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都簡史(一)
歷史沿革
(1)五帝之高辛氏帝嚳置九州,屬揚州。
(2)唐堯,虞舜,屬揚州。
(3)夏、商屬揚州。周武王克商,封仲雍之孫勾章於吳,地屬吳。
《尚書·禹貢》,將上古時代全國劃為九州,揚州為其中一州。明嘉靖《贛州府志》記載:贛,古揚州域。
(4)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互相兼并。公元前770—504年,屬楚國。公元前504—473年,屬吳。公元前473—335年,屬越。公元前334年—223年,屬楚。
(5)秦朝,公元前221—207年,分全國36個郡,雩都屬九江郡。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滅楚,在故土上設立了楚郡,作為臨時性地方政權機構,雩都地屬楚郡範圍。過了二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廢除封國,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分揚州置三郡,江以西為九江郡,當時江西境內沒有設郡,只有二個縣(即艾縣,今修水一帶;番縣,今郡陽等地),雩都地屬九江郡。
(6)漢末,楚漢爭霸時期,公元前206—203年,屬楚。
(7)西漢,公元前202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雩都屬淮南國。公元前201年,建縣,屬豫章郡。迄今有2220年歷史,是江西最早建縣的十八個縣和贛南最早建縣的三個縣(雩都、贛縣、南野)之一。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為雩都。
清·同治《雩都縣誌》記載:「漢高帝六年,穎陰侯灌嬰定江南,分淮南置豫章郡屬吳,始立縣於東溪之陽,以北有雩山,故名雩都,今古田坪即治所也,隸豫章郡。」
灌嬰(?~公元前176年),東周末至西漢初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漢朝開國功臣,官至太尉、丞相。雩都城隍廟(今梓山鎮潭頭村)建於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年),供奉的是城隍爺灌嬰。
思考1:雩的含義?
雩:形聲。字從雨,從虧(於yú),虧亦聲。「虧」為「圬」省。「圬」意為「填平地面凹坑」。「雨」和「虧」聯合起來表示「讓雨水把乾涸的湖澤注滿」。本義: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
雩山,位於嶺背鎮小嶺與陽田村之間。據宋代《太平寰宇記》記載,相傳昔人祈雨於此山下,故名雩山。
(8)西漢末,王莽新朝(公元8—23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雩都隸屬之。
(9)東漢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從豫章郡分出廬陵縣為郡,雩都隸屬廬陵郡。
(10)三國時期,屬吳國。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從廬陵郡分出南部都尉(輔助地方長官主管軍事的中高級武官),轄領五縣:雩都、南壄(野)、贛、南安、平陽。地址在今雩都縣古田村。
(11)西晉立國初期,雩都仍屬吳。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滅吳,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南部都尉改為南康郡,郡治在雩都。轄領五縣:雩都、贛、平固、南康、揭陽。
(12)西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設置江州都督府,南康郡隸屬之。
(13)東晉,十六國,雩都仍屬南康郡,江州都督府。(公元349年郡治遷址章、貢水之間。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遷回雩都。在贛62年。
(14)南朝·宋時期,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為南康王國。轄領七縣:雩都、贛縣、南壄、南康、平固、寧都、陂陽。
(15)南朝·齊時期,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康國復稱南康郡。轄領七縣:雩都、贛縣、南壄、南康、平固、寧都、陂陽。
(16)南朝·梁時期,雩都仍屬南康郡。(552年郡治再次遷址章、貢水後,從此雩都專為縣。)
(17)南朝·陳時期,雩都仍屬南康郡。永定二年(558年)縣治遷大昌村(今梓山鎮潭頭村)。
(18)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雩都屬之。大業元年(605年),虔州改為南康郡。大業九年(613年),縣治遷回東溪之南。大業十二年(616年),鄱陽林士弘占據虔州稱帝,國號楚,雩都屬之。
(19)唐武德五年(622年),殲林士弘,南康郡改為虔州,雩都屬之。縣治再遷大昌村(今梓山鎮潭頭村)。
(20)唐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為10道,雩都隨虔州屬江南道。貞觀五年(631年),縣治所被洪水沖塌,又遷今縣城。
從此縣城未再變動。開元21年(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東道,雩都隨虔州屬江南西道。
(21)五代十國時期,後梁朱溫開平四年(910年)在虔、韶二州設置百勝軍(方鎮名),雩都隨虔州屬後梁。貞明四年(918年),吳主楊渭將劉信攻克虔州,置百勝節度使,以虔南鎮為場,雩都屬之。
(22)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李昪(bian,四聲)滅吳,改百勝軍為昭信軍節度使,雩都隨虔州屬南唐。
(23)北宋,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曹彬攻克江南十九郡,改昭信軍為軍州。雩都屬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分江南東、西路,雩都隨虔州屬江南西路。
(24)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虔州改稱贛州,雩都屬之。
(25)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攻克江南,分全國為11個行中書省,江南西路改稱為江西行中書省,雩都隨贛州屬之。十四年(1277年),贛州改為贛州路總管府。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贛州路總管府改稱為贛州路。雩都屬之。
(26)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贛州路改稱贛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分全國為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江西行中書省改稱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雩都屬之。
(27)清朝,雩都屬贛州府管轄。雍正元年(1723年),增改吉南贛道,雩都隨贛州府屬之。
(28)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和直屬州,地方政權成為省、縣二級。1915年,在省、縣之間設道,江西全省劃成豫章、潯陽、廬陵、贛南四道,雩都隸屬贛南道。1927年,廢道存縣,縣政府直接歸省政府領導。
思考2:雩都「六縣之母」之稱何來?
自建縣至三國吳嘉禾四年(公元235年),雩都幅員遼闊,所轄地域含今寧都、安遠、石城、瑞金、會昌、尋烏六縣,故有「六縣之母」之稱。
(1)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析雩都縣東北之白鹿營,設陽都縣(曾稱虔化,今寧都縣)。
(2)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析雩都之南鄉設安遠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安遠並歸雩都。唐貞元四年(788年)復設安遠縣。
(3)唐朝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分雩都象湖鎮為瑞金監,五代十國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雩都的瑞金監升為瑞金縣。
(4)公元953年,析虔化(今寧都縣)之石城場設石城縣。
(5)宋代太平天國七年(公元 982年)分雩都九州鎮地設會昌縣。
(6)明代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析安遠雙橋、石溪等堡置長寧縣(今尋烏縣)。
郡地中心
古時雩都曾為贛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要地,郡地設在雩都250年之久。
(1)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設南部都尉,治所雩都灌嬰壘。
(2)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廬陵南部都尉改稱南康郡,郡治設在雩都。
(3)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治從雩都遷到贛縣(今贛州市)。
(4)東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又由贛州遷回雩都。(在贛62年)。郡地中心
(5)南朝,劉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南康郡為南康王國,治所在雩都。
(6)南朝,南齊武帝元年(479年)改南康王國為南康郡,治所在雩都。
(7)南朝,蕭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年),南康郡治從雩都遷到贛縣(今贛州市)。
思考3:雩都為什麼能成為六縣之母?以及郡地中心?
1.風水上藏風聚氣:盆地,山水組合。
2.資源豐富:金木水火土元素俱全。境內有豐富的水、銀、鎢、鋅、鉛、煤,石灰岩等資源。
3.區域中心,交通便利。東鄰今福建省的寧化、長汀、武平縣,南靠今廣東省的平遠、興寧、龍川縣,西接今江西省的贛州、信豐、贛縣、大余縣,北毗今興國、廣昌、南豐、宜黃、樂安、永豐縣,故又有「三省往來之沖,東南之一要區」之譽。
由於微信文章字數限制,關於更多內容請留意下期發布的信息。敬請關注。
【方誌於都】錦繡龍溪
【方誌於都】千古名篇出於都
【方誌於都】周敦頤與於都羅田岩
【方誌於都】水府廟的故事
【方誌於都】于都縣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方誌於都】於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學實
【方誌於都】 於都「伍保公」的傳說
于都縣原名雩都縣,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為于都縣,位於江西南部,貢水中游。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是江西最早建縣的十八個縣和贛南最早建縣的三個縣之一,素有「六縣之母」,「三省往來之沖、東南之一要區」之稱,古時於都曾為贛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要地,郡治曾設於此近250年之久。土地革命時期,全縣又先後分設過於都、勝利、登賢、瑞西、興勝和於西等縣,中共贛南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駐于都縣城,是著名的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出發地。
來源:于都縣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