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三農新實驗:向下紮根,向上入雲

2023-03-30     懂懂筆記

原標題:拼多多的三農新實驗:向下紮根,向上入雲

技術能帶來紅利,也能擴大鴻溝。當ChatGPT引發人們對生產力大解放憧憬的同時,也帶給人們擔憂:哪些職業將受到衝擊?是否會有更多人失業?

事實上,每一輪重大技術革新中,都有行業、企業,甚至個體,因應用技術的時間先後、程度深淺不一,而拉開差距。幸運的是,總有一些人在努力磨平這種技術鴻溝。

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一輪新技術革命中,農業再次不可避免地落後於工商業、服務業、金融行業。同樣,也有一些人在努力縮小這種差距,力爭將農業跟工商業、服務業拉回到同一起跑線,第一時間享受科技紅利。

01 」

「土味」科技一點都不土

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農業大多以「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的面貌示人。直到近現代,現代化的育種、播種、收割技術開始大規模應用,農業科技開始出現。時至今日,提到農業科技,大多數人會想到農業機械或者轉基因生物技術,雖然有點科技含量提升了,但還沒有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性感」程度。

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聽過創業大賽、黑客大賽、人工智慧大賽,但聽過農創客大賽嗎?農創客,顧名思義就是農業領域的創新創業者,它是由拼多多聯合浙江大學、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多家單位發起的農業領域創客大賽。透過這個大賽,我們可以看到,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也可以很廣泛、很性感。

今年1月剛剛結束的「第三屆全球農創客大賽」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德國、奈及利亞、肯亞等世界各地的選手報名參賽。來自浙江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智能農業機器人(Hi, Mr.N)獲得冠軍。

這是一款可自動調節高度、寬度的精準施肥機器人,通過光譜技術手段,可以準確快速獲取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長狀態,根據作物實際氮需求形成處方圖,實現肥料精準化管理。用這種方式施肥,可節省20%~30%的肥料使用,目前這款研究成果已應用於茶葉、草莓、棉花等多種作物上。

除了智能機器人,拼多多還支持農業科技完成「不可能挑戰」。沒有土壤和陽光,還能種出生菜嗎?這是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命題作文,參賽隊伍要在沒有陽光和土壤的情況下,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精準調控溫、光、水、肥、氣,並設計、優化智能算法,以更低能耗、更短時間,種出更高產量、更好品質的生菜。完全顛覆了種菜這項工作。

類似這樣的技術創新還有很多,比如數字番茄智慧管控雲平台,可實現對番茄種植的實時視頻監控、可視化分析。草莓AI種植管控系統,通過傳感器獲取外部環境、水肥等數據,再基於設定的生長模型,向外部設備輸出決策,AI種出來的草莓產量平均值高於傳統農人組平均值196.32%,投入產出比平均值高出傳統農人組平均值75.51%。

這些科技成果都來自於拼多多發起的農創客大賽、農研大賽。有人可能會問,種顆生菜、草莓、番茄,至於這麼大動干戈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在農業領域,大數據、AI的應用要紮根到土壤里,從一花一草做起。

作為發起方和組織者,拼多多組織發起農業領域科技大賽,也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參賽隊伍中,有農業博士,有算法工程師,有機械工程師,各領域頂尖人才參與農業、改變農業,才能讓農業真正享受到新一輪技術紅利。

「 02 」

拼多多的「全包」式助農

近年來,各大電商平台、網際網路公司、企事業單位開啟了一場助農接力賽,從定向扶貧到助農直播,從農貨節到新農人培訓。縱觀下來,像拼多多這樣紮根如此之深的不多。拼多多的助農可以簡單概括為貫穿農產品全鏈路的全包模式:既管生產,管銷售,還管供應鏈;既改善供給側,也優化需求側。

所謂供給側,就是要做好農產品的生產、供給。傳統模式下,農產品生產分散、工業化程度低,由此造成的後果是農產品生產效率低,產品品質差,通俗一點說,就是花了不少錢種地,但產品品質不好,賣不上價。

拼多多一方面從技術入手,改善生產環節的損耗。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獲獎團隊中,有一項成果是AI草莓種植系統,賽事結束後,這套系統向雲南昆明滇池西岸的100餘戶草莓種植戶提供服務。有農戶將自家的兩畝草莓接入該系統後,不僅實現了單產季增收三四萬元,還節省了近4000元的肥料成本。

2021年,拼多多正式宣布設立100億元農業科技專項。拼多多董事長陳磊表示:"『百億農研』專項旨在面向農業及鄉村的重大需求,致力於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科技普惠。"由拼多多「百億農研」專項支持、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培育的小麥新品種,已在黃淮小麥主產區的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面積推廣應用。

另一方面,拼多多從人的環節入手,培育一批懂電商、懂品牌、懂運營的新農人。這些新農人成為農產品供給側的主力軍,他們懂得運營新科技成果,也願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按照一定品牌規範,把控產品品質。截至2021年10月,拼多多上的「新新農人」(95後年輕人)數量已超過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的占比超過13%。

消費側的重點是農產品的大規模高效交付。作為電商平台,拼多多在激發農產品消費方面具備顯著優勢。過去幾年,通過超級農貨節、多多豐收館等活動,以及流量傾斜,打造了一批銷售破百萬爆款單品,比如丑桔、獼猴桃,以及一批農產品產業帶。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網友日常在線購買農產品的習慣。

為了確保交付高效,只做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兩端的改造是不夠的,還要做好倉儲、冷鏈配送等供應鏈環節,確保農產品交付質量。除了投資布局倉儲及冷鏈,拼多多還發揮「拼團」的特點,採用「產地直采+產地直發」的方式,降低供應鏈壓力,提高物流運輸效率和農產品的流通速度,降低了損耗率。

最近,拼多多發起「農雲行動」,推動雲南昆明、福建霞浦、山東濰坊和壽光等全國100個農產帶更快「拼上雲端」,打造數字化農產帶。

向下紮根農業科技,線上「拼上雲端」,拼多多在俯仰之間成長。

「 03 」

助農需要「延遲滿足感」

做公益不難,難的是將其融入公司戰略和商業模式,使其成為企業自然而然的動作。拼多多助農,讓我們看到了公益與商業的融合,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的道路:從銷售入手,以商業撬動,進而為農業產業鏈各方參與者創造價值。

在此過程中,拼多多體助農也體現出了延遲滿足感。用一句更通俗的話來說是,做正確而難的事。

從時間跨度看,拼多多自創立至今,持續重倉農業,投資農業,花的時間足夠長。從空間維度,拼多多對農業的扶持,跨越地域足夠廣,滲透產業鏈足夠深,如果沒有延遲滿足感,一家商業企業是做不到這些的。

當然,這件事也將在未來帶給拼多多足夠的滿足感。

一是,日益穩固的護城河。在3C、家電、服裝、日化等品類早已電商化之後,農產品的電商化還在高速增長。《2023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農產品電商超額完成《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的目標,特別是超過「農產品電商網絡零售額突破4300億元」的目標,達到5313.8億元。報告認為,2023年農產品電商將進入中高速發展時期。

目前,拼多多已經是最大的農產品上行陣地,2022年其農產品交易額占比已達到16%。農產品上行並行的是工業品下行,新農人不僅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在服務好他們的同時,拼多多也牢牢占據著縣域電商市場的份額。可以預期,從最初,就以農產品銷售走出差異化道路的拼多多,將在未來高速發展的農產品電商中獲得更大收益。

二是,收穫農業現代化的紅利。與歐美、日韓相比,中國農產品附加值低、產業化水平低,但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中國農業產業現代化、高附加值的階段一定會到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曾在2020多多農研科技峰會上表示,目前中國的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元,預計到2025年能夠達到1.26萬億元。

拼多多「農雲行動」負責人曾總結道,農雲行到要解決的三個核心問題是人、品控和品牌,尤其鼓勵商家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品控和品牌,瞄準的正是農產品產業鏈高端環節的價值生產和增長。

隨著農業產業化時代的到來,一定會獎賞那些為此付出的企業。放眼行業,像拼多多這樣在產業化早期持續投入,走通全產業鏈的企業,為數不多,也可能成為未來最大的受益者。

【結束語】

去年12月,拼多多獲得2022年度聯合國糧農組織創新獎。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表示,拼多多在耕作管理和減排技術方面有很多很好的創新實踐,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全球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只有真正愛農業、愛農民,才能數年如一日地投入。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仰望星空的企業,也需要腳踏實地紮根泥土的企業。有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滲透率已達到36%,但農業只有8.2%。希望在即將爆發的人工智慧時代,農業能迎頭趕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4b19dec760f7faf91de3f3156ce4d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