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女兒借給同學10元錢,對方家長在群里發了這段話,讓寶媽很無奈

2019-10-08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很多家長都會有一種同樣的想法:孩子還小,家長需要在各個方面給小孩指導。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時候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斷。從興趣愛好,人際關係到長大後的工作生活,婚姻狀況,父母可能打著為孩子好的想法出發,可結果卻容易適得其反,導致孩子失去自我想法。

案例

小琪是個四年級的學生,一天,學校組織了一場公益的募捐活動,來幫助貧困山區沒有辦法上學的孩子。

小琪的同桌小芊本想著回家跟父母拿錢,結果因為功課較多,她就忘記了這件事。隔天當老師講募捐箱擺到講台上的時候小芊才猛然想起。由於自己忘記帶錢又很想幫助參與募捐,小芊便向小琪借了十塊錢,並告訴她隔天歸還。

這天放學,小芊告訴媽媽事情的經過,結果晚上在家長群中,小芊的家長在群里講了這樣一段話:"小琪媽媽,我們家芊芊也沒什麼零用錢,而且孩子們都還小,一起上課一起玩耍挺好的,希望不要有金錢上的來往,欠你孩子的十元錢,我讓芊芊明天還錢。"

小琪的媽媽有點無奈,十塊錢只是孩子彼此簡單的相借,其實沒有必要在群里說,或者私聊她也可以。

家長的干預,其實是很難讓孩子變得優秀,而且還容易造成不良的影響

分析

  • 家長的干預,是孩子長不大的源頭

1、孩子的獨立性弱

家長一味的干預孩子的行為,其實是在影響孩子做自己的獨立判斷。家長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處理的井井有條,孩子的能力便無處施展,什麼都學不會自己去處理。這樣子無論孩子的如何長大,獨立性永遠都會停滯不前。

2、父母與孩子間關係變得緊張

孩子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如果父母一味的擋住孩子施展的手腳,很容易引來孩子的逆反。家長又會因為孩子沒有聽自己的想法,而彼此間產生爭議和矛盾,影響彼此間的關係。

結論

  • 家長的放手,是孩子的成長基石

1、讓孩子獨立的處理

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什麼難題,只要他沒有向家長"求救",家長就應該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一旁看著孩子自己去處理,孩子間的問題靠著孩子自己處理,有時候反而顯得容易

2、理性的提供幫助

當孩子向家長尋求意見的時候,家長需要的是理性的告訴他應該怎麼去做,而不是告訴孩子:"你去學習,這件事情我來解決"。這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家長的,家長需要的是在一旁提出建設性意見,也不能強要孩子去執行。

家長很容易因為"孩子是我辛苦撫養長大的,理應聽我的話"而去干預孩子的行為活動。父母都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都希望他能夠走對路,所以希望幫孩子規避掉所有的風險。事實上,一個孩子要成長和長大,遇見困難獨立解決困難是必經之路。父母的干預在某一方面上可以說是成為了孩子長大的阻撓。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nZov20BMH2_cNUgUz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