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跟著民聲走,為幸福「加碼」、為生活「加溫」丨喜迎兩會
「咖啡來了!」冬日漸寒,楊浦區殷行街道家門口服務站內的「時光咖啡廳」生意正旺。「服務員」是73歲的居民陳老伯,輕度認知症患者,製作咖啡、送餐上桌,這是他接觸社會緩解症狀的重要一步。顧客們大多是周邊居民,在服務站內鍛鍊完身體就來喝咖啡、「嘎訕胡」,享受著和樂融融的悠閒時光。
「時光咖啡廳」里的幾杯咖啡,托起了一個社區的幸福夕陽紅。在一張張笑臉的背後,是楊浦不斷提升的公共服務水平,更是不斷增進的民生福祉。2023年,楊浦區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在養老、醫療、托幼、住房、教育、就業等領域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以一系列切實有效的舉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老一小」牽掛民心,
全力滿足人民期待
「一老一小」向來是民生保障的重點。2023年4月,殷行街道在市光路的家門口服務站內開出一家「時光咖啡廳」,為無數居民送來了一陣溫暖春風。
這是一家「可以上錯菜,可以做錯帳」的咖啡廳,因為裡頭工作的「服務員」多是患有認知症的老年人。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這是人生中第一次使用咖啡機,親手沖泡一杯咖啡,記住每一款咖啡的名字、價格、做法都不容易,但他們願意學,且熱情高漲。「以前只能在家睡睡覺,看看電視,現在多出來活動、『上班』,腦子能活絡一點,心情也愉快很多。」陳老伯笑著說。
為認知症老人開一家咖啡廳,是基於對這類人群的深入了解。在大眾印象中,他們總是不愛出門,記憶的不斷流失、對自己身體的難以把握讓他們擔驚受怕,但自我封閉反而會助推病情的發展。「現在除了日常營業外,我們還會開展各種康復活動,為認知症老人提供公益服務。」殷行街道家門口服務站指導老師謹華表示,「很多老人會在集體活動中被激發出另一面,唱歌畫畫啦,仿佛腦中過去的自己被喚醒了。」
老齡化程度飛快加深的當下,和陳老伯一樣選擇社區居家養老的人正變得越來越多。隨著上海建成「9073」養老格局,約97%的老人活躍在家庭與社區,對城市的為老服務和公共設施建設水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滿足日益增長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需求?一個「15分鐘養老生活圈」正持續完善。
2023年,楊浦共完成建設包括殷行街道在內的13個家門口養老服務站,建成了位於平涼路街道、長海路街道的2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並完成了6家社區助餐服務場所建設,為老年人廣泛提供日間照料、喘息式照護、為老助餐等服務。與此同時,全區還為377戶老人家庭進行了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在家更舒適,出門更放心,遍地生花的新舉措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邁出堅實一步。
線下深入紮根,線上延伸發展,智慧化養老發展步履不停。「一張屏」建設讓「智慧養老院」成為可能,聯網運動康復設備守護老人健康,「養老E顧問」小程序讓身邊的服務諮詢一站式掌握,社區線下課程教老人玩轉手機……跨越「數字鴻溝」也需數字賦能,楊浦堅持把最好資源留給老人,用最好供給服務老人,推動楊浦老人快樂宜居。
除了老年人,面向幼兒的公共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一年來,楊浦發力普惠性托育服務,加速落實寶寶屋建設,為社區居民廣泛提供家門口的「即時托」、「臨時托」服務。每家寶寶屋內配備專業育嬰師,定期開設專業育兒課程,與家長交流養娃帶娃的心得,做好科學育兒指導,還為家長和孩子們準備了一場場小遊戲,加深趣味互動。
如今,楊浦區寶寶屋已實現12個街道全覆蓋,提供約960個托額,服務幼兒3000餘人次,力求為更多小家庭破解帶娃難題。居民們可以通過各個點位的微信公眾號隨時預約參與活動、課程或托育,後續還有望接入「隨申辦」APP實現「一網通辦」。
升入幼兒園後,孩子的教育質量成為家庭關注重點。2017年起,上海開啟探索集團化辦園,7年間建立了100個學前教育集團,而楊浦獨占12個,位列全市第一。期間,楊浦開闢「1+2+3」模式,以市級示範園或區級示範園帶動一級園、二級園,效果顯著,僅本溪路幼兒園就向區域輸出了正副園長7人,全力提高全區幼兒教育質量。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校、社的一路守護。在中小學生教育領域,2023年,楊浦區將「為30所中小學進行廁所升級改造工程」「為全區所有中小學生提供一年四次視力監測服務」等納入區政府實事項目,進一步關懷廣大孩子的身心健康、提升校園生活品質。不少學校廁所里加裝了節能燈、排風扇,對洗手池高度進行改造,並對地磚進行了防滑處理,有資質的視力監測團隊走進校園,完成學生的裸眼視力、戴鏡視力、屈光度、眼軸等數據監測。楊浦從一樁樁「小事」著手,放眼保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大事」。
醫療事業創新發展,
「應救盡救」托底守線
「家門口就有設施這麼齊全的就醫環境,太好了!」今年1月2日,楊浦區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院區在霍山路上正式啟用,居民吳阿姨與老伴兒率先「探館」,心情激動。
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院區總面積6156平方米,全科診室、兒童保健門診、預防接種門診、檢驗科、心電圖室、B超室、搶救室等設施齊全、功能多樣。許多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病,而慢性病管理就是該院區的特色之一,其設立的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免費為居民做健康風險評估、疾病篩查、慢性病隨訪管理等健康服務,檢查結果還與居民健康檔案互聯互通。
病有所醫,民之所盼。家附近有一座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便利。定期找醫生看病配藥、做好疾病篩查防治、進行肢體康復護理……每次看病能少走幾步路、少坐一趟車,就是最大的實惠。2023年12月23日,楊浦區中心醫院新綜合樓正式竣工啟用,成為周邊居民看病就診的又一大福音。
據了解,楊浦區中心醫院新綜合樓位於平涼路2200號,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與老院區通過一條室內長廊相連。1-5樓主要為門診和醫技檢查區域,6-17樓為外科系統病區,新增400張床位,引進3.0磁共振、320排CT、PET-CT等先進設備,復合手術室疊代升級。
「這年頭,老百姓看病越來越簡單。從我家出門走幾步就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趟車就到三級醫院,看病不用跑斷腿!」73歲的控江社區居民何阿姨笑著說。
近年來,楊浦著力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加快優質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完善分級診療體系,旨在緩解居民看病難問題。加強CT設備配置是楊浦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的一項醫療衛生重點工作,現已有長白、延吉、四平、五角場、長海、控江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用了CT設備,讓居民能更快、更好地完成CT檢查。所有CT設備均達到60排配置,所有報告會依託醫聯體平台,通過PACS會診系統由區域影像診斷中心(楊浦區中心醫院、市東醫院)出具,確保居民擁有同質化、高質量的醫學影像服務。
醫療衛生事業取得新發展,社會救助服務也不斷提高。困難群眾缺乏求助意識,沒有求助能力,楊浦區社會救助工作就主動跨前,打通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當前,楊浦正全面構建政策主動找人、服務主動遞送、資源主動連結的分層分類「溫暖救助」大格局,以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的模式,健全「大數據+鐵腳板」的政策找人機制。
線下,楊浦全區下方案、設制度,培育全區首批10名社會救助「金牌溫暖顧問」提升隊伍整體水平,設立92萬元特殊困難家庭災害事故慈善保險項目,為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困境兒童、散居孤兒購買「滬惠保」104萬元,為困難家庭及對象開展主題宣傳、社區講堂、助醫幫扶、輔導學業等綜合幫扶,累計幫扶1146人次,幫扶金額326.76萬元。線上,一手推進五角場街道「溫暖雲」精準救助系統運行,一手開展江浦路街道困境家庭個案管理系統升級,數字賦能,精準救助,促進社會救助提質增效。
社會救助要有溫度,更要精準高效。過去一年,楊浦繼續秉持「人民至上」理念,落實惠民措施,切實兜牢民生底線。據統計,2023年楊浦共救助各類對象62.71萬人次,救助金額5.07億元,在流浪乞討人員管理方面,廣泛開展民政、公安、城管聯合街面巡查,全年救助流浪乞討人員574人次,成功尋親35人次。文化點亮城市生活,
黨建引領續寫華章
讓歷史「看得見」,讓文物「活起來」。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是楊浦過去一年文化生活的「高頻詞」。
2020年9月25日,上海楊浦生活秀帶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正式入圍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創建名單,三年後,這裡攜大批煥然一新的特色歷史文物地標驚艷全國。坐落於楊浦濱江沿岸的世界技能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博物館的前身本就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技能瑰寶——永安棧房,改造全程秉持「修舊如舊」的思路,儘可能保留歷史建築完整性的同時,提升建築物的實用價值和安全性能。時值開館之初,博物館收集了來自五大洲的39個世界技能組織成員國家和地區,以及全球合作夥伴等提供的與技能相關的珍貴藏品2000餘件,並先行展出其中的800餘件。
楊浦濱江歷來是文物保護利用的一片沃土。曾幾何時,這裡是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之一,一座座自來水廠、火力發電廠、煤氣廠、棉紡織廠等機器作業聲隆隆不斷,創造了十餘項「全國工業之最」。如今,楊浦濱江南段5.5公里作為連續不間斷的工業遺存博覽帶落實整體性保護,早已退出歷史舞台的舊廠房重獲新生。2010年,明華糖倉啟動改造;2016年,上海煙草倉庫搖身一變成為綠之丘;2018年,毛麻倉庫舊址啟動修繕……厚重的歷史沉澱在這片土地上,灌溉出創新之花。
2023年,楊浦繼續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利民惠民,發布了「楊浦百年·工業印跡」口述歷史預告片,開啟了上海楊浦生活秀帶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成果展,還啟用了文物數字管理平台(一期),對文物檔案進行線上管理,也方便居民通過「博覽楊浦」小程序沉浸式開啟人文歷史之旅。現在,楊浦人實地可眼見、觸摸歷史建築、聆聽過去沿革,雲端可一站式獲取文物資訊,不出家門也能了解楊浦。
文化生活豐富精彩,老百姓對文藝事業的熱情度自然越發高漲。2023年年初的一場楊浦區環同濟第十八屆元宵行街會,集聚了全市各方的民俗手藝人,讓非遺技藝「飛」入千家萬戶;剛剛收官的上海市民文化節「唱出你的歌」市民K歌大賽上,選手平均年齡愈發年輕,大學生、公司職員、教師等群體中湧現出不少「草根明星」;年底的楊浦區「百姓藝苑」社區與院團結對共建成果展演上,跟著專業院團學了多年的阿姨爺叔們以舞蹈、淮劇、木偶劇、小品等形式展示自我,更彰顯出社區整體的清新活力……
此外,楊浦以民生實事項目作為重要抓手,一年打造了4個「社會大美育」課堂,組織開展了418場藝術普及教育活動,新增2處「市民藝術夜校」楊浦區教學點,通過「書界-O2O圖書網借平台」累計借閱圖書253538冊次。不論是孩童、親子家庭、年輕上班族還是老年居民,都樂得享受適合自己的「文化大餐」。文藝氣息,似乎在這裡愈發濃郁。
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升,時刻考驗著城市基層治理水平。2023年,楊浦持續推進區域化黨建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多元參與,打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建共享格局,大大提升基層黨建整體效能,引領城市治理水平不斷提高。
在社區治理工作中,延吉新村街道的「社區大管家」成為一個鮮活的例子。為了讓住宅小區中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三駕馬車」順暢運作,街道集中孵化了一個睦鄰社區大管家事務所,作為專業化第三方社會組織,輔助小區「三駕馬車」的日常事務。每當居民遇到問題時,不用糾結該找物業、居委會還是業委會,第一時間找「社區大管家」即可,這些由居民組成的「大管家」們將負責溝通需求、對接職能部門,加快上傳下達,提升問題解決效率。制度啟用4年多來,收穫了許多居民的點贊。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2023年,楊浦不斷落實為民舉措,切實增進民生福祉,為百姓生活安康托底助力。展望未來,楊浦將鋪展開更美的民生藍圖,奮力推動人民城市新實踐、創新發展再出發、重振楊浦「一股勁」,努力建設屬於人民、服務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區。
來源:上海楊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