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為什麼說清官張昶留不得?張昶是真的不能留,是因為他是元朝的死忠,是絕對不可能真心實意地為明朝服務。
在明朝時期,貪污腐敗是朱元璋花費大力度想要去除,清官受到的朱元璋大加讚揚,但是有這麼一位清官,穿著破舊的衣服卻被朱元璋給處死了——張昶。
元朝末期的戶部尚書,在那個階級層次分明的元朝這一位卻能混得風生水起可見是真的有些本事。由於朱元璋監管他們一家子的性命,迫不得已為明朝服務,被朱元璋任命為戶部侍郎,將整個戶部打理得井井有條,為人謙和且做事嚴謹。
一身破衣守名節
張昶是穿著一身舊衣服,不知道的人還真的以為他是買不起衣服,是一個難得的清官,也正是這是一身破舊的衣服讓朱元璋動了愛才之心,並對他大加賞賜,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他更好的為明朝辦事。
張昶心裡是這樣想的:「要不是我們一家人的性命在你手裡,我早就去北邊投靠元朝剩下的勢力了」。朱元璋對於張昶只是一廂情願,可人家壓根就沒想為你買命,但是朱元璋不死心,又是賞賜,又是宴請。
但是即使朱元璋上次得太多,張昶就是油鹽不進,還是穿著自己的一身破衣服。朱元璋認為這是難得的清官,就差號召大家向他學習。劉伯溫一眼洞悉張昶這樣做的目的——為元朝守節。就將這事告訴了朱元璋:「此人不能留,是元朝的死忠」。
修編法典,朱元璋起疑心
張昶幫助朱元璋修編法典——《大明律》,就在這部法律適用重刑法,還是輕刑法的時候張昶與他人發生了衝突。張旭主張使用重刑法,因為亂世就該用重刑。
但是劉伯溫等人卻認為大明朝剛剛建立不應當加重刑罰,使用輕刑才能籠絡別人,達到休養生息的目的。這件事只是立場不同的糾紛。
「勸上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陳厲民之術,欲 上 失人心,陰為元計」
朱元璋其實心裡中更加注重的是劉伯溫,在朱元璋心裡有著自己的一桿秤,孰重孰輕自己心裡早有算計。但是卻因為張昶使得朱元璋想起了趙高的指鹿為馬,於是認為張昶就是在效仿趙高的做法,這就朱元璋心裡埋下了除去他的種子。
身在大明,心在元
張昶帶病休假,楊憲前往探視發現了張旭私通元朝的信件,將它帶給朱元璋,讓朱元璋自己處理這件事情。朱元璋得知消息非常生氣,他自己看走了眼,而且還給大明朝帶來外部隱患。
為什麼朱元璋那麼生氣呢?原來是朱元璋看到了張昶寫在信後面的八個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朱元璋知道自己以前的努力全部下的無用功,為了消除這個巨大的隱患,於是在元至正27年6月,將張昶處死。
自此以後朱元璋變得更加多疑,認為這些人打觀眾也還有自己看走眼的元朝餘孽。張昶雖然沒能聯合塞外勢力朱元璋的天下篡奪,但是卻在朱元璋心裡埋下了多疑的種子,讓他不再對與以往的大臣過於相信。
劉伯溫雖然看穿了張昶,但是也變相地將自己推向風口浪尖。張旭在朱元璋心裡埋下的多疑種子慢慢發芽,卻使得劉伯溫沒有覺察,導致自己遭殃。胡惟庸將劉伯溫毒死之後,作為皇帝的朱元璋卻沒有任何表示,這就極不正常。
胡惟庸其實沒有那麼大的膽子敢直接將劉伯溫謀害,事實卻就真的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將其殺害,朱元璋對此不再過問。也就是劉伯溫的死與朱元璋實際上脫不了干係,畢竟沒有誰敢在天子腳下殺害天子的心腹大臣,這被查出來是要滅九族的大事情。
後記
張昶之死與劉伯溫沒有太大的關係,畢竟朱元璋就非常不待見那些 有著二心的人,都會直接被朱元璋給處死,而且直接打碎骨頭人到江里去。「碎其骨,投之於江水」這是朱元璋對於懷有二心人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