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養豬經驗 教你最實用的養豬技術

2019-07-24     農村耕耘


首先我從種豬的選育上開始吧,現在無論規模場也好,還是散養戶也好,都把母豬的體型放在和性能並排的位置,我認為這樣不妥,母豬選育的主要指標是適應性強,生長速度中等,乳頭多且均勻無瞎乳頭,外陰朝下或者略微朝上(如果採用人工授精,就不考慮這條),體型一般,無X型腿,無O型腿,後肢有一定外彎度,蹄甲大小一致,還有一點就是儘可能的從平均產仔數多、母性好、泌乳能力強的母豬所產後代裡面選育。

從外面引種需要種豬場的提供他們的生產記錄來配合自己的選種。選好的後備母豬在75公斤以前按照育肥豬飼養,75公斤以後就得按照後備母豬來飼養了,一般專家這個時候就建議限料飼喂,我自己的經驗是飼喂量增大,飼料的營養指標降低,來慢慢提高母豬的胃腸道容積能力,以期在哺乳期間有大的採食量,進而提高仔豬的斷奶重。

後備母豬一般從6月齡220斤時接種細小病毒,偽狂犬,乙腦豬瘟等,開始每天2次用公豬誘情,一般都能在7月齡前第一次發情,然後第二次發情或者第三次發情時就可以配種了。

種公豬的選擇重點就是生長速度快,體型好,瘦肉率高,俗話說的好「母豬好,好一窩,公豬好,好一坡」,有此可見公豬繁殖性能的重要性。現在豬的人工授精技術已經普及,可以通過購買優秀公豬的精液來提高本場的生產成績。

其次說一下產房的管理,很多人都會建議母豬產前7天開始減料,一直到產仔當天不給料,我認為這方法不可取。

理由有三,一是產前7天減料,母豬由於吃的少了,那吃進去的東西在腸道裡面就會滯留的時間長,水分不斷的被吸收,形成干糞球,堵塞腸道,造成母豬產後不食,二是母豬產前吃的少,體能儲備的不足,造成產仔過程過長,子宮不斷充血,容易引起炎症。

我的母豬都是產前兩天才減料,給以前的三分之二,產仔當天視情況給1-1.5公斤的飼料,產後4天就能自由採食量。哺乳小豬的補料關鍵首先是水,其次是料,很多豬場和散養戶,小豬的飲水器就是直接從母豬的水管接下來的,水壓太大,這就好比人不願意對著消防水龍頭喝水一樣,小豬也不願意去喝水,小豬的飲水器流量在300毫升/分鐘左右時為好,高度在10-15公分為好,教槽料的選擇上應該酥、脆、香甜,我用的是xx的教槽料,無需強制補料,從7天開始在小豬活動頻繁地方撒少量料,讓小豬熟悉飼料,引導小豬在20日齡以後採食大量的顆粒料。

一般25-28日齡斷奶前一頭小豬能吃1-1.5公斤的教槽料。斷奶後的母豬沒必要限料(你用的哺乳料裡面不含催奶藥物),母豬會自我調節採食量,有利於斷奶後早發情。

再次,斷奶後的仔豬的飼養管理,斷奶後的前7天需要做的是防止拉稀,一般通常做法是採用加例如利高黴素,硫酸新黴素等抗生素,但是本人不贊同添加抗生素,因為你加抗生素是以犧牲小豬的消化能力為代價的。

斷奶後的仔豬拉稀主要原因是一是哺乳期間教槽料的採食量不夠,斷奶後拉稀的預防可以在飼料裡面加中藥健胃散和質量好的微生態製劑或者添加酸化劑等,治療上除了上面的幾種,還可以另外添加木炭等;二是豬舍的溫度不合適,斷奶仔豬的適宜溫度是24℃左右。至少也得18℃以上。斷奶仔豬睡覺的地方有條件的安裝電熱板,沒條件的就用木板。

其次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這個階段主要是控制通風和保溫,儘量少的做抗生素保健,可以適當的在中醫指導下採用中藥預防一下。

最後,豬場消毒現在太多的人提倡一天1次消毒,但很少人明白消毒對豬群來說也是一個大的應激源。我自己豬場的做法是場道3天消毒一次,豬舍是採用小單位的全進全出,每次清圈後沖洗乾淨後消毒一次,空欄7天,進豬前一天消毒一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vfAJ2wBmyVoG_1ZPH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