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細節解密》之 楊戩才是梁山好漢的「締造者」

2019-10-11   大錘說史

《水滸細節解密》系列正在繼續,本期第一百一十八回!

最近,大錘的三國演義細節解密系列,一直在跟列位讀者聽友,聊古典小說《水滸傳》中出場過的歷史人物,我們最近說的是《水滸傳》中的四大奸臣,已經從蔡京講到了四大奸臣中的最後一位,楊戩。在《水滸傳》中,楊戩是太尉府的太尉,屬於另外一位大奸臣高俅高太尉的高級跟班。而在真實歷史中,楊戩作為宋徽宗朝的大太監,一直充當宋徽宗斂財的重要工具人,為此不惜巧立名目圈占土地截取民財

其實,在歷史上,楊戩還有一個重要的「事跡」,而這是真正跟梁山好漢有關係的。其實在《水滸傳》中,有兩個出場的歷史人物是跟歷史上的梁山好漢的原型——北宋末年宋江起義有直接關係的,一個就是之前大錘講過的,長鬍子的太監王爺,童貫。另一個,就是我們本期要說的主人公,太監楊戩。楊戩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事實上成為了宋江起義的「締造者」

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錘之前曾經說過,楊戩替皇家斂財的主要手段,就是給各種已經開墾的荒地強行徵稅。除了奪占民間土地充當公田之外,楊戩還把他的眼睛盯在了山川湖泊之上,他替北宋王朝積極開拓新的稅種,向江湖河流的漁船徵稅,而且這個稅還是強制的,誰不繳稅就按照盜賊論處,而且還是定額稅,遇到水旱各種災害的時候也不減免。本來漁民們的收入就很微薄,楊戩連這個錢都不肯放過。請注意,楊戩徵稅的重要地點之一,就包括《水滸傳》梁山好漢重點活動的梁山泊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起於梁山泊,正是因為楊戩等人對當地的橫徵暴斂,最終爆發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太監楊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真是梁山好漢的「締造者」。

釐清了楊戩的行跡,馬上另外一個問題就隨之而來了:作為與梁山好漢關係非常密切的北宋末年權宦之徒,為什麼在小說《水滸傳》中被弱化處理了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水滸傳》的雛形、成書於宋元時期的《大宋宣和遺事》中,楊戩的戲份還是很多的。而在《水滸傳》中,楊戩的戲份直接被施耐庵砍掉了大部分,只保留了楊戩陪伴宋徽宗去名妓李師師那裡的一段情節。至於歷史上楊戩所做的各種惡事,則完全沒有在小說中出現,甚至於楊戩濫征船稅導致宋江起義這樣一個直接跟梁山好漢相關的內容,也根本沒有體現。

是什麼原因讓施耐庵把楊戩的戲份和歷史事跡都給去掉了呢?

這實際是《水滸傳》留給後世的一樁謎案。在這裡,大錘只能提供給列位讀者聽友,幾個邏輯上說得通的解釋,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楊戩等人是宋徽宗的太監,其事跡既涉及皇室內容,又涉及稅收等一些相對比較專業的內容,在《水滸傳》成書之前的話本狀態時,民間的說書人,面對的是文化水平更低的讀者群體,講一些複雜的稅收內容很可能會妨礙聽眾的理解,這種情況在大錘之前講述的蔡京相關事跡的時候也提到過,因為蔡京主導的北宋末年財稅改革涉及很多專業的統治知識,因此施耐庵可能會因為考慮讀者的理解能力有限,而做了有意識的大幅度刪減

第二個原因,則是現實的原因。在這裡大錘要額外解釋一下,其實我們一直在水滸專題中提到的「太監」這個稱呼,並不是歷史上童貫、楊戩等人的專屬職務名稱,那個時候他們或者叫做宦官或者叫做黃門、中官之類,到了明清時代,太監才取代宦官這個詞,成為這個特殊群體的常用稱呼。大錘之所以都一概把這些人在水滸系列裡面稱之為太監,主要是為了方便列位讀者聽友的理解。

好了,言歸正傳。考慮到《水滸傳》成書時間大致在元末明初,這個時候的歷史大背景有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可能與楊戩的戲份被大幅度減少有直接關係,那就是在元代統治末年,準確的說,就是元順帝統治時期,朝廷出現了嚴重的宦官當權問題。其實,蒙元統治者引入宦官制度比較晚,大約是在元世祖忽必烈統治時期才開始。而在此之前,也就是成吉思汗、窩闊台等人統治時期,蒙古統治者內部是不用太監的,他們用貴族子弟充當內侍,執行太監的大部分功能。到了元朝中後期,元朝太監群體才開始增加。

到了元朝末年元順帝統治時期,宦官隊伍變得龐大起來,而且出現了勾結外臣把持朝政的強力型太監,比如高龍普、朴[piáo]不花等人。這些人權力很大,不僅把持了內廷的權財之事,而且通過勾結外廷宰相權臣的方法,直接操縱元朝的朝政,甚至囂張到了直接參與皇權繼承這樣的大事中去,引發了當時蒙古統治者內部的內戰,可以說是權傾一時。

有這樣的當紅大太監在當時跋扈一時,施耐庵無論是出於小說的安全或者自己的安全考慮,都不大可能把歷史上的太監楊戩的那些事情都弄到《水滸傳》里去,即便他敢寫進去,恐怕說書人也不敢說出來,所懼者正是怕太監們對號入座。況且之前咱們也說到,楊戩的事跡比較複雜且比較專業,講起來也牽扯太多不容易說清楚,因此從後世的角度來看,施耐庵是有充足動機,來隱藏掉楊戩這位真正的水泊梁山「締造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