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輩子想遇到一個賞識自己才華,願意為自己傾盡一切的人,機率是多麼的渺小。
吳承恩和《西遊記》便是遇到了這樣的人,才能在如今也被我們津津樂道。
這到底是誰?能在沙子中淘金子,被那麼多人嘲笑都義無反顧,孤注一擲?
蒙塵珍珠
說起吳承恩,真可以用懷才不遇來形容。
有人戲稱說,《西遊記》里的孫悟空,可能就是從吳承恩的潦倒困境中蹦出來的。
吳承恩也曾說自己:「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
明朝「士農工商」,所以商人的地位很低。好巧不巧,吳承恩家裡便是最末流的商戶;還不是什麼大商人,只是做一些小生意,剛剛夠溫飽而已。
但他從不自甘墮落,從小非常勤奮,天賦也很好,詩書讀得通,文章也寫得好。就連當時目中無人的名人朱應登,都稱讚吳承恩的學識,說要把自己的一半藏書都贈與他。
因此,他受到了家鄉父老鄉親的賞識,甚至還娶了戶部尚書葉琪的曾孫女為妻。
所有人都覺得他去考取功名,就是抬抬手那樣輕鬆而已;也覺得以他這樣的學識,之後必定平步青雲,位極人臣。
但既沒有靠山關係,也沒有銀錢打點的吳承恩,一連考了幾十年,到44歲才只考取了一個貢生,當了個沒有品級的芝麻官。
本以為一輩子這樣過去也就算了,可是吳承恩是個清高的人。
他不願意與官場中,那些卑鄙貪瀆之人同流合污,也做不到眼不見為凈,無動於衷。於是非常意料之中地,他被陷害入獄,連這個小小的芝麻官都丟了。
半生潦倒困苦,可以說是一事無成。
這樣的情況下,有點人會一蹶不振,混吃等死,但吳承恩堅持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負,在這樣困苦的情況下,他完成了如今膾炙人口的《西遊記》。
堅持從來都不是把路走絕,而是絕處逢生。是吳承恩的堅持,讓他成為了上帝的寵兒。
很多的機遇,都是在堅持中得到的必然。
吳承恩將一些民間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搜集起來,重新編排人物和主線,其中也融入了自己這麼多年來對世道不公的看法和思想,寫出了一本神話小說。
有七十二變,法術高強的孫悟空,在天庭也只是當了個小小的弼馬溫。這何嘗不是吳承恩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呢?
吳承恩和他的《西遊記》,變成了蒙塵的珍珠,等著有人來吹開上面的灰塵。
處處碰壁
《西遊記》現今已經成為了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可當時的人們,一開始是很「不待見」這本書的。
一方面當時市面上的「熱門小說」不少;另一方面是因為紙張太貴,沒有人願意擔這麼大的風險,為一個寂寂無名的年老書生大肆印刷。
吳承恩抱著自己的書稿,在街道上陷入了迷惘。
難道自己真就這麼差勁,要一輩子如此不堪嗎?沒有一個書商願意給他出版,再好的作品沒有門路讓世人看見,也終究只是一堆廢紙。
正當吳承恩覺得出版無望的時候,讓《西遊記》和吳承恩逆風翻盤的那個人出現了,他就是唐光祿。
前段時間剛播完的電視劇《我們的婚姻》,裡面夫婦倆的職業都是投資人。
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要成為天使投資人,而唐光祿,便可以說是《西遊記》的天使投資人。在大家都不看好《西遊記》的時候,他站了出來。
唐光祿祖上是好幾代的書商,也曾經輝煌過,在元朝時祖上的產業世德堂刻書行很快達到了市場壟斷。但偌大的祖業傳到他手裡的時候,已經沒落地僅僅是勉強支撐。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唐光祿看到了吳承恩的《西遊記》。他捧起來細細閱讀,被其中光怪陸離的神仙妖怪世界迷得七葷八素,只覺得這本書不出頭太可惜。
他開始和吳承恩商量著出版《西遊記》。
但自己尚且有些捉襟見肘,連自家產業都運行得比較困難,怎麼去支撐吞金獸一般的這本小說的印刷出版呢?
下定了決心的唐光祿,縮減了自己的用度,把能變賣的東西都變賣了,換成現銀來支撐這本書的製作。
同行們都在背地裡嘲笑那個唐光祿瘋了,被一個寂寂無名的書生,用一本小說騙得連家產都不要了,註定慘澹收場的。
現實總是比小說還魔幻,唐光祿不僅沒有賠地底褲丟掉,反而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人生不可測,在任何時候,都要抱著一份希望。
互為伯樂
看到這裡,可能大家會覺得,吳承恩是遇到了唐光祿這樣一個,願意押上一切為他才華買單的伯樂,但筆者認為,唐光祿和吳承恩是互為伯樂的,他倆是互相成就。
吳承恩要是沒有遇到唐光祿的話,他的《西遊記》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見天日,說不定到現在,我們都看不到這麼精彩的著作,更不要談影視化和學者專門的研究了。
可唐光祿要是沒有遇到《西遊記》,也註定只是個靠著祖產,坐吃山空的落魄書行老闆,哪有什麼機會重振世德堂。
人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面對困境,「行到水窮處,坐觀雲起時」是選擇;「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是選擇;吳承恩的堅持創作和唐光祿的慧眼識人,也是他們對自己人生的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做出了一些選擇,在堅持很久收不到成效。
朋友啊,這個時候不要氣餒;吳承恩到了晚年才有所成就,自己的堅持和放棄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你要記得,走自己認為對的路,時間會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