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
白化孟加拉虎是孟加拉虎的一種變種。由於基因突變,導致孟加拉虎原本橙黃色底黑色條紋的毛髮轉變成白底黑紋。孟加拉白虎是孟加拉虎的一個變種,顏色與普通孟加拉虎不同,有粉紅色的鼻子,白到奶油色的皮毛,有黑色、灰色或巧克力色的條紋。白虎的眼睛通常是藍色的,但可能是綠色或琥珀色。
野生白虎極為罕見,幾乎見不到。雄性孟加拉虎從頭至尾平均身長2.9米,孟加拉虎體重180-389千克;雌性略小,測得身長2.6米,體重110-190千克。(小虎還鄉中的小白虎為東北虎)
野驢
野驢分布於中國的內蒙古、甘肅、新疆。國外見於蒙古。又名蒙古野驢、賽驢,大型有蹄類動物,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於家驢,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線延伸到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的分界線。野驢屬典型荒漠動物,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
貂熊
貂熊棲息於寒溫帶針葉林和凍土草原地帶,非繁殖季節通常無固定的巢穴,棲於岩縫或其他動物遺棄的洞穴中。多單獨活動,晝伏夜出,食性雜,包括有蹄類、嚙齒類、鳥類及林木漿果等,也捕食狐狸、野貓等。善長途奔走、游泳和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竄,有「飛熊」之稱。性機警兇猛,力氣大。肛門附近有發達的臭腺,會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有半冬眠的習慣。由於棲息地惡化,食物來源較少,中國大興安嶺地區貂熊僅存約200頭,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河狸
河狸(學名:Castor fiber),是河狸科、河狸屬的動物。河狸軀體肥大,雌、雄無明顯差異,頭短鈍,眼小,頸短,四肢短寬,前肢短,足小、具強爪,後肢粗壯有力,尾大、扁平。
河狸夜間活動,白天很少出洞,善游泳和潛水,不冬眠,自衛能力很弱,膽小,喜食多種植物的嫩枝、樹皮、樹根,每年繁殖1次,每胎1-6仔,棲息於寒溫帶和亞寒帶森林河流沿岸,主要分布於歐洲,其他地區數量較少。
草原狼
西伯利亞平原狼(學名:Canis lupus campestris):是灰狼的一個亞種,屬於食物鏈中上層的掠食者,是西伯利亞雪橇犬「哈士奇」(hasky)的祖先。
通常群體行動。它們活動在森林、沙漠、山地、寒帶草原、西伯利亞針葉林、草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犬科家族成員。具有很好的耐力,適合長途遷移。它們的胸部狹窄,背部與腿強健有力,使它們具備很有效率的機動能力。它們能以約10公里的時速走十幾公里,追逐獵物時速度能提高到接近每小時65公里,衝刺時每一步的距離可以長達5米。由於它們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紀末期前都被人類大量捕殺。
天鵝
天鵝指雁族(學名:Cygnus)的鳥類,屬游禽,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除非洲、南極洲之外的各大陸均有分布。為鴨科中個體最大的類群。頸修長,超過體長或與身軀等長;嘴基部高而前端緩平,眼腺裸露;尾短而圓,尾羽20-24枚;蹼強大,但後趾不具瓣蹼。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也吃螺類和軟體動物。多數是一夫一妻制,相伴終生。求偶的行為豐富,雌雄會趨於一致的做出相同的動作,還會體貼地互相梳理羽毛。一年繁殖一次,卵的體積較大,如大天鵝的卵有400多克重。幼鳥為早成雛。遷徙時會多群集結,但仍是小群行動。
岩羊
岩羊(學名:Pseudois nayaur),體型中等,形態介於野山羊與野綿羊之間。兩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僅微向下後上方彎曲。以青草和各種灌叢枝葉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們還常到固定的地點飲水,但到寒冷季節也可舔食冰雪。無固定獸徑和棲息場所。它們在懸崖峭壁只要有一腳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達2、3米,若從高處向下更能縱身一躍10多米而不致摔傷。冬季發情交配,次年6、7月產仔,每年通常只產1仔。主要天敵是雪豹、豺、狼,以及禿鷲和金雕等大型猛禽。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雪豹
雪豹(Panthera uncia 或 Uncia uncia,英語:Snow leopard),是一種重要的大型貓科食肉動物和旗艦種,由於其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發達的分配血液、調節呼吸等技能。對氧化變化很敏感。紅血球直徑很小——5.5μm(4.73~6.15μm),紅血蛋白高度集中(16.4g%)。血球比容計指標(即紅血球的出較量為47%)跟血液中的大量紅血球(14.1~16.8百萬/平方毫米)相符。雪豹原產於亞洲中部山區,中國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為灰白色,有黑色點斑和黑環,尾巴長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稱。
禿鷲
禿鷲(學名:Aegypius monachus): 大型猛禽,體長108-120cm。通體黑褐色,頭裸出,僅被有短的黑褐色絨羽,後頸完全裸出無羽,頸基部被有長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皺翎。幼鳥比成鳥體色淡,頭更裸露,亦容易識別。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小群,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要以大型動物的屍體為食,常在開闊而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窺視動物屍體。偶爾也沿山地低空飛行,主動攻擊中小型獸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有時也襲擊家畜。
分布於非洲西北部、歐洲南部、西班牙、法國南部、羅馬尼亞、巴爾幹半島,往東經小亞細亞、阿拉伯北部、中亞、伊朗、阿富汗、喜馬拉雅山西部、印度、蒙古、原蘇聯土耳其斯坦、塔吉克、阿爾泰,一直到西伯利亞南部。
猞猁
猞猁(學名:Lynx (山狸子)):屬於貓科,體型似貓而遠大於貓,體粗壯,尾極短,通常頭不及體長的1/4。四肢粗長而矯健。耳尖生有黑色聳立簇毛。兩頰具下垂的長毛。上體淺棕、土黃棕、淺灰褐或麻褐色,或為灰白而間雜淺棕色調;腹面淺白、黃白或沙黃色。尾端呈黑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為喜寒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即使在北緯30度以南,也是棲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帶。 棲息環境極富多樣性,從亞寒帶針葉林、寒溫帶針闊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叢草原及高寒荒漠與半荒漠等各種環境均有其足跡。 生活在森林灌叢地帶,密林及山岩上較常見。喜獨居,長於攀爬及游泳,耐飢性強,可在一處靜臥幾日,不畏嚴寒,以鼠類、野兔等為食,也捕食小野豬和小鹿等為食。巢穴多築在岩縫石洞或樹洞內。每胎2-4仔。廣泛分布於歐洲和亞洲北部。是羅馬尼亞國獸。
狐狸
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動物。屬於一般所說的狐狸,又叫紅狐、赤狐和草狐。它們靈活的耳朵能對聲音進行準確定位、嗅覺靈敏,修長的腿能夠快速奔跑,最高時速可達50km/h左右,所以主要以魚、蚌、蝦、蟹、鼠類、鳥類、昆蟲類小型動物為食,有時也採食一些植物。實際上狐狸是民間對這一類動物的通稱,種類繁多,分北極狐、赤狐、銀黑狐、沙狐等。性格機敏膽小,常在古代神話中以"狐狸精"出現,雖在遠古也曾作為圖騰,但從不出現於正式祭祀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多與狡詐鬼祟相關聯。多年來,狐妖狐仙,在各種小說及趣聞中形成一種獨有的妖精文化。
藏羚羊
藏羚羊(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i):體長135厘米,肩高80厘米,體重45-60千克,雌性略小。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鼻部寬闊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長角。
棲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帶,早晚覓食,善奔跑。可結成上萬隻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線向北遷徙。由於常年處於低於零度的環境,通體被厚密絨毛,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已成立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護區,主要分布於中國以羌塘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區(青海、西藏、新疆),少量見於印度拉達克地區。
1999年中國西寧藏羚羊保護及貿易控制國際研討會在西寧召開,來自中國、法國、印度、義大利、尼泊爾、英國等7個國家的代表們經過深入討論和充分醞釀正式發布了關於藏羚羊保護及貿易控制的《西寧宣言》。這份宣言的正式發布,標誌著國際間合作打擊盜獵藏羚羊、制止藏羚羊絨製品非法國際貿易活動的局面初步形成,這對保護藏 羚羊資源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小熊貓
小熊貓(學名:Ailurus fulgens(F. Cuvier,1825),小熊貓科小熊貓屬的一種動物。外形像貓,但較貓肥大,全身紅褐色。圓臉,吻部較短,臉頰有白色斑紋。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為黑褐色。尾長、較粗而蓬鬆,並有12條紅暗相間的環紋;尾尖深褐色。跖行性;前後足均具5趾;無性二型。頭骨高而圓;聽泡相對扁平;眶後突不完全發育或缺失;矢狀嵴低;具翼碟骨;上齶高聳拱形,中間凹陷;中翼骨齶縊縮;冠突明顯呈鉤狀。
穿山甲
穿山甲(學名:Manis pentadactyla):頭體長42-92厘米,尾長28-35厘米,體重2-7千克;鱗片與體軸平行,共15-18列。尾上另有縱向鱗片9-10 片。鱗片棕褐色,老年獸的鱗片邊緣橙褐或灰褐色,幼獸尚未角化的鱗片呈黃色。吻細長。腦顱大,呈圓錐形。
棲息於丘陵、山麓、平原的樹林潮濕地帶。喜炎熱,能爬樹。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徑20-30 厘米的洞。末端的巢徑約2米。以長舌舐食白蟻、蟻、蜜蜂或其他昆蟲。
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寮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長臂猿
長臂猿(學名:Hylobatidae):是靈長目一科動物的通稱,有4屬16種。因臂特別長而得名。體長45.6-63.5厘米,無尾,體重6-13千克。直立高不過0.9米;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臀部有胼胝,無尾和頰囊。喉部有音囊,善鳴叫,不同種種類叫聲差別很大。雄猿一般為黑、棕或褐色;雌猿或幼猿色淺,為棕黃、金黃、乳白或銀灰色。
棲息於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雨林,樹棲。白天活動。善於利用雙臂交替擺動,手指彎曲呈鉤,輕握樹枝將身體拋出,騰空悠蕩前進,一躍可達10餘米,速度極快,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飛鳥。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時,雙臂上舉以保持平衡。群居,每群包括1對雌雄及其子女,一般不超過5-6隻。食物以漿果為主,也吃樹葉、小鳥、鳥蛋或昆蟲。每胎產1仔。能用雙臂鉤住樹枝,交替向前運動。無尾和頰囊。喉部音囊發達,善於鳴叫。
大嘴犀鳥
犀鳥共66種,是亞洲和非洲熱帶地區最有特色的鳥類,尤以非洲最為豐富,長著引人注目的大嘴。犀鳥可分為樹棲犀鳥和地棲犀鳥,樹棲犀鳥被歸入犀鳥科(Bucerotidae),地棲犀鳥被歸入地犀鳥科(Bucorvidae)。犀鳥科在亞洲和非洲地區都有分布,亞洲的犀鳥多生活於森林中,僅有1種生活於草原上,為地棲犀鳥,非洲的犀鳥生活在草原上的種類較多。
大象
亞洲象肩高3.7至4.1米。體重3至5噸,非洲象肩高4.3至4.5米體重5.5至8噸,非洲森林象平均肩高不超過2.7米,體重3.5噸。象頭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圓柱以支持巨大身體,膝關節不能自由屈伸,鼻長几乎與體長相等,呈圓筒狀,伸屈自如;象鼻全部是由肌肉組成的,鼻孔開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狀突起,能揀拾物品,象鼻非常靈活自如,可以撿拾重達1噸的物體,也可以撿拾花生那樣小的食物。
鼷鹿
鼷鹿(學名:Tragulus kanchil),別名小鼷鹿,共38個亞種。體形略比野兔大,體重1.3~2.0kg,體長420~630mm,肩高約200mm,是僅次於蹄兔目成員最小的有蹄類動物,也是鼷鹿科種體型最小的一種。面部尖長,無角,雄性有發達的獠牙,四肢細長,前肢較短。雄獸和雌獸的頭上都沒有角,第一枚門齒呈鏟狀,第二、第三枚門齒和犬齒都呈條狀,鏟狀的門齒之間還有空隙。雄獸的犬齒較為發達,露在外面形成獠牙,是它決鬥時的主要武器。 [1] 鼷鹿習慣於夜間生活,主要在黃昏活動。以植物的花果及其他落地野果為食。每年主要在6~7月交配,其他月份也可繁殖。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嶼。
野生華南虎
華南虎 拉丁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廈門虎,南中國虎)。於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Ⅰ保護名單,亦稱「中國虎」,華南虎頭圓,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較長,胸腹部雜有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黃色並布滿黑色橫紋。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條紋,條紋的間距較孟加拉虎、西伯利亞虎的大,體側還常出現菱形紋,在亞種老虎中體型較小。
華南虎以草食性動物野豬、鹿、狍等為食,是中國的十大瀕危動物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紅色物種名錄極度瀕危,在野外已滅絕。
華南虎僅在中國分布,是中國特有的虎亞種。
羚牛
羚牛(學名:Budorcas taxicolor):體形粗大,肩高110-120厘米,雄性體重可達400千克,最大者肩高可達2米,重達1噸。雌雄均具短角。是一種分布在喜馬拉雅山東麓密林地區的大型牛科食草動物。由於產地不同,毛色由南向北逐漸變淺。分為4個亞種:高黎貢羚牛、不丹羚牛、四川羚牛、秦嶺羚牛,中國均產。
棲息於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喜群居,每群約20-30頭,多至50頭。體型雄健,性情兇悍。數量稀少,中國僅存數千頭,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布於中國西南、西北及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羚牛是不丹的國獸,在不丹被叫做「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