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家長群里,一個家長忽然拋出一張英語試卷,說是孩子第一次見到這種卷子,整個小臉兒都懵了,什麼都不會,幾乎交了白卷。
家長繼續說,也不是沒有學過英語,只是沒有想到,一年級的小娃娃就要「考試」,還是這種有填空、有選擇的試卷……
其實,如果一個孩子在上學前沒有經歷過考試,教改之後一年級剛開始也不留書面作業,所有的作業都是讀書和打卡,那麼孩子考試卷上出現「空白」並非沒有可能。
因為,「考試」和「新知識」一樣,是不會自然而然地跑到孩子腦子中去的。
因此,孩子在第一次考試中交了「白卷」,並不可怕,他也不會因此而產生的任何焦慮和自卑,但是如果家長的態度沒有掌控好,才會成為孩子「自卑」的根源。
事實上,家長的態度,會直接決定孩子的學習走向。
1、針對沒有上過幼小銜接的孩子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裡快快樂樂地玩了3年,沒有識字、沒有學過算術,也沒有學過英文。那麼在孩子入小學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他都無法帶給家長在學習上的任何榮耀。
想想也是,既希望孩子玩得開心,又希望孩子在學校里立即一騎絕塵,這個假設太反人類。
其實,不提倡孩子提前學課本知識好處很多,因為不懂,所以才會認真聽講,努力學習;相反,什麼都提前學了的孩子,在聽課的過程中更容易似是而非,不求甚解。因為他的年齡註定他無法判斷自己是真聽懂了,還是在吃「老本兒」。
所以,收穫健康的學習習慣,對於孩子更為重要。若孩子沒有經歷幼小銜接,在一年級的上半期沒有跟上「隊伍」,父母不必過於緊張,更不必唉聲嘆氣,給孩子時間,給孩子態度,孩子就會迎頭趕上。
2、針對老師,可能產生的一些誤解
老師喜歡的學生,並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好;而是那些會學習、愛學習,有學習精神和態度、思維活躍、願意遵守規則、懂事禮貌的孩子。
老師喜歡的是家長,並不是家長能說會道、有背景、會送禮;而是總是很重視孩子學習、懂得配合老師共同「施力」幫助孩子的家長。
家長如果認為孩子分數低就一定會被老師厭惡,這就是家長的一個誤區。只需要讓老師知道,孩子現在雖然分數低,可能是前期沒有任何知識的儲備,但家長和孩子正在努力趕上;如此就好。
3、玩和學並不是對立的,甚至可以互補
真正會玩的孩子,都具有很強的探索精神,專注力也非常好,願意思索、願意鑽研,這樣的孩子拼的才是人生的長度和寬度,一時的失敗、落後都不代表什麼。
所以當會玩的孩子用心去學習的時候,迸發出來的效果就不是一分兩分,而是成倍增長的。
4、家長面對分數的態度,決定孩子未來學習的走向
如果父母曾經對學習和考試產生恐懼,那麼就會有很大的機會把這種恐懼和焦慮移情到孩子身上。當父母覺得學習並不難,分數也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孩子也就自然而然不再焦慮。
父母還會有些擔心,孩子進入小學伊始,如果分數沒有其他同學高,會不會自卑?事實上,孩子不會因為分數不高而自卑,也不會因為家長的焦慮、挫敗感而自卑。
所以,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父母要為孩子建立信心而努力,卻不必為提高孩子的分數而過分在意;把孩子的幸福感建立在融入班集體、交到新朋友、學習新知識上,而不是一次兩次的分數上。
當孩子的成績真的不足夠讓你滿意的時候,父母的平靜、冷靜要遠遠勝過焦慮和訓斥。
同樣,當孩子的成績讓你非常滿意時,作為父母也不必為此欣喜若狂,大肆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