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事變後,面對殘酷的人倫慘劇,李世民父子的舉動有何含義?

2022-08-01     仲安筠

原標題:玄武門事變後,面對殘酷的人倫慘劇,李世民父子的舉動有何含義?

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率人在玄武門設伏,成功殺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接下來,他不得不面對父親李淵,以對這一奪權事件進行妥善收尾。在這一血腥的家庭悲劇面前,他們父子倆是怎麼處理的呢?《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有如下記載:

上乃召世民,撫之曰:''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其後,李世民斬草除根,將建成與元吉之子悉數屠殺;緊接著,他被立為皇太子。不到兩個月後,李淵退位當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

也就是說,在手足相殘的慘劇發生後,李淵父子通過一句話、一個動作,就成功讓雙方下了台階,並且為大唐的權力交接定下了調子。

不過,父子倆的上述舉動,自然是經過一番考慮的,其背後也都大有典故,充分體現出這對貴族父子對局勢的判斷。我們先看看典故本身的含義。

這個影視形象挺符合李淵

投杼之惑

杼,zhu第四聲,指的是舊時織布機的梭子。''投杼之惑'',出自《戰國策·秦二·秦武王謂甘茂》,是秦國左丞相甘茂在攻打韓國宜陽前,講給秦武王的一個故事:

孔子的弟子、儒學大家曾參(即曾子),對待母親可謂至孝。《二十四孝》中的''齧指痛心'',就是指他母子二人感情深厚到幾乎有心靈感應。但就是這麼一對模範母子間,同樣經不起謠言的考驗。

曾子與其母親曾經在費邑居住。一天,有個與他同名同姓的當地人犯了命案,一些不知情群眾不明就裡,以為犯事的是傑出青年曾參。面對這種惡性案件,家人是要受牽連的,所以不斷有熟人來曾家通風報信。

曾參畫像

第一個人跑來告訴曾母:''你家曾參殺人了!''出於對兒子品格的信任,正在織布的曾母頭都沒抬,回道:''我兒子不可能殺人。''來者只得離開;

過了一會,又有人跑來通報同樣的消息,曾母繼續織布,不過這次沒有出聲;

然而,又過了片刻,當第三個人來到曾家說了同樣的話後,淡定的曾母終於坐不住了,她扔下織布的梭子,翻牆逃命。

甘茂以這個故事為例,是要提前在思想上給秦武王打預防針,以避免樗里疾、公孫衍等政敵趁機在朝廷說自己壞話,讓自己因此失去了國君的信任,從而在前線功敗垂成。

因此''投杼之惑''這一典故可以理解為:由於聽信多次重複的謠言/謊言,就放棄了曾經對某人的無比信任。

《二十四孝》中」齧指痛心」場景想像圖

而且,由於故事主角的特殊身份,讓這個典故變得具有無可比擬的說服力:你看,以大聖人曾子的完美品格,及其與母親''齧指痛心''的深厚感情,尚且禁不起三次謊言的誤導,我因他人的蒙蔽而對你產生了懷疑,就更是人之常情了是不?讓咱們把酒言歡、重修舊好吧!

所以在歷史上,這一典故頻繁出現,用來表達希望修復彼此間信任的意願,比如南北朝時,南梁武帝蕭衍在給侯景的詔書中就提過:

當是不逞之人,曲為口端之說,遂懷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蕭衍對這一典故的引用,是個典型的失敗案例。如果他能堅持懷疑侯景,自己也就不會被活活餓死了。

兵臨城下還在念佛的梁武帝蕭衍

跪而吮上乳

從字面來看,這個短句很有畫面感:李世民跪下來,吮吸父親李淵乳房。不過考慮到他們是接受過系統儒家教育、身份高貴的皇族,況且當時身旁還有蕭瑀、陳叔達、裴寂、尉遲敬德等一眾文臣武將圍觀,李世民是不可能做出字面所指行為的。他應該是跪下來,撲在父親懷裡,並將嘴貼在其胸前,隔著衣服作出一個吃奶的動作而已。

那他為何有這個貌似不雅的舉動?自然是有其深思熟慮:

''跪乳''一詞,出自漢代何休給《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加的註解中:

凡贄,天子用鬯,諸侯用玉,卿用羔……羔取其執之不鳴,殺之不號,乳必跪而受之,類死義知禮者也。

東漢班固所作的《白虎通·衣裳》中也提到:

獨以羔裘何?取輕暖。因狐死首丘,明君子不忘本也。羔者取跪乳遜順也。

因此,後世常用''羊羔跪乳'',來表達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也可以延伸為用來體現''飲水思源''的感恩心態。

接下來,我們看看在得知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李淵面臨的處境。

羊羔跪乳雕像

騎虎難下的李淵與大唐朝廷

當時,在李世民的吩咐下,尉遲敬德全副武裝,來到皇帝李淵的住所。

見到這一猛將的架勢,李淵大驚:

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

尉遲敬德的回答,看起來非常冠冕堂皇:

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但這話的實際上是赤裸裸的威脅:李建成本身就是太子,在李淵身前也沒有失勢,怎麼可能主動作亂?所以他就是告訴李淵:秦王已經把太子和齊王除掉了,並讓我來要個話,陛下你看著辦吧。

尉遲敬德畫像

當時在場的一眾老江湖,對眼前的局面自然一目了然。所以當李淵詢問意見時,蕭瑀、陳叔達這兩位平日裡態度較為中立的重臣,發表如下看法:

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事,無復事矣。

''元良'',就是天子。這段話往通俗了講,可以這麼解讀:

當初陛下你太原起兵,身處河東的建成、元吉壓根沒有參與策劃,完全是你和秦王的主意;其後攻下長安,掃除薛仁果,消滅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強敵,也都是秦王的功勞。弟弟打天下,哥哥接班坐天下,古往今來哪有這樣的道理?一山不容二虎,矛盾爆發是遲早的事,朝野內外都對此心知肚明。陛下你一直猶豫不決,才釀成這一禍亂。如今,被迫犯下人倫慘案,秦王一定惴惴不安,您只有把皇位交給他,才能打消他的疑慮,讓大唐天下回歸太平;不然的話,指不定還會發生什麼事!

戰鬥力彪悍的唐軍

能將各路勢力團結在自己旗下,李淵自然是有一定水平的,他心裡明白,自己眼下有兩個選擇:

不接受李世民先斬後奏的逼宮行為,並對他進行懲罰。那麼,以尉遲敬德的能耐,自己及身邊這一群老頭子的下場可想而知。退一萬步講,即使尉遲敬德突然反水幫自己,那自己能拿李世民以及秦王府的一眾精英怎麼辦?家族裡還有誰能對抗這個兒子?況且,如果李家同室操戈,坐收漁利的不還是外人?屆時自己的老命是否能保住還是個問題。

所以實際上,自己只有一條路可走:接受現實,提前退休。反正早晚也得讓位,與其朝不保夕,不如坦然面對。自太原起兵伊始,二兒子就滿懷大志,絕不可能久居人下;老大的資歷、老二的能力,自己多年無法妥善解決這一不可調和的矛盾,才導致了如今的局面。至高的皇權面前,何來的親情?平心而論,這怪不得別人。

玄武門事變沒有正義方

達成表面的和解,完成平穩權力交接

因此,經過對局面的判斷,李淵接受了現狀,首先,他根據尉遲敬德的請求,寫下手令,命令外圍還在跟秦王勢力對抗的皇宮宿衛、東宮及齊王府兵力放下武器,接受李世民調度;然後讓宇文士及、裴矩等人親自去現場協調局面。其後,才召見犯了事的李世民。

見到唯一倖存的成年兒子後,李淵用手拍著他的肩膀說:

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

兒啊,最近一段時間,為父由於他人的謠言,差點對你產生了懷疑、犯了曾子母親那樣的錯誤,你可能原諒我?

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對付父親的大度表態,之前還尷尬、內疚乃至有一絲憤恨的李世民百感交集,此時他說什麼都是蒼白的,只能用羊羔跪乳的動作,表達自己的複雜心情;同時嚎啕大哭,將自己長期以來的壓抑心情做一個徹底的釋放。

千古一帝唐太宗

其後,大唐的走向就進入了李世民的節奏;太上皇李淵則懷著矛盾的心情,在宮裡遊樂生娃度日。

我相信,史書中對上述場景記錄是真實的,不然為何其後各方勢力能夠迅速地團結在李世民旗下?李淵的這一處理,帶來了朝野都希望看到的局面。

不過,遭受人倫慘劇、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李淵,內心一定不好受。直到三年後,在曾讓自己顏面盡失的東突厥被李世民連根拔起後,他才徹底打開心結:

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託付得人,復何猶哉?

懷著安慰與驕傲,李淵親自召集勛貴及家人在凌煙閣徹夜慶祝。酒酣耳熟之際,他親彈琵琶,李世民合著音樂起舞,父子倆終於達成了徹底和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64aa7e4e34ac601c31cd899bef9ae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