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8日刊| 總第3352期
9月6日,世界目光聚焦在敦煌,以「溝通世界: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為主題的第六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正式開幕。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5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1200多名嘉賓齊聚於此,旨在開展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共謀發展,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更深厚的文明力量。
電視劇是海內外觀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樣式,在文化交流與傳承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詠雷在講話中倡導要加強「一帶一路」主題電視劇創作,做好中華文化和中國故事對外傳播。
昨日在「絲綢之路影視劇創作論壇」上,「一帶一路」重點電視劇項目揭榜,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應運而生的跨國界現實主義大劇《歡迎來到麥樂村》壓軸登場、驚艷亮相。
這部劇由鄭曉龍擔任藝術總監,梁振華任總編劇、總製片人,金曄執導,胡雅婷、張顯編劇,靳東、祖峰、張雨綺、劉冠麟領銜主演,劉敏濤、丁勇岱特別主演,講述了以馬嘉(靳東 飾)、江大喬(祖峰 飾)、武梅(張雨綺 飾)為代表的醫者奔赴非洲進行醫療援助的故事。
《歡迎來到麥樂村》書寫的是中國援外醫療隊在六十年間薪火相傳、砥礪前行的發展史,在正值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中國-坦尚尼亞建交60周年之際推出,遠赴非洲坦尚尼亞實地拍攝,意義頗大。朱詠雷將其稱為「一次中外電視合作的成功案例,也是一次重要的民間外交活動。」
活動現場,總編劇兼總製片人梁振華、導演金曄、主演天使作為主創代表,上台推介了這部劇的看點,闡述了創作理念。《歡迎來到麥樂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援非醫療劇,它的拍攝模式、類型風格、傳遞的多重主題均令人耳目一新。
何為「麥樂」?
在這部劇里,以馬嘉、江大喬為代表的醫生們入駐的醫療隊駐地名叫麥樂村,一開始馬嘉並不懂這個名字的含義。
什麼是麥樂村?也是很多觀眾一開始好奇的問題。
語言是通向另外一個世界的鑰匙,在非洲土著語言斯瓦希里語裡,麥樂是斯瓦希里語Milele的中文音譯,意思是「永遠」。
六十年前,中國第一個對外宣布派醫療隊赴阿爾及利亞,從此開創了我國援外醫療的歷史。後來,周恩來總理訪非時承諾要在非洲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六十年過去了,承諾實現了。
麥樂村是主創團隊在這樣的靈感啟發下虛擬出的醫療駐地之名,它象徵著承諾和責任,同時還自帶輕鬆安寧的田園畫風,十分貼合非洲大地的自然人文風情。
在總編劇梁振華看來,「《歡迎來到麥樂村》不應被定義為醫療劇或行業劇,它講述的是關於真實的『人』的故事,麥樂村的故事是一段歡騰詼諧的溫情故事,是一段百感交集的心靈體驗,也是一次跨越山海的大愛之旅。」
一群援外醫生到非洲麥樂村生活了兩年,這兩年他們互相磨合,適應著陌生地方的生活,度過了一段歡騰、詼諧而溫情的時光,能讓觀眾帶著笑容觀看;這兩年他們也經歷了百感交集的心靈體驗,在瑣碎、具體的經歷中愛上了這片土地;而觀眾在人文和地域奇觀之外,還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學。
總編劇、總製片人梁振華
《歡迎來到麥樂村》的監製是鄭曉龍。三十年前他拍攝了《北京人在紐約》,一部中國人懷著現代化的憧憬奔赴紐約的故事。三十年後,中國人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召喚來到了非洲。國際環境在變,中國在成長,人和故事自然而然也發生了變化。
這部劇一共拍攝了涵蓋心胸外科、普外科、婦產科在內的19台手術,將醫療情節和醫生們的生活線融為一體,不僅展現了異國醫療救治的複雜瑣碎,還將大量篇幅留給了醫療隊內部的相處磨合,以及他們與非洲民眾的互動。
編劇胡雅婷認為,在非洲展開醫療活動,考驗的不僅是醫生的專業水平,還有善於解決問題、處理突髮狀況、理解不同地域文化、融入本地生活的能力。在非洲,環境條件複雜多樣,什麼情況都有可能出現,醫療條件波動性大。
利用現有環境解決患者問題,跨越不一樣的世界觀、價值觀去溝通合作,鑄就了援非醫生這個善於解決問題的鮮活群體。因此這部劇既有生命故事,也有趣味十足的生活故事、文化故事。這也是《歡迎來到麥樂村》區別於其他醫療劇的特質之一。
全景人物群像的縱深成長
以往拍攝對外醫療故事,至少面臨兩個難題:一是觀眾的代入感,援外醫療是國家行為,宏大、專業,距離普通人遙遠,有一定的觀看門檻;二是涉及跨國拍攝,如何接當地的「地氣」,打破刻板印象,讓主角們不只是活在冰冷的手術室里,也很考驗主創團隊。
以上兩點,做得不好就會導致懸浮、過於嚴肅或戲劇性不強的問題。
《歡迎來到麥樂村》從一開始就力圖在人物上做文章,為戲劇的生髮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主創團隊採訪了100多位援外醫生,可以說,劇里的每一個援外醫生背後,都有著多位援外醫生的真實經歷。
比如靳東飾演的馬嘉,就是成長型主角。他是江大附屬第一醫院心胸外科的「第一把刀」,意氣風發,人到中年事業晉升受挫,與妻子柳曉弦(趙子琪 飾)的愛情也趨於平淡,衝動之下報名參加了第25批援桑納中國醫療隊,卻意外地在非洲這片充滿靈性的大地上得到了磨練和治癒,經歷了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從自我到大愛的洗禮。
第25批援桑納中國醫療隊隊長江大喬則是馬嘉心中的「剋星」,他曾經在援桑納醫療隊工作過,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性格沉穩靠譜,也因長期駐外得不到女兒的理解。因原定隊長病倒,江大喬再次主動請纓出征。他就像馬嘉的一面鏡子。
本次醫療隊副隊長、遠江省人民醫院護士長武梅則由張雨綺飾演。她嚴苛、直率、眼裡不揉沙子,和丈夫常來(王梓權 飾)作為夫妻檔來到了非洲,卻迎來了和國內完全不同的護理環境……這部劇不僅在表現六十年來援非醫生的傳承,講述他們奉獻了什麼,更希望講清楚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
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與抉擇,要經歷外部環境和內心衝突的雙重考驗。他們共同組成了充滿人情味的援非人物群像,在麥樂村的兩年時光里建立了家人般的感情。這部劇既縱向展現每個人的成長與蛻變,又全景式覆蓋了主角們在醫療之外的情感選擇、生活日常和人生哲學,完成了對援非醫務工作者群像的立體書寫。
中非合拍現實主義大劇,令人耳目一新
《歡迎來到麥樂村》是中非合拍的現實主義大劇。
去年12月,主創團隊在總局、衛健委和外交部的支持下,由金曄導演帶隊,包括編劇、美術、攝影、製片人在內的11名採風成員遠赴非洲坦尚尼亞和桑給巴爾勘景,採訪了3組醫療隊、5家當地醫院,隨後綜合選取援馬里、坦尚尼亞等三十多個非洲國家醫療隊的真實事跡。
《歡迎來到麥樂村》的故事發生在虛擬的非洲國家,以坦尚尼亞的地理特徵為原型,卻集合了很多國家的故事。在醫療隊的故事之外,主創團隊和非洲當地居民同吃同住,感受他們對於醫生、生死的態度,還去採訪了華人華商、中資機構、孤兒院等,將視角輻射開來,把當地人的風俗、信仰等諸多文化小細節和現實質感融入了劇本創作。
導演金曄
海明威的小說《吉力馬札羅的雪》曾寫道:「靠近西峰頂部有一具屍體,是只被風乾凍僵的豹子,沒人能解釋得了那隻豹子跑到如此之高的地方去幹什麼。」
一如主角馬嘉,他執著地要來開啟這趟非洲之旅,他在尋找什麼?這不僅是國家行為和醫生大愛無疆的奉獻,還涉及人到困惑階段的哲學思考。
吉力馬札羅山、花豹、鳳凰木是本劇反覆出現的三個重要意象,分別代表的是遠方與目標、自我慾望、友誼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三個意象貫穿全劇,與非洲風情、人物成長融為一體,帶給觀眾視覺和精神的雙重享受。
導演金曄表示:「不到那塊熱土上踩一踩、碰一碰,擁抱一下那邊的人和生活,不能夠那麼具象地去表現這個故事。」
今年4月《歡迎來到麥樂村》開機,橫跨中國、坦尚尼亞兩國六地取景拍攝。完成國內拍攝後,超170位劇組工作人員轉場桑給巴爾島、三蘭港市、塞倫蓋蒂大草原等地拍攝,調動當地群眾演員超1200人,拍攝近一個月。
赴非拍攝工作受到了坦尚尼亞政府的大力支持。坦尚尼亞桑給巴爾總統姆維尼接見劇組,對本劇在桑給巴爾島的拍攝工作表示熱烈歡迎;坦尚尼亞總統哈桑授予《歡迎來到麥樂村》劇組「促進中坦友誼特別貢獻獎」。
可以說,《歡迎來到麥樂村》的出現,不僅在內容和立意上拓寬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邊界,做出了類型融合的風格探索,將國家行為、自我成長和文化融合成功結合,還在製作模式上積累跨國合作經驗,以電視劇的形式為援非醫療六十年的歷程作出了時代註解。
目前這部劇緊鑼密鼓地進行後期製作。此次《歡迎來到麥樂村》在第六屆敦煌文博會公開亮相,在「一帶一路」重點電視劇中驚艷亮相,想必不久後就能登陸螢屏跟觀眾見面。
【文/飛魚】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