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零壹
「最強國慶檔」結束後,票房捷報已經刷遍網絡。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國慶七天時間內共產出43.8億票房,8天內電影票房市場突破了50億元大關,同比去年增幅超過130%,累計觀影人次突破1.17億,票房、觀影人次雙雙打破歷史紀錄。場均人次更是達到了45人,與今年春節檔持平。
《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大片撐起了整個檔期,成績耀眼。其中《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目前均已突破20億元票房,《中國機長》成為中國影史第19部「破二十億」的影片。
從三部電影的票房走勢來看,《我和我的祖國》開局高歌猛進,隨著假期接近尾聲而平緩下滑,是常見的檔期領頭羊姿態;多日位居次席的《中國機長》則走出了強勢逆襲的曲線,在10月5日登頂單日票房冠軍並領跑至今,排片占比同樣從10月5日至今均位居榜首。上座率領先,票房占比不斷上揚,在10月8日甚至超過了50%:
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 讀娛製圖
《中國機長》是憑藉哪些方面的優勢完成逆襲登頂的?在長假結束的「後國慶檔」時間段中,《中國機長》後續的票房空間還有多大?讀娛君下文將從電影內容特點、市場空間等角度來一一分析。
成熟掌控驚險敘事節奏
優質類型片具備長效觀影價值
國慶檔三部主要電影的淘票票評分均在9分以上,最高的《我和我的祖國》與最低的《攀登者》差距不過0.4分。購票平台評分情況與票房成績掛鉤程度較高,這也意味著其實國慶檔三部電影都有不錯的電影質量和票房影響力。《中國機長》為何能在國慶檔後半段完成逆襲登頂,讀娛君認為首先要從電影內容層面來解讀。
雖然國慶檔三部電影都屬於主旋律獻禮大片,但以商業類型片的角度來分析卻各有區別,這種多元化,其實也是國慶檔總票房得以創下紀錄的原因之一。其中,《中國機長》就具有典型的商業類型片特徵。《中國機長》由博納影業、阿里影業、華夏電影發行等公司出品,劉偉強執導,故事改編自真實航空事件。
川航事件本身已經足夠驚險、傳奇。從飛機起飛前的準備工作到事件發生、結束,《中國機長》進行了全景式、親歷式的電影語言呈現,具有典型的災難片特徵,而這一類型,一直是成熟商業電影市場中的常青題材。
《中國機長》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商業電影。執導過《無間道》的著名導演劉偉強今年剛在《烈火英雄》中擔任過監製,對主旋律商業大片顯然也有了成熟的執行想法。此次執導《中國機長》,劉偉強導演充分發揮了自己強大的電影敘事掌控力:
《中國機長》的敘事是線性時間、多場景的。電影開端,起床就鍛鍊憋氣幾分鐘的強大機長、嬉皮笑臉的歐豪、沉靜可靠的袁泉、幽默的杜江,還有性格各異的客艙乘務員,在緩慢遞進的時間中機組成員的性格特徵被一一呈現。這部分的功能還在於,將電影的整體氣氛控制得平緩柔和,這樣一來,下階段的空中驚險一幕才能瞬間激起觀眾的緊張情緒。
隨後飛機起飛,擋風玻璃出現裂痕的一刻,駕駛艙內的氣氛從家庭兒女的溫情討論中瞬間轉換,玻璃碎裂後歐豪被吸到窗外,電影的整體氣氛在此時完成跳躍式遞進。
隨後導演開始了多個場景的切換。駕駛艙中最為驚險,機長成為所有場景所有人聚焦的中心;客艙中的乘客陷入一片慌亂之中,作為最接近普通觀眾的群體,客艙的氛圍極大地提高了臨場的緊張感;陸地上的航班調度室、航空軍事基地、機場航站樓、乘客親屬、航空愛好者各個群體的劇情參與表現各自有度,加強了電影表現事件的真實程度。
《中國機長》在多場景的多個敘事線索中並無雜亂,而是以駕駛艙為中心,以人物為敘事要點,全景式展現了一次奇蹟般的生命救援之旅。在這樣的故事搭建下,張涵予飾演的機長以強大的專業素養和英雄般的意志力完成回航落地的過程也顯得更為精彩。
也就是說,從電影內容層面來說,《中國機長》不止是一部優質的主旋律獻禮電影,也是優秀的商業類型片。氛圍的渲染、演員的表現、各方敘事角度的調度安排,驚心動魄的《中國機長》具備多層的欣賞角度,具有長效的觀影吸引力。
對比來說,表現優異的《我和我的祖國》與國慶假期的獻禮主題結合最為緊密,內容最具合家歡觀影趨向,評分最高,電影質量也非常優秀,在國慶前半段領跑顯然是情理之中;而《中國機長》更接近普通電影長片的敘事節奏,具備典型商業類型片特徵,在假期結束後,《中國機長》票房爆發顯然與這種電影內容特點有關,逆襲登頂也是自然而然的市場趨勢。
大盤熱度遠高於節前
國慶檔电影後續檔期空間巨大
從上文內容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機長》對觀眾來說具備長效的觀影吸引力,這已經體現在了國慶後半段至今的票房走勢上。那麼假期之後,《中國機長》還有多少潛力可挖?這不僅取決於電影本身的質量,還要看票房市場大盤的熱度以及後續檔期的市場空間。
從票房市場大盤來看,國慶假期結束後10月8日、10月9日兩個工作日票房大盤成績分別為16309.8萬元、14861.39萬元,遠遠高於國慶前工作日——在國慶三大主旋律電影上映前的9月23日至27日期間,票房大盤普遍在4000萬元左右,最低的9月26日甚至僅有3749.9萬元。
可見,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組成的國慶三駕馬車仍具有很強的市場號召力,假期後市場大盤熱度遠高於國慶假期前。在同等規模的大製作或者票房黑馬電影上映前,「後國慶檔」表現最為優異的《中國機長》有很大機會繼續擴大票房收穫。
從後續檔期安排來看,國慶檔電影同樣具備很大的市場空間。國慶後第一個周末10月12日前後,新上映的電影寥寥無幾,僅有一部《犯罪現場》有一定市場競爭力。整個10月檔期或許要等到10月18日的《雙子殺手》和《沉睡魔咒2》首映後,新片市場才稱得上有了較大看點。但考慮到好萊塢電影《沉睡魔咒2》前作第一部在中國大陸市場僅收穫2.96億元票房,它對國慶檔電影的衝擊可能仍然不會太大。
因此,國慶檔電影的假期後票房空間可謂相當巨大。讀娛君認為,甚至要等到10月底、11月初的《好萊塢往事》《天氣之子》等具備較高知名度的電影上映後,國慶檔三強才會慢慢開始退出市場舞台的中心位置。
對在「後國慶檔」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中國機長》而言,電影大盤熱度和後續檔期空間兩大外部因素都有積極影響,結合上文對其電影內容特徵的分析,《中國機長》後市票房持續火熱是大機率事件。
市場需求題材變化
國慶檔出品方深耕主旋律迎收穫
綜上所述,三大主旋律電影不僅創造了一個史上最強的國慶檔期,還有很大機率在國慶後繼續拉升各自的票房成績,達到主旋律電影商業價值的一個里程碑式高度。
國慶檔電影背後的參與方眾多,出品方普遍多達數十家。其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博納影業、阿里影業兩家公司同時出現在了《我和我的祖國》的前三出品方和《中國機長》的前兩名出品方名單中,這兩部先後成為市場最大熱門的電影,都與阿里影業和博納影業有很強的關聯。
這種市場現象不會是偶然。博納影業在主旋律電影領域積累已久,除了早期承製的多部獻禮片外,博納影業在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中開啟了一個新的轉折點——雖有主旋律特徵,但卻不同於以往大眾熟知的歷史事件敘事,貼合了觀眾對於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的需求,同時用商業類型片的方式進行呈現。既有吸人眼球的商業片特徵,又不乏主旋律電影所必須的內容導向。
此後的2018年春節檔中,《紅海行動》在合家歡喜劇中突圍而出,一舉拿下春節檔冠軍,更體現了博納堅持製作觀眾喜聞樂見的主旋律電影的思路,2019年前有《烈火英雄》,後有《中國機長》,都是以一個切面性的事件表現主旋律精神,且都成績斐然。
阿里影業在國慶檔的亮眼,也體現了其作為網際網路影企的戰略目光。從石破天驚的《戰狼2》到《紅海行動》《厲害了,我的國》,阿里影業也早已在主旋律電影發行中發揮了強大的助推作用。
今年國慶檔則成為了阿里影業在主旋律電影領域集中爆發的時刻,《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電影中均有阿里影業參與,於票房成績優異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中更是位居主要出品方行列中,這個史上最強國慶檔中,阿里影業憑藉在主旋律電影中的提前布局成為了幕後主角之一。
《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在檔期前半段和後半段各自發力,也體現了優秀的電影製作水平、不同形式題材下主旋律電影所具備的不同多元化魅力,主旋律電影蘊含的精神力量和市場號召力不容小覷。
主旋律題材電影在商業上崛起,這種市場現象的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國市場中,觀眾的需求熱點似乎慢慢由純粹的好萊塢特效大片轉變為「中國式敘事」下的國產商業類型片,主旋律由一個標籤化的詞語變為電影內容精神的正面褒揚,從《戰狼2》到《紅海行動》,再到《我不是藥神》和《流浪地球》,甚至於剛剛在暑期中席捲票房的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無不體現了這種基於「中國式敘事」的爆款電影在題材上的多元化。
主旋律電影也不再限於單一少數的題材,而是越來越被各種中國社會話題、民族精神所充實。其內涵也在不斷擴大。在新的市場環境下,觀眾對主旋律精神的認同感不斷提高,同時電影工業化水準、製作能力不斷進步,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精彩的主旋律電影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原創文章,轉載需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