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TVB熱播劇《新聞女王》火了。
從開播起,相關話題就持續霸榜熱搜,全網有5億多閱讀量,抖音相關視頻播放量超20億次。
劇中的台詞「找個男人嫁了吧」,更是榮封「2023年最狠髒話」,全網都在玩梗。
熟悉的演員、熟悉的港劇味道,不少人直呼爺青回。豆瓣評分高達8.2,成了近年來港劇的天花板。
就在網友感嘆56歲的TVB「寶刀未老」時,TVB卻傳出了大裁員的消息。
11月27日晚間,TVB在港交所公告,為了削減開支,打算裁掉300人,相當於雇員總數的8%。
這邊56周年台慶劇剛火,那邊就要裁員,冰火兩重天的背後,是TVB已連續5年歸母凈利潤為負數,累計虧損超22億港元。
而TVB想重回巔峰,僅靠一部爽劇也遠遠不夠。
爆火的《新聞女王》,
挽回TVB最後顏面
「TVB出品,必屬精品」,這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每個人對TVB的印象。
那個時候TVB有多厲害?
不僅開創了很多電視劇題材,而且部部是經典,且幾乎每部劇都能把主角捧成「超級網紅」,堪稱中國最早的「造星工廠」。
巔峰時期,TVB在亞洲、澳洲、歐洲、美洲擁有超過3億用戶。
對黃金時代的港劇來說,豆瓣8分以上,收視率≥30點都是基本操作。
為什麼這次8.2分的《新聞女王》就能引起網友的狂歡?
因為如今的TVB,早已走下神壇,不復往日盛況。
近幾年,TVB的作品無論是產量、質量還是影響力都在持續滑坡。
說起TVB最近哪一部能夠創造收視奇蹟,時間的指針至少得往前調十年。上一部表現突出的港劇,還是2013年拍攝的《使徒行者》。
尤其是今年,TVB推出的幾部劇集評分都未超過7分。
《香港人在北京》評分5.5分,《破毒強人》評分5.4,使TVB劇集的口碑下降至冰點。
不僅如此,港劇的收視率也一跌再跌。
就連豆瓣評分一度衝上9.0分的《星空下的仁醫》,首周的收視率也僅為18.5點,遠不及巔峰時期的收視率。
對於TVB來說,《新聞女王》是其挽回口碑的一把利刃,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
因此,TVB這次56周年台慶劇,也拿出了100%的力氣。
導演和製作都是TVB老班底,女演員是全港姐陣容;
男演員也都是有作品、有實力的老戲骨;
劇情也相當大膽,將TVB自己的山頭文化寫進去,主打一個「自黑使我強大」。
好在,這部壓上TVB榮耀的作品,沒讓大家失望。
TVB數據顯示,《新聞女王》第一集電視首播,最高收視率達23.4點。
雖然距離巔峰期還有很大距離,但還是幫TVB爭了一口氣。
5年虧損22億
TVB的殺手鐧不靈了
可惜僅靠《新聞女王》口碑回歸,難救TVB於水火。
2013年,TVB總市值為255億港元,營收高達56.86億港元。
十年過去了,TVB市值只剩下15.73億港元,蒸發了230多億港元;今年上半年營收也只有15.6億港元。
反觀TVB曾經的內地學徒,湖南電視台的「芒果超媒」當下市值超過600億,對比一下,TVB 也就相當於內地一個縣電視台規模。
且從2018年開始,TVB歸母凈利潤連續五年為負,累計虧損超22億港元。
從娛樂圈教父,到如今的口碑、利潤跌入谷底,根本原因是,TVB的殺手鐧不靈了。
過去的TVB拍港劇,有幾個殺手鐧:「細分之王」、「爆款系列」、「狠人演員」。
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TVB這些殺招都被一一破解。
近兩年,「細分領域」和「垂直賽道」的概念很火,而TVB拍港劇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是電視劇領域的細分之王。
比如早期的TVB拍職場劇,把職業本身作為「故事宇宙」,拍精、拍透,真正做到一厘米寬扎到一公里深。
以「警匪劇」為例,在早期TVB的創作中,涉及的部門已經多達十幾個,幾乎涵蓋了香港警察體系的全部警種。
但現在很多港劇還是過去的味道,一類劇可以用一個模板不停套用,重複率極高。
就連這次爆火的《新聞女王》,更多是對過去二十年經驗的「克隆」,而非超越。
2.爆款系列難逃爛尾
過去TVB拍劇,不喜歡一錘子買賣,而是拍成系列劇。
像《陀槍師姐》系列、《法證先鋒》系列、《壹號皇庭》系列都是陪伴80、90後從小到大的經典,長期陪伴的粘性是單個劇集無法超越的。
但再好的題材,觀眾也會產生審美疲勞,但TVB卻堅持拍續集,直到爛尾也不罷休。
2017年的《溏心風暴3》直接撲街;2018年的《宮心計2》也口碑平平。
3.狠人演員離家出走
TVB的戲為什麼好看?答案很簡單:演員好,戲好。
早期的TVB演員,是出了名的敬業,為了拍戲,什麼都豁得出去。
王浩信在演戲時連甩自己19個耳光,後來還成了被扇耳光專業戶。
《宮心記》楊怡有一場被紅木板掌嘴的戲,也是真打,打到出血。
《反黑路人甲》里的蔣家旻,被活埋超過五分鐘。
如今,「逃離」TVB成為網絡熱詞,2013年陳法拉,2014年林峰,2015年胡杏兒、徐子珊,2016年楊怡,2017年黃宗澤.....這波離巢熱直到今年也沒降溫。
好演員離開,新演員沒補上,青黃不接的TVB最有利的刀,也卷刃了。
TVB的黃金時代,就在不知不覺中一去不返。
TVB現在開始內卷,還來得及嗎?
2021年,TVB大股東及非執行董事黎瑞剛接受訪談時坦言,對TVB的表現非常不滿,認為這些年是「方向戰略迷失的十年」。
在迷失了十年後,TVB也開始內卷自救。
先是大力進軍內地,和各大平台合作。
優酷、愛奇藝、騰訊等各大視頻平台,都上線了TVB專區或港劇專區。
TVB和優酷、浙江衛視聯合製作的真人秀《無限超越班》,就為其帶來不少熱度和話題度。
有消息稱,TVB還將和內地平台合作拍攝《企業強人》《巾幗梟雄之懸崖》《刑偵12》以及《反黑英雄》四部劇集。
《新聞女王》就是TVB與優酷、阿里巴巴合作拍攝的。
其次放下身段,投入直播帶貨大軍。
目前,TVB共有3個帶貨帳號,TVB識貨(港星嚴選)、TVB識貨(美味甄選)和TVB識貨(港式甄選)。
為了吸引消費者,TVB還不斷安排旗下藝人出面,比如「師奶殺手」陳豪的出鏡曾引得一眾消費者下單。
今年上半年,TVB與淘寶宣布合作,TVB官方將該輪合作稱為:開創電子商貿直播的重大里程碑,預計為公司帶來千萬級別港元的收益。
除此之外,TVB還與內地品牌聯名,狂刷存在感。
TVB目前已經超20家內地品牌進行過合作,比如前段時間和虎頭局聯名的「行運蛋卷」。
但不再好好演戲的「TVB還有希望崛起嗎?」
在知乎的話題下,評論區里所有回答似乎都指向同一個答案——不會。
明明TVB已經那麼努力了,為什麼網友的看法還是那麼悲觀?
是因為TVB沒有受眾了嗎?當然不是。
在網上有個熱詞叫「TVB女孩」,她們圈地自萌都以小時候刷遍TVB而自豪。
她們會把TVB劇情做成經典表情包在網上分享,還在豆瓣建起小組狂愛TVB,有19.6萬人聚在一起討論那些經典劇情。
可見,TVB並非完全沒有受眾,只是這些還喜歡TVB的人,都是因為一個詞:情懷。
不論是合作拍攝電視劇、綜藝,還是直播帶貨,TVB的殺手鐧也僅剩這一個。
但情懷這碗飯,能保證TVB活著,卻很難保證活得很好。
消費者可以一時為情懷買單,但TVB也很難靠打情懷牌,吸引消費者的長期關注。
像TVB重點加碼的直播行業,直播帶貨考驗的是主播個人魅力、直播間選品、產品價格、售後服務等多方面,單純的情懷難以構建TVB直播帶貨的長期競爭力。
《新聞女王》的爆火,也有兩個很重要的點:一個是印象中港劇的味道;另一個是這部劇有意識的把愛情和事業分開,戳中了當下年輕人「要搞錢不要戀愛腦」的嗨點。
可見情懷加新內容才是王炸,單出就是死牌。
TVB要想要重回領頭羊地位,必須解開束縛觀眾的情懷枷鎖,不打感情牌、不再拍續集,專注於劇本創作。
不破不立,無競爭無長進,就如《使徒行者》里說的那樣:「摧毀一切才可以重建新秩序。」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