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有兩根著名的辮子,一個是北大的辜鴻銘,另一個就是清華的王國維了。
王國維,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一座高山,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他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都有豐厚的學術成果。
但他卻選擇在50歲那年投湖而去,留給世人無數猜想。
才子不風流,神童卻落榜
能寫出《人間詞話》的大才子,你能想像他的長相嗎?
王國維出生於光緒三年,矮個子,有齙牙、死魚眼、塌鼻子,面色發黃。此外,他還有一根像豬尾巴的小辮子,寶貝得不得了,堅決不剪頭髮。
而他本身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說話時聲音喑啞還口吃得厲害。
魯迅先生曾說他「老實得如火腿一般」。
胡適也表示:「他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
學生輩的也有相似的評價。語言大師王力曾這樣描述王國維:「留著辮子,戴著白色棉布瓜子小帽,穿長袍,勒一條粗布腰帶,一個典型的冬烘先生的模樣。」
關於王國維的外形問題,我覺得錢鍾書有句話很適合,「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錢鍾書
王家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博學多才,且非常注意兒子的教育問題。所以王國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聰穎好學。
十幾歲時,他就考中了秀才,和陳守謙、葉宜春、諸嘉猷並稱為「海寧四才子」。
同一年,他去杭州參加鄉試,落榜了。
次年,他又去杭州考試,結果當堂棄考。
是什麼讓這個「好學生」有如此巨大的變化?是人性的墮落還是道德的淪喪?
都不是,是思想的轉變——王國維接觸到了其他學科,如史學、校勘、考據等等。他覺得這些非常有意思,就不再把精力用在備考上了。
這就相當於,馬上要高考了,孩子突然卯足勁去學藝術這種不會考的東西。
作為家長,王乃譽非常憤怒,但自己的兒子,哭著也得管下去。王乃譽就安排兒子去杭州的崇文書院求學。
但王國維覺得,自己又不想參加科考,書院學費又貴,就從書院退學了。
然後他就回鄉當了一名私塾先生。
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想回老家工作?怕家裡人管著嘛。王國維一回老家,就被管了。
對於「成家」和「立業」這兩項,王乃譽時時注意。他做主給兒子定了親事,新娘莫氏是商戶莫寅生之女。王國維對此沒有異議,而且結婚後,夫妻感情非常好。
另外,王乃譽仍不放棄功名路,繼續催促兒子去考科舉。1897年,王國維再次到杭州參加鄉試,再次落榜,從此就再也不考了。
王國維
你以為是青銅,其實是王者
雖然反感科舉,但王國維一直渴望出國留學。無奈家貧,他只能努力賺錢養家餬口。
後來,王國維去上海工作,結識了不少維新派人士,還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人——羅振玉。
在羅振玉的資助下,王國維終於在1900年底乘船到日本留學,可惜不到半年就因病回國。
王國維與羅振玉
真是好慘好慘的王國維!
長得不好看就算了,還連鄉試都考不上。考不上就算了,還沒錢讀書。好不容易有人資助了,卻因病退學。
但王國維用實力證明,他絕不是青銅,而是王者!
在那個苦悶的時代,他一直在默默搞學習。
哲學方面,他研究了康德、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哲學,還用西方哲學的方法來分析中國哲學問題,如先秦諸子程朱理學等等。可以說,王國維對於西方哲學的理解遠遠超越了同時代的人。
此外,他還研究了西方倫理學、心理學、邏輯學、教育學、美學等等。
歷史方面,他對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一般情況下,人會專門研究某一方面的歷史,但他在五個方面都成就突出,分別是甲骨文、漢晉簡牘、敦煌文書文物、古代北方民族、遼金元研究。
他提出了一個非常厲害的考證方法,叫做「二重證據法」。這種方法把乾嘉學派的考據傳統和西方實證主義的考證方法結合起來,逐漸成為公認的學術正流。
其實說白了,這種方法就是把地下的材料(考古)與紙上的材料(文獻)結合起來,印證歷史真相。
文學方面,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人間詞》與《人間詞話》。
在《人間詞話》中,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如果不能悟透這三重境界,又怎能寫出這樣的評論呢?
一直在拒絕,從未被超越
王國維是個十分有個性的人。對於別人求之不得的機會,他總是毫不在意。
1917年,蔡元培成為北大校長,他想請王國維去北大任教。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北大經歷了「五顧茅廬」的波折。
1917年9月,蔡元培讓王國維的老鄉馬衡去邀請。但王國維沉迷於甲骨文研究,根本沒時間去北大工作。
四個月後,甲骨文的專著也告一段落了,蔡元培再次讓馬衡邀請,結果沒成功
1918年6月,北京大學發出第三次邀請,還是沒有成功。
1919年,蔡元培都辭職又復職了,還惦記著王國維。他決定換一個思路,讓馬衡去找羅振玉勸王國維。
誰料羅振玉是個戲精,他當著馬衡的面寫了一封勸王國維的信,馬衡一走他就又給王國維寫了一封聲明,說勸他應聘不是本意,還委婉地表示希望他拒絕。所以,王國維又拒絕了北大的邀請。
1920年,蔡元培不僅讓馬衡發出邀請信,還讓北大教授張爾田當面邀請,並且放寬條件——不必到學校坐班,直接在上海寫信遠程指導就可以。
王國維終於被感動得不要不要的,不僅同意任職,還不要工資。
但北大表示「校中每月送百金,僅供郵資而已,不是言束」。意思是:給你的錢你拿著,不是工資,是業務號充話費用的。
幾年後,清華大學籌建國學研究院,胡適就推薦了一批導師名單,其中就包括王國維。
再次出場的胡適先生
然後,清華大學也經歷了「三顧茅廬」的磨難。
1924年秋年,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在胡適的陪同下,直接去王國維家邀請,王國維拒絕了。
為了順利請到王國維,他們還請溥儀出面勸說。溥儀說:「我無養賢之貲,清華為我暫時養賢,亦稍慰我心。」
於是,曹雲祥又委託胡適去給王國維下聘書。這次王國維沒有當場拒絕,只說要考慮一星期,然後還是拒絕了。
1925年2月,吳宓到清華大學就任,兼管研究院的籌備工作。他拿著聘書殺到王家,對王國維「向上行三鞠躬禮」,誠意滿滿地邀請他去清華工作。
王國維感動得不要不要的,於是同意擔任導師。為了方便授課,他還帶著全家搬進了清華園。
不久之後,王國維憑實力和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為「清華研究院四導師」。
一封遺書,眾說紛紜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局勢很混亂。很多人都勸王國維外出避難,但他拒絕了。
6月2日,王國維一頭扎進了頤和園的昆明湖。雖然湖水很淺,救援迅速,但敵不過他自沉的決心。
他留下了一封遺書,裡面講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雖然遺書對後事做了安排,但他的死因卻成為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
比較主流的觀點,是「殉清」說。
王國維是忠於清朝的,他的遺老心態,使他自殺殉節。當時清華校長曹雲祥和羅振玉、吳宓等人都認同此說法。魯迅先生也在文章中稱他「在水裡將遺老生活結束」。
還有人認為,王國維是被羅振玉「逼債」自殺的。
王國維和羅振玉原本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羅振玉還經常資助他,王國維長子還娶了羅振玉的三女兒。但在王國維長子去世後,兩人關係急劇惡化。羅振玉還直接把女兒帶回娘家守節,並要王國維付高額生活費。
但從王國維的遺書來看,並沒有高額債務需要處理。
也有人認為,王國維是以「死諫」的形式勸阻溥儀東渡日本。正好再過兩天就是端午,這種形式也是模仿屈原投江。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文化殉節」。
王國維的知己陳寅恪原本持「殉清」論,後來他改變了觀點。
陳寅恪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陳寅恪
不管王國維的死因是什麼,他的離去都是學術史上的重大損失。
自此,人間再無王國維。
用陳寅恪對王國維的評價作為結束語:「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有兩夏子,一個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公眾號,每天讓你意想不到。(ID:y2xz6666)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