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良知修行
為善不見其益,如草里冬瓜,自能暗長;
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勢必潛消。
譯文
雖然做好事不一定能立即看到什麼好處,但是好事的益處就像掩在草裡面的冬瓜一樣,於不知不覺中長大;做了壞事也許不會立即看出對自己的損害,但惡人就像春天庭院中的積雪一樣,陽光一照就會悄悄地融化消失。
解讀
人生在世,誰都無法預知事物的發生與發展,事情總是朝著我們不能預計的方向行進,讓人難以預料。就如同我們懷著初心和善念去做一件好事,大氣的人從來不在意別人是否回報自己,往往假以時日卻得到了回報。小氣的人總是擔心自己吃虧,把周圍的人都想成吝嗇鬼,到頭來卻被別人算計。
有的人原本不是惡人,但是利益面前,會做下違背良心的錯事。人們會抱有僥倖心理,自認為損人利己的事偶爾為之並無大礙,豈不知正是這種想法,讓他做下的壞事如同掩埋在草里的冬瓜,隨著時間的推進,慢慢成熟長大,最後惡因種下惡果,使自己不能善終。
世界就是這樣循環,你對它微笑,它也笑著看你;你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所以,如果你想看到一個美好、充滿善意的世界,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心靈永葆初心、純凈自然,只有永葆初心,才能善始善終。
無事便思有閒雜念慮否;
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
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
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
處,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譯文
沒事的時候就要想想自己有沒有胡思亂想;做事的時候就要想想自己有沒有心浮氣躁;得意順利的時候就要想想自己有沒有驕傲自誇;失意的時候就要想想自己有沒有怨結於胸。這樣隨時隨地反省自己,使這些毛病與錯誤漸漸從多到少,從有到無,這就掌握了做人的真諦。
解讀
做事先做人,這句古老的話永不過時。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正是成就其事業的基礎。諸如「粗浮意氣」「驕矜辭色」「怨望情懷」等項,是不應該存在的,應當盡力克服。
修身只觀己,不見他人非,時時憶經典,駐留般若根。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認真, 時刻反省自己。現代社會,很多人都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但古人卻特別注重自省。從「每日三省吾身」的孔老夫子,到寫出了「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的荀子,從在《修身》中強調自省重要性的墨子,到對自身缺點深惡痛絕而立下三戒的曾國藩,無一不是這方面的範例。人需要自省,因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通過自省,我們才能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改進,才會不斷進步,日臻完善。
現實的世界誘惑太多,人容易為事物所左右而迷失自我。只有學會及時反省,才能隨時修正人生的航向,不偏離人生的目標。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
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
是事境之塵氛未掃,
而心境之芥蒂未忘。
此處拔除不凈,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譯文
能夠輕視富貴,卻不能夠放下輕視富貴的念頭;能夠重視名譽節義,卻又過於強調重視名譽與節義。這樣的情況說明人在為人處事時,還沒有完全擺脫世俗各種慾念的影響,內心依然存在世俗種種慾念。這些慾念如果沒有被清除乾淨,恐怕會像石頭下的草,當石頭移開時,草又會生長起來。
解讀
真君子不重視富貴,也不會時時執念於自己輕視富貴的姿態;真君子重名義,這種重視滲透於言行舉止,而不是時時將重名義的念頭放在心上。
眼中無視寶物,未必心裡不惦記著財寶。說一個人輕視富貴,常說其視黃金如糞土,視功名利祿如糞土。其實真正輕視富貴,不必視其為糞土。黃金自是黃金,糞土自是糞土。若刻意強調糞土黃金之分,心中還是存有糞土賤、黃金貴的想法。真正不重視富貴,也就不必刻意強調黃金如糞土。
反思自己,是否也會對所在意的東西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呢?其實是為了掩蓋自己的自卑與心虛。現實生活中,有人仇富心理一時不離,鍵盤俠逞口舌之快來貶損他人,甚至對於那些在感情中用情至深的同性,安上舔狗的惡名,以顯示自己的尊貴。都是司馬昭之心啊!
很多人清高,可看不起別人本就是一種偏見,各人的選擇不同罷了,過於追求清高,只不過是追求另一種名譽。
功夫不夠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功夫修煉到家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
施恩而欲要名結好,
修業而欲驚世駭俗,
植節而欲標異見奇,
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
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譯文
做了善事唯恐別人不知道,特意抬高自己,布施恩惠是為了謀求好的名聲和搞好關係,鑽研學問是為了向其他人炫耀,樹立節操是為了顯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做這些的初衷即使是出於善意,也夾帶著惡果,是義理路上的障礙,最難拔除。必須清洗和剷除內心的這些殘渣余滓,才能顯現出(為善、施恩、修業、植節)本來的意圖。
解讀
行善不是為了名聲,修學不是為了顯擺,這一切都是為了自身。前者為了良心的安寧,後者為了清除鄙見。
琴棋書畫這些高雅的東西,賢人們用來修身養性,而凡夫俗子只能欣賞它們的表面現象;遊歷名山大川,高雅的人通過這樣的經歷來增長自己的學問見識,而粗俗的人只知道把玩它們表面的風光。由此可見,事物本身沒有品味,卻因為品評人的識別見解而有高下的區分。因此,研讀書籍窮究事理,要以提高自己的志趣為首要目的。
貧家凈掃地,貧女凈梳頭,
景色雖不艷麗,氣度自是風雅。
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弛哉!
譯文
貧苦人家經常把地掃得乾乾淨淨,窮人家的女兒時常把頭梳得整整齊齊,雖然外表上算不上豪華艷麗,卻有一種高雅脫俗的氣度。君子即使處於失意潦倒的境遇中,也萬不可頹廢不振、自暴自棄!
解讀
當我們看見一個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時候,直覺就會認定此人一定正逢失意。儀容外表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具有決定性影響,所以市面上教人職場禮儀的書籍里,每每強調儀容整潔的重要性。電視劇里對於劇中人窮困潦倒時的形象塑造,通常是爛醉如泥、滿身污穢。而在現實生活里,正遭逢人生低潮期的人們又是如何呢?你會發現神情頹喪、自暴自棄者果真大有人在!
然而貧窮潦倒不是罪過,更非恥辱。即使貧窮,依然可以舒適,依然可以氣質高雅,只要你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事業的挫折,人生的失意其實都是很正常的事。人絕對不能被一時的困頓擊倒,如果遇到挫折就屈服喪志、怨天尤人,將永遠受困於惡劣的環境中。只有保持一份不失優雅的氣度,才能在困境中超越環境,超越自我。
儀容是重要的,但要追求的是整潔精神,而不是一味大牌。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即使顏值低,也要保持環境整潔,保持舉止風度。即使所有人都對自己非常失望的時候,自己也不可以放低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重要的是,你要過你自己心中所想過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心中你應該過的生活。
作者:良知修行,貴州省畢節市人,中學教師。歡迎分享轉發,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