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戲之祖」是指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明所作南戲《琵琶記》。由於《琵琶記》的誕生標誌著南戲創作藝術上的成熟,對後世傳奇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因此被譽為「南戲之祖」。
《琵琶記》是元末戲曲作家高明根據長期流傳的民間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改編創作的南戲,是中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典作品。此劇敘寫東漢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全劇共四十二出,結構完整巧妙,語言典雅生動,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是高度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結合的作品。
高明,字則誠,一字晦叔,號菜根道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人稱「東嘉先生」。至正十六年(1356年)左右,辭官歸隱,寓居鄞縣(今屬浙江寧波)櫟社沈氏樓,潛心於《琵琶記》的創作。作品問世後,蜚聲劇壇,達到「演習梨園,幾半天下」的盛況,成為元末劇壇上一朵璀璨奪目的鮮花。從明以來六百多年,代有刻本,流傳不衰。《琵琶記》是中國南戲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作者參與創作的戲文,代表了南戲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戲文的終結和明清傳奇的先聲。
《琵琶記》的文學成就大大超過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的作品。高則誠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把戲文的劇本創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傑出作家,他在南戲發展史上的地位頗似雜劇發展史上的關漢卿。全劇典雅、完整、生動、濃郁,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它是高度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的結合。《琵琶記》意在宣揚賢孝,宣揚孝道中好的一面,宣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這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很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