伐吳,結果卻 被徐盛用火攻計策擊敗。在回洛陽後,曹丕大病不起,臨終前把 太子曹取託付給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曹取登基為 帝,是為魏明帝,他是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時間是從公元 227年到公元239年逝世,共在位十三年。

在魏明帝曹取統治時期,魏國的國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他繼 承了其父祖權法並用的執政方針。在他即位後,繼續實行籠絡世 家大族的政策,以爭取他們的支持和擁護。任命了不少世家的人 為朝廷高官,從政治上保證他們的特權。但在另一方面,曹取卻 更強化了中央集權。在他即帝位前,因不怎麼結交朝臣,也不愛過問朝政事務,只喜歡潛心讀書,對此曹丕很是不放心,因此在 臨終時便指定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四人為輔政大臣,輔佐 曹取處理政事。但曹IX即位後,卻讓曹真出鎮關中,曹休出鎮淮 南,司馬懿出鎮屯宛,讓這幾個輔臣退出中央政權,而一切政務 由他自己說了算,從而擺脫了重臣對自己的干涉,加強了皇權。 曹取還對能加強中央集權的中書監、令等人寵信有加。因此曹魏 的中央集權政治,在曹取時期是最為顯著的。

曹鍬除了緊握軍政大權之外,對具體的政務也是相當關心, 對行政官員又嚴加督促。他曾親自到尚書台查看行案文書,檢查 政務。在對待一些官 吏時,當知道其人不 盡心盡力處理政務, 就替他憂心自己的職 位;當知道其人能力 不足時,就親自教誨 他學習治理的能力。 可見他對政務還是相 當關心的。明帝一向 認為官吏要做到無私 是不可能的,但最起 碼應做到先公而後私。所以他對官員的徇私舞弊,一向是嚴加懲 處。為了嚴防官府徇私受賄,曹取不僅要求官吏忠誠篤實,勤於 職守,還頒布並實行對官員的考勤法,以此作為對官吏優劣的考 核標準。雖然最後因為曹取的去世而沒有施行,但也可看出曹取 對官吏督導之嚴格。曹取雖然對臣下嚴厲,但也能接受一些臣下 的意見,也是比較有容人之量的。曾因為要準備大修宮室,被臣下勸誡而作罷。更有一次因衣著不符合禮節,被某位大臣明諫, 而以後在這人面前再不敢穿上不合禮的衣服。所以,在明帝統治 時期,曹魏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

在軍事方面,曹取也成功地抵擋住了蜀漢諸葛亮的數次北 伐。諸葛亮的北伐從公元227年開始,至234年止,歷時七年。 其間還有孫吳的數次配合進攻合肥新城。而曹取除了派曹真、 司馬懿在西面抵抗諸葛亮,派滿寵在南面抗擊孫吳外,還在具 體戰略上有過親自指揮。如在青龍二年(234年),司馬懿與諸 葛亮對峙於涓濱,諸葛亮想激怒司馬懿以求速戰,曹取卻下詔 給司馬懿說道:「一定要堅持防守以挫敵人的鋒芒,他們無法 前進一步,退兵的話又因沒打一仗不甘心,時間長了他們的糧 食就會耗盡,最後必會退走。他們一旦退走,你便可從後追 殺,以逸待勞,這才是全勝的道理啊。」曹敦甚至還親臨過前 線督導軍隊。如在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突然率軍北伐, 當時由於魏一時沒有作任何準備,全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整 個關中更是如此,朝臣都無計可施。曹取於是派遣曹真都督關 右諸軍,又派遣張郃領軍五萬西拒,自己則親臨長安以壯聲 勢,於是就有了 「街亭之失」。又如在青龍二年(234年),諸 葛亮北伐屯兵於渭濱,孫權也侵入合肥的新城,曹取於是乘舟 東征,孫權不敵退走,曹叔成功地指揮了對蜀、吳的戰爭。而 且在當時遼東的公孫氏從東漢末期就占據遼東。在曹操、曹丕 時代雖表面上從屬於漢、魏,但卻政令上下自行,實際上是形 同割據。到曹權統治時期,公孫淵更是向南與孫權通好,雙方 往來不斷。後來甚至還自立為燕王,置百官與有司衙門,派遣 使者持節授予鮮卑族單于印璽,讓他統治北方邊境的人民,並 誘使他們侵擾北部邊境。於是曹取先後三次遣軍討伐遼東公孫的勢力。最後一次由司馬懿率軍進討,最終大獲全勝,斬殺了 公孫淵父子,遼東一帶的廣大地區才直接納入了曹魏的統治。

雖然曹取在在位期間,也有過大興土木、留意玩飾之類的事 情,但他也向來重視文士,徵召他們並安置在崇文館,鼓勵那些 文士從事學術研究,從而有利於曹魏文化事業的發展。他自己也 能賦詩作文,擅長作樂府詩。公元240年正月,曹取病重,於是 開始匆忙布置後事,首先立愛妃郭夫人為皇后,並迅速下詔讓司 馬懿回京。不久,司馬懿就趕入皇宮,曹取握著他的手說:「我 快不行了,後事就託付與你了。」並指著站立在一旁的八歲的兒 子曹芳說:「這就是儲君,你要看清了,千萬不要誤事!」司馬 懿一邊叩頭一邊痛哭流涕,表達了自己的忠誠後,曹取寬慰地 說:「這就好了,希望你能和曹爽一起輔佐他。臨終前能當面托 付你這件事,我死也瞑目了。」說完又詔皇族曹爽(曹操侄孫)入臥 室,拜為大將軍,都督中外軍事,與司馬懿一起輔佐曹芳。交代 完畢後,當下就冊立曹芳為太子。也就在同一天,曹取病死於洛 陽宮內的嘉福殿。公元240年正月,八歲的曹芳登基為大魏的皇 帝,曹敬的皇后郭氏以太后的身份臨朝主政。曹魏的發展也進入 了一個新的篇章。

曹芳登基做了魏國的皇帝後,由司馬懿和曹爽兩人共同輔 佐。因曹芳歲數太小,由太后郭氏臨朝主政。其中,司馬懿由於 幾十年的政績和戰功,在朝廷中威望頗重,而且他與郭太后的私 交也很不錯,兩家關係緊密。而曹爽自身沒有任何才能,更沒有 什麼政績和戰功,讓他當輔政大臣可以說是曹取這一生最大的失 算,再加上皇帝年幼,從而導致了曹氏政權最後落入他人之手。

曹爽一下子就這樣一步登天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 軍,甚至高於拼死拼活幾十年的司馬懿。在剛開始的時候,曹爽 倒也老實,他知道自己沒有一點能和司馬懿相比,因此尊敬司馬 懿有如父親,無論大小什麼事都和他商量後再作決斷,兩人倒也 相安無事。然而,沒過多久,兩人之間的關係就開始出現緊張和 摩擦。俗話說得好,「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早在魏明帝曹 取時期,由於明帝相當討厭浮華虛偽的人,因此對并州刺史畢軌 及李勝、何晏等人都比較討厭,不喜歡任用他們。而這些人雖然 確實也有些才幹,但他們的通病都是一心只想升官發財,整天做 譁眾取寵的事情,甚至不惜削尖腦袋拚命向上爬,所以深受曹取 的不喜。而曹爽卻和這些人有相當的交情,在自己上台後就立刻重用他們為心腹。這幾個人就向曹爽建議大權不能旁落,應提防 司馬懿等。曹爽也逐漸對司馬懿手握重權開始不滿。於是於公元 240年二月,僅讓司馬懿輔政一個月後,曹爽就上奏朝廷,以司 馬懿功高蓋世為名,請求升他為太傅。太傅一職雖在三公之上, 但沒有實權。在明升暗降了司馬懿之後,曹爽又把他的幾個兄弟 都安插在重要的職位上,掌握了京城洛陽的軍政大權。從此,曹 爽開始大權在握,對司馬懿也僅剩下了表面上的尊重,朝廷上的 一切事務都由自己決斷。不過,曹爽雖然費盡心機地奪取了司馬 懿的實權,但還是給他留了個持節都督各地軍事的權力。大概他 也知道在軍事上自己肯定不如司馬懿的。

果然在公元241年,沉寂多年的東吳分別分四路大軍猛攻魏 國。魏軍經過苦戰,將其中的三路擊退,唯有樊城的朱然還在猛 攻。過了許久,司馬懿看到曹爽在應對軍事上實在是太過廢物, 於是親自出征討伐。而朱然一聽來的是司馬太傅,連應戰的勇氣 都沒有,立馬掉頭就逃。在三州口被魏軍追上,朱然狼狽地丟下 一萬具多屍體和大量軍用物資後逃回了東吳。

曹爽原本指望司馬懿出師不利,甚至還期盼司馬懿這個老東 西(時年六十三歲)最好在行軍途中就死去,但沒想到他大獲全 勝而且還毫髮無傷,心裡雖不是滋味,但也無可奈何。第二年 春,東吳大將諸葛恪再次侵犯淮南,司馬懿再次請命出征。然 而,曹爽卻把司馬懿的請戰壓了下來。可是,自己卻應對無術, 一直都解決不好這次的「侵略」。不得已只好讓司馬懿再次出征。 曹爽原以為從洛陽到淮南,行程有兩千多里,而且對手諸葛恪也 不是等閒之輩,應該能給司馬懿製造一點麻煩。哪知道,諸葛恪 一聽說司馬懿來了,當即掉頭就逃。就這樣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司馬懿兩次出擊東吳的大勝使整個朝野稱頌,使無所作為的曹爽漸漸感到了壓力。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手下人也給曹爽出了個 饃主意:征討西蜀。

蜀漢自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後,到此已經整整九年。九年 中,蜀漢雖然也有些軍事行動,但規模都很小,對魏國也談不上 什麼損失。曹爽覺得蜀國國力最弱,為給自己撈夠對抗司馬懿的 政治資本,公元244年三月,曹爽帶著十萬大軍殺氣騰騰地攻向 漢中。漢中的蜀漢守軍不多,看到敵人浩浩蕩蕩,大家都有點心 慌,有人就提議放棄 險要而把守城池,然 後等待蜀中的援軍。 大將王平堅決反對, 認為如果被敵人先占 據險要,將是他們的 心腹大患。於是,他 立即派人先占據了興 勢這一軍事要地,左 右紮營一百里以抗拒 曹爽。蜀漢大將軍費 禕在蜀中,也積極准 備救援。

司馬懿看到曹爽 這樣胡鬧,不禁搖頭 嘆息。自曹爽發兵以來,就大肆徵用民夫騾馬為自己運送糧草, 但無奈西蜀道路崎嶇,交通極為不便,以至於騾馬累死的、不 小心掉到山崖里摔死的不計其數,而僅靠人力怎能應付這樣龐 大的後勤運輸?因此一路上騾馬屍橫遍野,民工都紛紛抱頭痛哭。曹爽雖有十萬大軍卻一無所獲,眼睜睜地看著蜀漢援軍不 斷開來。他的參軍楊偉當即就勸曹爽收兵,但曹爽看到這陣勢, 雖有了退兵之心,但恐怕自己這樣灰溜溜地回到朝廷後,被人 恥笑,心裡一直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最後隨著形勢的進一 步惡化,營中大將紛紛勸他退兵回師。這時他也覺得不妙了, 慌忙下令撤兵。然而,已經晚了,他的猶豫為蜀漢準備了充足 的時間,退路已經被蜀漢的援兵切斷。曹爽一看如此也沒有其 他辦法,只想憑藉人多硬闖。經過一番苦戰,曹爽損兵折將、 丟盔棄甲,但總算仗著人多,窩窩囊囊地逃離了漢中。經此一 戰,曹魏損失慘重,就連關中一帶都因民工牲口的損失而元氣 大傷。曹爽本想效仿司馬懿立些戰功,沒想到興師動眾後換來 的卻是朝野的一片嘲諷。

曹爽在軍事上證明了自己的無能,朝堂上已經有人對他產生 了不滿。但他依舊肆無忌憚,認為只要司馬懿回家,自己是不用 擔心任何事的。再加上他為人一向驕奢無度,自己府上的食用比 皇宮裡的都要華貴,整天和何晏等人飲酒狂歡。各地有什麼貢 品,他也先過目後留下自己喜歡的,而把自己看不上的送入皇 宮。曹爽的這些行為,連親弟弟曹羲都看不下去了,幾次勸誡, 以至於聲淚俱下。然而,無論是眼淚還是兄弟親情都沒能打動這 個死到臨頭的曹爽,就連他原來的部下都對他徹底失望。

司馬懿看到這種情況後,覺得機會就要到了。司馬懿雖然被 剝奪了實權在家賦閒養老,但他一直隱忍不發,暗中積蓄力量, 等待時機。當他看到曹爽的行為已經天怒人怨,就開始著手布 置。但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當時仍然處於劣勢,表面上表示自己因 年老病重,就快不久於人世了。而曹爽這夥人雖然排擠了司馬 懿,對他還是有一絲的戒心,於是就讓新上任的荊州刺史李勝以辭行和求教(司馬懿曾在荊州鎮守多年)為理由來探探底細。曹爽的這種把戲當然瞞不過司馬懿的眼睛。於是,他故意做出了一副體弱多病的樣子來招待這位客人。李勝見到司馬懿躺在病床上,連站立起來打個招呼的力氣都沒有,很是吃驚,忙說道:「天子隆恩,任命我為本州(李勝是荊州人,因此稱荊州為本州) 刺史,今日特地來向太傅您辭行。早就聽說您身體有恙,但沒想 到病得竟然這麼厲害。」司馬懿故意氣喘吁吁地說道:「您屈就 到并州,那裡靠近匈奴,最近聽說鬧得比較厲害,一定要好好注 意邊防。等我死後,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就託付給您了。」 李勝聽到後一愣,并州?不對啊,就說道:「我是去本州,不是 并州。」司馬懿還是裝作聽不清的樣子:「哦,您剛從并州回 來?」李勝沒辦法,只好大聲緩慢地說:「我是就任荊州刺史, 不是并州。」司馬懿這才聽清,嘆息道:「我年老耳聾,聽不清 楚了。您這是衣錦還鄉啊,真是可喜可賀。希望到任後,能再立 新功。」說完後,便示意口渴,旁邊的侍女忙端來湯水。然而, 司馬懿才喝了不到幾口,就弄得渾身都是。李勝看到這個樣子 後,自己反而尷尬起來,也不便打擾,說了幾句客氣話後就告辭 離開了。回去後,他便將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曹爽,並肯定地 說道:「太傅已經沒有幾天活頭了,您不必擔心。」聽完李勝的 這番話,曹爽認為把持朝政、為所欲為的最後障礙已經不存在 了,從此更加肆無忌憚了,不再對司馬懿加以提防。

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正月,喪失警惕、思想麻痹的曹爽 兄弟,陪同小皇帝曹芳前往拜謁高平陵,沒有做任何防備,便帶 領自己的親信部隊離開了京城。在家裝病而暗中準備的司馬懿立 即抓住這個時機,發動了政變。他上奏郭太后免去曹爽兄弟的官 職,奪了他們的兵權。然後,親率兵馬屯兵於洛水浮橋,切斷了曹爽的歸路。同時還派人給魏帝曹芳送去了罷免曹爽的奏章。他還以洛水為誓,保證曹爽等人僅是給予免官決不會加害他們。曹爽的謀士桓范卻力勸曹爽迅速保護皇帝到許都下詔調兵,鎮壓司馬懿的反叛。愚不可及又貪生怕死的曹爽此時早已沒了主意,思考了一晚還是捨不得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榮華富貴,於是索性就把刀往地上一扔,投降了。然而,這一次曹爽又上當了。當曹爽等人回到京都不久後,司馬懿便以「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 擬,外專戚權」的罪名,將曹爽兄弟及其黨羽全部誅殺,並滅了 他們三族。曹爽死後,朝堂之上再也沒有能和司馬懿相抗衡的人 了,從此開始大權獨攬。在平定了幾次地方上的叛亂後,司馬懿 的地位更加穩固了。曹魏政權漸漸地轉到了司馬氏家族的手中。 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在討伐政敵王陵勝利歸京後,就病死於洛陽,終年七十二歲。他死後,兒子司馬師繼承了他的權位,繼續控制著曹魏的政權,獨專國政。沒過幾年,司馬師也去世了。他死後,弟弟司馬昭繼承了父兄所開創的基業,繼續控制著曹魏的政權。從前曹操有一次做夢,夢見三匹馬同時在一個槽里吃草料,認為有姓馬的人將奪取他的江山,一開始他認為是馬騰、馬超父子,在消滅了馬氏勢力後,以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了,但沒想到最後自己的後代竟然應驗了這個夢。從司馬懿到司馬師再到司馬昭,父子三人一直控制著曹魏的政權,為後來西晉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所以後人也把這段歷史概括為「三馬食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7ac8747b89bc985137ec43e8e79ae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