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蘇維埃取得革命政權後,隨即進行了艱苦卓絕的4年國內戰爭,從而真正奠定了自身的位置。在4年的作戰中,年輕的紅軍從最初的赤衛隊逐漸成長成為一支擁有500多萬人的正規化軍隊。而在這其中,紅山炮台之戰成為年輕的紅軍協同作戰的開始。
1919年6月,彼得格勒防禦防禦戰進入第二個月,嚴酷的彼得格勒局勢雪上加霜,紅山和灰馬炮台相繼叛亂。紅軍迅速調集了波羅的海艦隊以及陸軍第7集團軍和海軍航空兵,對火力強大的瀕海炮台進行了堅決的攻擊,開創了自身首次諸兵種協同作戰的典範。
1919年春西北方向白衛軍進攻示意圖
1919年夏季,西北方向對於紅軍來說形勢嚴峻。白衛軍尤登尼奇在愛沙尼亞境內集中後,於1919年5月從納爾瓦地段向金吉謝普-維馬林恩-加特契納-紅村方向進攻,以期抵達通往彼得格勒南方要道和附近的交通線。同時,白衛軍沿岸部隊與在英國艦隊掩護下的登陸部隊協同動作,將在紅山-奧拉寧包姆方向上作戰,以期繞過紅軍右翼,進入從西方掩護彼得格勒要道的喀琅施塔得要塞後方。
而芬蘭軍隊此時占領了從芬蘭灣北岸謝斯特羅列茨克起,經卡列里地峽,再沿拉多加湖北岸至謝爾多博爾一帶。芬蘭軍隊計劃從東部和北部突擊彼得格勒,4月20日一支所謂2000人的「沃羅涅茨志願軍」在奧洛涅茨-彼得羅扎沃茨克方向投入進攻,21日占領維得利察。不過芬蘭軍隊似乎進取心不怎麼樣(筆者註:幾十年後的二戰也發生了同一情景),並無意大規模越境。不過,芬蘭軍隊牽制了紅軍很多兵力,畢竟直線距離太近,最近處只有25-30千米。
4月26日,芬蘭軍隊突破沃羅涅茨,5月13日在納爾瓦地段突破防線,,開始向彼得格勒突進。
紅軍此時在納爾瓦防線為第7集團軍(下轄第6步兵師和由原愛沙尼亞步兵師改編的步兵第2師)。由於兵力不足且裝備彈藥缺乏,紅軍不得不一路撤退,5月17日亞姆堡(金吉謝普)被占領,5月25日撤離普斯科夫。到6月中旬,紅軍共後撤90-100千米。
1919年6-8月彼得格勒形勢
連結-第7集團軍
1918年11月為保衛彼得格勒而組建,最初編有奧格涅茨軍隊集群、彼得格勒步兵第2師和普斯科夫步兵師,隸屬於北方面軍,並在彼得格勒西北接近地和納爾瓦及普斯科夫方向擔任防禦任務。
同年11月16日,集團軍轉入進攻,連克普斯科夫(11月25日)、奧斯特羅夫(11月27日)和納爾瓦(11月29日)三城。之後,集團軍部隊繼續發展進攻,在12月解放伊茲博爾斯克、馬林堡(阿盧克斯內)、文登(采西斯)、尤里耶夫(塔爾圖),並於1919年1月3日解放里加。
此後,由於兵力兵器不足,集團軍在愛沙尼亞北部進展甚微,且經苦戰後不得不在1919年1月9日放棄納爾瓦,1月末撤往普斯科夫。2月12日,轉隸西方面軍並在其編成內參加了5-11月的彼得格勒防禦戰(筆者註:根據蘇軍戰史記載,集團軍在當年春天有2萬人,裝備火炮162門和機槍462挺)。在此期間,集團軍組建了納爾瓦作戰集群(轄波羅的海艦隊水兵旅與步兵第6師,集群5月23日組建,6月4日撤銷)。之後6月3日分為南、北作戰集群,北集群轄步兵第1、6、19師,在卡累利阿、納爾瓦地區作戰;南集群在普斯科夫和盧加地區作戰(筆者註:北集群8月6日撤銷;南集群7月29日撤銷)。1919年10月21日集團軍發起反攻,擁有4萬人,裝備火炮453門、機槍708挺、裝甲列車6輛、裝甲車9輛,經過激戰在10月26日收復紅村、10月31日收復盧加、11月14日解放金吉謝普,並於11月底到達納爾瓦河沿線。
彼得格勒保衛戰示意圖
陸上形勢嚴峻,海上形勢同樣不容樂觀。在之前的1918年春季,波羅的海艦隊歷經艱辛的「冰上航行」,從赫爾辛基轉移到喀琅施塔得。然而,由於大量基地的失去以及缺少燃料等,艦隊只得抽出一部分艦艇組成所謂的機動隊,而將其餘大量艦船長期保管。
從1919年3月15日開始,艦隊機動隊組成如下
戰列艦2艘:「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和「安德烈-佩爾沃茨萬內」號
巡洋艦1艘:「奧列格」號
驅逐艦6艘:「阿扎爾德」號、「加夫里爾」號、「哥薩克兵」號、「騎士」號、「烏蘇里人」號和「阿穆爾人」號
布雷艦2艘:「納羅瓦」號和「烏拉爾」號
2個掃雷艦大隊和1個護衛艦大隊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之前伏爾加河區艦隊的建立(筆者註:該區艦隊1918年6月建立,艦隊抽調了4艘驅逐艦和4艘潛艇)和同年4月2日拉多加湖艦艇支隊的建立以及修理問題的拖累,在5月份做好作戰準備的只有戰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驅逐艦「加夫里爾」號、布雷艦「納羅瓦」號以及3艘掃雷艦,其餘艦艇則是在作戰過程中逐步編入艦隊。此外,在1918年12月的列維里作戰中,紅海軍被俘獲了2艘驅逐艦。
艦隊航空兵此時編制上為1個旅,其中第1大隊(裝備12架水上飛機)駐奧拉寧包姆、2個殲擊機中隊(8架戰鬥機)駐彼得戈夫、第4和5水上飛機中隊(共有9架飛機)駐施里謝爾堡和彼得羅察沃德斯克。
炮擊敵軍陣地的紅軍戰列艦
為了防範海上的入侵,早在1918年11月17日和21日,紅軍「納羅瓦」號布雷艦在驅逐艦「輕巧」號和「準確」號以及掃雷艦「魚鏢」號掩護下,在通往喀琅施塔得的要道上敷設了雷陣,共布雷470枚。紅軍在紅山炮台和灰馬炮台所控制沿著南岸的海面上留下一條航道,作為大型軍艦的主要航道。這個後來又經過修補的雷陣,保證了波羅的海艦隊的內部作戰地帶,只留下紅山廣闊水面供大型軍艦機動之用。而紅軍的艦隊則不受海域限制,可以定期派遣艦艇到西部,開展如下作戰行動:支援紅軍側翼、敷設攻勢雷陣、在出海航道上檢查掃雷情況以保證己方艦艇能自由機動。
雖然雷陣的敷設使得波羅的海艦隊獲得了一定的機動作戰能力,但從整個地理位置來說艦隊情況卻是困難重重。
首先來說,從斯提爾蘇金到謝斯特羅列茨克一帶芬蘭海岸可以看到整個波羅的海艦隊作戰地帶。芬蘭軍隊的觀察所裝備當時較好的光學儀器,監視著艦隊的艦艇的最細小活動,在晴朗的日子裡,甚至連大型軍艦開始冒氣這樣的小現象也能看到。
其次,芬蘭的觀察哨和英國艦隊之間有可靠的通信,使得他們不用無線電報也可以獲得紅軍艦隊出航的消息,因為紅軍掃雷艦出航掃雷在海天線上冒出煙霧已成為多次發生的通常情景。由於敵方有可靠的觀察和通信,可以將自身巡邏艦艇置於紅軍觀察範圍之外,一旦發現紅軍艦隊出航,就可以立刻展開這些艦艇。
1918年12月在塔林的英國巡洋艦Caradoc
再次,幾乎當時紅軍波羅的海艦隊整個作戰地帶都處於芬蘭海岸炮兵射擊範圍內。雖然當時芬蘭還沒有宣戰,不過普莫爾和伊諾炮台卻經常射擊紅軍艦艇。
最後,從雷陣向北的通道(在芬蘭領海內)仍被芬蘭軍隊所控制,敵軍的魚雷艇和布雷艦艇沿岸穿越通道。因而,波羅的海艦隊雷炮陣地右側暴露無遺。
由於存在上述困難條件,因而紅山炮台在彼得格勒海上要衝的防衛體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連結-紅軍此時海上的對手主要有
英國艦隊:這是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對手。在1919年夏季共擁有12艘巡洋艦、1艘淺水重炮艦、1艘飛機運輸艦、20艘驅逐艦、12艘潛艇、3艘布雷艦、16艘掃雷艦、7艘魚雷艇以及30艘輔助艦船。
愛沙尼亞海軍:有2艘驅逐艦(「諾維克」級)、2艘炮艦、1艘布雷艦等
芬蘭海軍:4艘驅逐艦、7艘掃雷艦、2艘炮艦、3艘布雷艦等
紅山炮台的254毫米海岸炮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