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陰謀: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扮演了什麼角色?真相讓人懷疑人性

2023-03-02     浩然文史

原標題:權力的陰謀: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扮演了什麼角色?真相讓人懷疑人性

權力的陰謀: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扮演了什麼角色?真相讓人懷疑人性

#歷史開講#

胡服騎射捍北疆,英雄無愧武靈王。

在一般的印象中,似乎秦國完成商鞅變法之後,一統天下就成為定局。但事實上,在這過程中有一個人的出現,差點打破了這所謂的定局。他就是被梁啟超先生稱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的趙武靈王。在趙武靈王活著的時候,曾把秦國壓得抬不起頭來,連秦國丞相都是他親自指定的。大家試想一下,一國總理都是由別國指派的,這得是多屈辱的事情了。

能給秦國這種屈辱的,天下僅此一人。要知道,當時秦國的領導人可是大名鼎鼎的宣太后羋月跟戰國大魔王贏稷。即便如此,趙武靈王也能讓他們伏低做小,可見有多麼厲害。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狠角色,卻在晚年的繼承人問題上昏招迭出,以致自己在沙丘之變中斷送性命,成為千古遺憾。

那麼,趙武靈王到底犯了什麼樣的錯誤呢?

羋月

一、 傳位幼子,密謀滅秦

公元前299年,在位27年的趙武靈王突然發布了一條讓趙國人民措手不及的政令。他對外宣布,這趙王之位寡人不幹了,讓我小兒子趙何接班。我以後要做「太上皇」,自稱主父。

至於趙武靈王這麼乾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史書上是這麼說的:「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

也就是說,趙武靈王想把繁雜的政務都交給兒子處理,而自己抽出身來集中精力部署滅秦大計。要知道,秦國可是當時的超級大國,滅秦這種事,山東五國做夢都不敢想。

可人家叫趙領導,不僅敢想,還準備這麼乾了。那麼趙武靈王這個計劃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呢?不得不說,這個可能性非常大。

所謂從雲中九原襲擊秦國,也就是從今天的內蒙古河套地區由北往南打,偷襲秦國的核心根據地關中平原。

過去山東六國對付秦國都是由東往西的。而我國的地理位置是西高東低,這是一種很不利的仰攻態勢。而且人家秦國東面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函古關,想要攻破這座關卡,無異於痴人說夢。

相反,由北往南打,地勢則是北高南低,而且在路途中也沒有函谷關這樣的超級天險。再者,秦國一直都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東方,北面防禦空虛,很容易得手。

當時在秦國北邊有一個國家,也就是電視劇上出經常出現的義渠國,他們的騎兵曾把秦國折騰得痛不欲生。最後還是宣太后用了一出美人計,才把這個禍害給搞定。

光是一個義渠就這麼難搞,如果趙國取代了義渠國,成為秦國北方的邊患,那大秦的日子可不要太酸爽了。

義渠王

廢長立幼,作繭自縛

後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趙武靈王出師未捷身先死,還沒來得及對秦國動手,自己就先栽了。

問題的癥結就出在他選的這個繼承人趙何身上。趙國原先是有太子的,也就是趙武靈王的嫡長子公子章。而這個趙惠文王趙何則是小老婆生的兒子,因為他媽得寵,趙武靈王才在原來的太子沒有任何過錯的情況下,把人家給廢了。

按理說這也沒太大關係,趙武靈王在國內的威望如日中天,不可撼動。區區一個太子而已,換就換了吧。但是換完之後,你是不是得處理好這個廢太子的問題啊?一杯毒酒,三尺白綾,永久圈禁,您總得選一樣呀!可趙武靈王沒有,他選擇了感情用事,他認為自己愧對這個廢太子,為了補償,就把當時對趙國至關重要的代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給了廢太子,並且封他為安陽君。

要知道,趙國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家,它兼具了農耕和遊牧兩種屬性。以首都邯鄲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代表的是農耕文明,而代地代表的是遊牧文明。這個代地啊,原先是一個叫作代國的國家的領土。趙國通過很不光彩的手段吞併了這個地方,在這裡實行了一國兩制。法律上,代地的行政地位不是一個省而是一個國家,趙國在代地有一套與首都平行的行政班子,趙王本人則兼任代王的職位。

這也就是說,趙武靈王給廢太子公子章的不是一塊小地方,而是一個隨時可以獨立的國家。據說,公元前296年,趙國召開年度總結大會的時候,趙武靈王看到身為哥哥的公子章給年幼的弟弟行禮,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對大臣們表示:我這顆心啊好難受,要不咱不搞一國兩制了,直接分成兩個國家,讓他們各自稱王另起爐灶好嗎?

大臣們聽完他這個建議,心裡直罵娘。當時正值戰國大爭之世,各國吞併領土都還來不及呢,你竟然想搞兩個趙國?虧你想的出來!在大臣們一片反對浪潮之中, 趙武靈王這個提案被迫擱置起來。

但是,他的這個議案卻嚴重刺激了公子章的野心。原來老爹心裡是有我的,那我是不是還有繼續進步的空間啊?就在這個時候,趙武靈王又出了一個昏招,他派了一個叫田不禮的人去當代國丞相輔佐大兒子。

這個田不禮是齊國貴族,當時的齊國國君齊閔王正在不遺餘力地打壓國內的田氏貴族。孟嘗君田文、田不禮等皇親貴戚都被迫流亡國外。

史書對這個田不禮的性格有一個記載,叫作忍殺而驕。也就是說,田總理這人喜好殺戮,而且十分狂妄無禮,真是人如其名啊!

可以看得出來,這是個進攻型人才,再配上公子章這樣的落魄野心家,那簡直就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後來,正是在這個田不禮的攛掇之下,公子章下定決心要殺害弟弟趙惠文王,以取而代之。

然後就發生了著名的沙丘之變。公子章失敗被殺,趙武靈王被囚禁,然後活活餓死。

後世都說趙武靈王晚年糊塗才落得個慘澹身死的下場。

三、他,真的糊塗嗎?

然而,英明了一輩子的趙武靈王晚年真的糊塗了嗎?並不是,他從頭到尾都精明著呢。

他對公子章的扶持,並不是出於所謂的愧疚。何以見得呢?

趙惠文王是在公元前301年被立為太子,公元前299年登基。而趙武靈王所謂的愧疚,則集中爆發在公元前296年到公元前295年之間。

這中間足足隔了五年的時間,趙何召開的年度總結大會都開了三次啦。那時候,咋就沒見他愧疚呢?

那所謂對愛子的愧疚,不過是政治鬥爭的遮羞布而已。

老趙原先的計劃是:趙國這台大機器依舊由自己把舵。至於操作室的位置,讓兒子熟悉一下,趁自己活著,扶上馬送他一程。

但他不知道的是,一個國家不能同時出現兩個最高政治符號。否則的話,各方勢力肯定要分成兩派,內鬥不止。

如果把這父子兩人比作兩家公司的話,趙董事長這家公司已經上市多年,各種重要崗位都已經名花有主,你現在投靠過去,也只能一步一步從底層做起。

可趙公子的集團卻是一家初創企業,他身邊沒有自己的黨羽,各大崗位急缺人才。只要你投過去,就能占據重要崗位,然後等著趙董一死,趙公子轉正之後你的地位必然也會水漲船高。

所以,在趙惠文王登基三年後,他的身邊就集結了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這些人的代表有趙武靈王最信重的大臣肥義,他是趙武靈王欽定過去輔佐新君的。可是扶著扶著,人家就只認新老闆,不認老東家了。

還有一股就是胡服騎射的反對派勢力,代表人物是他叔公子成和李兌。這股龐大的勢力,就算是趙武靈王應對起來都很頭疼,這麼多年一直都沒有機會搞掉他們。這些人團結在兒子身邊,無形中會對自己的權力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啊。

那這時候趙武靈王該怎麼辦呢?他能直接廢了兒子嗎?

他有這個實力,但是這樣做會引發巨大的反噬,對他的政治威望和個人信譽造成極大損害。畢竟一個父親為了權力廢掉無辜的兒子,這怎麼看都是國際醜聞啊。

那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是扶持自己的大兒子公子章。他跟老二之間天然就是競爭關係,讓他去干這個髒活最合適,幹完之後我再名正言順地收拾他。

那這兩個兒子都被他弄死了,誰來繼承他的王位?

這你就不需要替他操心了,趙王的兒子不止他們兩個。比如後來名震天下的平原君趙勝也是他的兒子呀。

趙武靈王當時只有45歲,身強體壯,沒啥毛病。再活個10年、20年都不成問題,到時候其他兒子早就已經長大成人了。

這下明白了吧?無論是搞兩個趙國的提案,還是田不禮事件,其實都是他有意為之的結果。

真把趙國一分為二,他拿什麼去滅秦啊?

再說這個田不禮也是疑點重重,他是作為宋國駐趙大使來趙國工作不到兩年的落魄貴族。而且對趙國也沒有什麼特殊貢獻。可是趙武靈王卻讓他擔任了代國丞相的職位。

要知道由於代國至關重要,在此之前,這個職位一直都是趙國的王室,或者趙王極度信任的人才能擔任。田不禮何德何能當此重任?

趙武靈王把他安排過去,其實就是為了挑動公子章的野心。等這對君臣同流合污之後,趙武靈王就開始導演收官之作:沙丘政變。

沙丘就是今天河北的邢台,距離首都邯鄲不遠,今天從邯鄲坐公交車到邢台,所需時間也不過是一個小時而已。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帶這兩個兒子去沙丘這個地方呢?

名義上是為了給他自己尋找墳墓。這件事情關乎孝道,趙何不得不去。可這一去,他就會脫離首都衛戍部隊的保護。

如果公子章在邯鄲造反,面對首都衛戍部隊,他基本上沒有勝算。可是到了沙丘之後就有了操作空間。

當時去沙丘的軍隊一共有三支,一支是趙惠文王自己的禁衛軍,一支是公子章的私人衛兵,另一支則是趙武靈王自己的護衛部隊。

雖然史書沒有明確這三支部隊的數量,但是我們可以很輕鬆地猜測出來。

首先,公子章作為臣子,他的衛戍部隊不能多於趙惠文王。否則乾脆把造反兩個字刻在額頭上算了。

其次,趙武靈王作為趙國最尊貴的人,他的衛戍部隊一定是大於或等於趙何。到了沙丘後,老大和老爹住一起,老二自己住另外一座宮殿

演員各就各位,好戲就要開始了。

率先出手的是老爹白手套,奪權狂想家公子章。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先入,殺之。」也就是說,他假傳父親的手令,讓弟弟前來覲見,準備來個斬首行動。但是趙惠文王身邊的老臣肥義很謹慎,他決定自己先去試試水,確定沒問題了再讓領導過去,去之前還叫禁衛軍統領信期做好戒備。

公子章看到趙惠文王沒來,知道事情已暴露。於是就把肥義給殺了,然後率領軍隊進攻趙惠文王。諸位有沒有發現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疑點?

公子章是假傳老爹命令讓弟弟前去覲見的。那這個命令只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口頭命令,一種是書面命令。

如果是書面命令,那麼公子章的手上肯定有趙武靈王的玉璽。如果是口頭命令,那麼這個傳令的人一定是趙武靈王的親信,否則隨便派個人過去,肥義他們也不信啊。

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只能說明一點。趙武靈王已經被這個兒子控制起來了。

我們再看第二個疑點,事情敗露後,公子章率領軍隊殺向弟弟。趙惠文王方面被動防禦,然後邯鄲方向的公子成和李兌調集首都軍隊前來支援,最後反殺公子章。

史載:「 高信即與王戰。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賊而定王室。

這就出現了本案的第二個疑點。趙何方面是等到邯鄲的部隊過來之後才成功反殺公子章的。

這就說明公子章的叛軍人數是多於趙惠文王的。如果不是這樣,公子章哪來的膽量主動發起攻擊呢?

還記得我們前面對這父子三人的軍事力量的分析嗎?公子章作為臣子,他的護衛部隊不可能多於老趙王。他敢主動進攻就只有一種可能,叛軍之中一定包含了趙武靈王的衛戍部隊。

這似乎就更印證了我們之前的說法。趙武靈王被他給控制了。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看看後面發生的事吧。

《史記》記載:「 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父開之,成、兌因圍主父宮。」趙章被打敗了之後,跑到沙丘行宮,趙武靈王開門接納了這個爛泥扶不上牆的兒子。

如果趙武靈王真的被公子章控制,那麼沙丘行宮也必然在他控制之中,自己開門進去就是了,又哪來的「 主父開之」呢?

既然這位老趙王沒有被控制,那真相就細思極恐了。

這是不是就說明,召喚趙何過去見面的那封命令是他親自簽發的?這是不是說明肥義在沙丘被殺,他也是知情者或者乾脆說是參與者?這是不是就說明,他的衛戍部隊參加公子章的反叛隊伍,不是被迫而是他親自授意的?

差一點,就成功了。

他差在了哪裡?他唯一漏算的就是他忘了那位肥義可是他爹趙肅侯留給自己的託孤大臣,陪他風風雨雨走過了幾十年,沒有人比肥義更了解他了。

正是算漏了這一點以至於斬首行動失敗 ,正是肥義的警覺讓小兒子那邊提前有了防備,趙章一時半會拿不下來,讓趙何方面成功等到了趙成、李兌的援軍。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啊!

然而,他本來是可以穩贏的。

我們前面說過,趙武靈王傳位給兒子,是為了方便自己率領趙國將士去滅秦。這也就是說,趙國最強大的野戰軍團,當時可是在他的手裡。

如果他不是因為太過愛惜自己的羽毛躲在幕後操盤,而是直接出面命令野戰軍團參與政變,趙惠文王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可惜,他太過於自信了。

文史君說

傳統印象里趙武靈王晚年廢長立幼,糊塗透頂,以至於一代天驕慘澹收場。可綜上所述他從未糊塗,沙丘之變他從頭到尾都是幕後總導演,只是不幸演砸了而已。權力場是血腥殘忍的,政治博弈事關生死,不可輕敵大意,更不可愛惜羽毛,獅子搏兔亦需全力,否則趙雍就是前車之鑑。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四》。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1155ecc96f0c0ce091e9b664c85e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