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折拋售的北京現代工廠,依然找不到接盤俠

2023-10-10     每日汽車觀察

原標題:三折拋售的北京現代工廠,依然找不到接盤俠

10月10日,是北京現代重慶工廠第二次掛牌轉讓的截止日期,但是截至發稿時間,依然沒有成功轉讓的信息披露。

這座總投資高達83.9億元的北京現代第五工廠,今年8月曾以36.8億元的報價出售未果,再次以25.8億元的三折價格掛出後,依然沒能找到接盤俠。

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國內汽車市場,一座2017年才投產建成的工廠降價拋售卻無人問津,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就在前兩天,日媒爆出三菱打算退出中國,廣汽三菱長沙工廠將由廣汽自主品牌埃安接手的消息。2022年初,神龍汽車還將二工廠出售給了同為東風系的東風本田。

像北京現代這樣,在北汽旗下找不到兄弟單位接盤的,只能繼續苦等了。

從輝煌到落寞

重慶工廠,是北京現代這座中韓合資企業在中國市場最輝煌時期的代表。2013年,北京現代突破百萬輛規模,2016年達到了114萬輛的最高峰。

在進入百萬輛時代後,北京現代開始擴大在華產能,除了位於北京順義的三座工廠外,相繼建立了河北滄州工廠和重慶工廠,總產能突破165萬輛。

重慶工廠於2015年6月開工,也是北京現代最先進的一座工廠,占地面積18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到了36萬平米,總投資83.9億元人民幣,2017年7月19日已正式落成投產。

但是這座旗艦工廠剛剛投產,北京現代就開始走下坡路,2017年銷量從最高峰跌落至78.5萬輛,至今也沒有恢復元氣,今年上半年北京現代銷量只剩12.3萬輛。

2021年,北京現代開始處理閒置產能,將北京第一工廠出售給了理想汽車,同年底,重慶工廠開始停工。此前有傳聞稱小米汽車有意接手北京現代第二工廠。

今年6月,現代汽車CEO張在勛透露,接下來北京現代還將關閉一座在華工廠,出售兩座工廠,也就是說未來北京現代只保留一座工廠。

從北京現代目前一年20多萬輛左右的銷量規模來看,保留一座工廠倒也夠了。

好飯怕晚

合資車企如今在中國市場,都在走下坡路,主要根源就是燃油車時代的輝煌讓他們輕敵了,在自主品牌紛紛向電動化轉型的時候,合資品牌要麼無動於衷,要麼拿點油改電車型應付,錯失了最佳時機。

但是北京現代和其他合資品牌的情況不同,因為在全球範圍來看,現代汽車的電動化轉型起步並不晚,海外市場現代的電動車頗受歡迎。

2020年8月,現代汽車創立了專屬電動品牌IONIQ,同年12月推出E-GMP純電平台。2022年IONIQ(艾尼氪) 5和IONIQ(艾尼氪) 6兩款純電動車型全球銷量超過十萬輛。

雖然現代汽車帶著IONIQ的車型在中國亮相過,但是至今沒有引入中國市場。在各種品牌營銷活動上,現代汽車主推的還是氫動力技術。

氫動力固然重要,不過更加搶手的IONIQ品牌為何不同步引入中國市場呢?這背後恐怕還是中韓股東雙方博弈的原因。

2018年,中國確認2022年將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隨後寶馬、大眾都有所動作,現代汽車也屢次被曝出希望擴大在合資公司股比的消息,但是一直沒有下文。

2021年,現代汽車旗下另一品牌起亞率先破局,東風退出東風悅達起亞,合資公司更名為悅達起亞,由悅達集團和現代起亞各持股50,雖然起亞還未實現控股,但是在合資公司的話語權有明顯提升,起亞在華發展的速度也明顯加快了。

今年3月,起亞發布在華新能源戰略,8月便將E-GMP純電平台誕生的兩款新車EV5和EV6引入國內。而北京現代這邊,同平台的姊妹車型還未見蹤影,最新消息是明年北京現代會將高性能的IONIQ 5N引入中國。

當然,讓現代汽車遲遲不願把好飯引入中國的原因,除了中韓股東雙方之間話語權的博弈,還有其他原因,這一點可以參考「為了降低地緣政治風險」而在中國採取輕資產策略的Stellantis集團。

雖然Stellantis旗下的法系、美系品牌在中國表現不佳,卻沒有影響其在歐洲做得風生水起,銷量規模全球排名第四。而這幾年在華走下坡路的現代汽車,去年銷量超過684萬輛,位列全球第三。

當然,相比Stellantis,現代汽車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肯定更高,畢竟在電動化轉型上十分積極的它,不可能錯過中國這一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

所以接下來,輕裝上陣對於北京現代來說,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714ffb81682db708bff6f3bd211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