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沈騰,我更想夸這位《獨行月球》里的次頂流

2022-07-30     無尾電影

原標題:比起沈騰,我更想夸這位《獨行月球》里的次頂流

天氣很熱,院線很涼。

春節檔之後,再也難見坐滿觀眾的影廳。

如今,終於有一部電影,要點燃暑期檔的第一把火。

看完點映,我確信,它有這個實力——

《獨行月球》

上映首日,票房破2億。

已經快半年沒看到票房如此增長的新片了。

大有提前預定暑期檔票房冠軍的架勢。

憑什麼?

開心麻花 + 沈騰 + 馬麗。

說一句這是國內喜劇片頂配,不過分吧。

沈騰和馬麗,時隔七年再次以主演的身份合作。

默契依然。

就像是在另一個平行世界,夏洛和馬冬梅換了一個身份,再次給觀眾帶來歡樂和淚水。

但是,我還是低估了開心麻花的野心。

原以為我點的是名為「小品電影」的甜點,結果開心麻花給我端來一盤名為「科幻喜劇」的橫菜。

《流浪地球》之後,國產科幻電影的接力棒,終於有片敢接了。

01

開場15分鐘,電影就把觀眾牢牢地鎖死在座位上。

《獨行月球》的故事設定在近未來。

一顆原本圍繞著火星運行的小行星,脫離了火星軌道。

朝地球飛來。

全人類團結一致,集合所有資源在月球建造基地。

打算在月球發射核彈,摧毀小行星。

沈騰飾演的獨孤月,是月面基地的一名維修工。

用他的話講,自己從小到大,不論是能力還是顏值,都處於中間位置。

普普通通就是他的人設。

然而,他卻有著一個不普通的夢想:

向自己的領導,基地指揮長馬藍星(馬麗 飾)表達愛意。

「馬藍星,距離第一次見面已經八年了,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跟你表達我的心意……」

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

被核彈擊中的小行星碎片,改變了運行軌跡,朝月球飛來。

馬藍星下令所有人緊急撤退。

獨孤月因為過渡投入地創作情書,完全聽不見基地的警報聲。

等他反應過來後,火箭已經升空。

就他一個,被留在了月球表面。

只是,獨孤月猜對了開頭,沒有猜對結尾。

小行星碎片撞擊月球,只是前菜。

其中一個大傢伙,略過月球,直奔地球。

留在月球的獨孤月,親眼目睹了「行星撞地球」的世紀災難。

慶幸的是,他活著。

不幸的是,地球毀滅了他還活著。

難以想像,信息量如此大的劇情,僅僅用了十五分鐘。

而《獨行月球》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02

獨行。

意味著,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是沈騰一個人的獨角戲。

而「含騰量」又是觀眾對於開心麻花作品質量好壞的評判標準。

這麼說的話,《獨行月球》應該是開心麻花所有作品中「含騰量」最高的一部。

很多觀眾看到沈騰,明明他什麼都沒有做,大家就已經開始笑了。

更別說他飾演的獨孤月,接下來將要展開一場機(擺)智(爛)的月球生活。

基地上的留存的食物,足夠他一個人吃到老死。

以這種方式結束一生,也算沒啥遺憾了吧。

所以,就可勁兒地造唄。

用炸藥炸開女神的房間,對著女神的照片假裝和她一起吃燭光晚餐。

如此陰間的橋段,偏偏被沈騰演繹出來,你就能笑到肚子疼。

這樣的日常,如果拍成電視劇,出多少集我都不覺得膩。

笑點的拿捏和節奏的把控,開心麻花早已駕輕就熟,這一部分發揮依然穩定。

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科幻部分的呈現。

這一部分在我進電影院前其實是沒有預期的。

我一直以為科幻只是《獨行月球》拿來宣傳的一個噱頭。

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開心麻花最擅長的喜劇中。

結果便是開場十五分鐘的大場面特效把我震住了。

這麼多年,觀眾被各種好萊塢大片特效狂轟濫炸。

特效稍微馬虎一點,是糊弄不了觀眾的。

《獨行月球》的特效不說媲美好萊塢,但起碼也能跟《流浪地球》持平。

比起沈騰的獨角戲,我更喜歡那些瑰麗壯闊的宇宙場景。

月球飆車、太空漫步、仰望星河、眺望地球……

偌大一個宇宙,只有一個人類。

極致的孤獨,也是極致的浪漫。

從未想過開心麻花對於科幻元素的呈現,竟然有如此詩意的表達。

印象最深的有兩個地方。

第一個,獨孤月帶著核彈飛向巨大的隕石。

體積的差異,導致獨孤月在隕石面前,渺小得像個塵埃。

對於地球而言,這一次撞擊足以毀掉整個人類文明。

但對於這個宇宙而言,這只是一起最普通不過的行星撞擊事件。

人類文明對於整個宇宙,根本不值一提。

開心麻花並沒有通過台詞刻板說教,而是通過畫面的呈現,讓人引起這樣的思考。

第二個,核彈摧毀隕石後,那些隕石碎片群本應該圍繞著月球轉,最後反而圍繞著地球轉。

從未想像過一個擁有光環的地球會是個什麼樣子。

很高興這部電影滿足了我這個想像。

不過,最讓人破防的,還是獨孤月的那句台詞:

「馬藍星,帶我回家。」

03

馬藍星、獨孤月,這兩個角色名字其實暗藏玄機。

藍星是藍色星球的縮寫,藍色星球通常指代地球。

月,毫無疑問指的是月球。

地球和月球之間相隔38萬公里,月球一直圍繞著地球轉。

正如海鳥跟魚相愛,只是一場意外。

月球和地球註定只能相望,而不能相守。

恰好暗合了兩人的結局。

如果留在地球上的不是獨孤月,又或者獨孤月喜歡的不是馬藍星。

《獨行月球》的故事都不可能成立。

八年前的一次擦肩而過,獨孤月的心裡,就為馬藍星預留了位置。

他應聘的崗位,本來已經滿員。

但因為馬藍星,他願意服從調劑,去當一名基地維修工。

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一點點向馬藍星靠近。

結果一場意外,把兩人之間的距離拉得無限大。

一個在地球,一個在月球,通訊被切斷。

對於獨孤月來說,某種程度上稱得上是陰陽相隔。

所以,他才開始了在月球的破罐子破摔的生活。

直到確認馬藍星還活著,激起了獨孤月想要重返地球的決心。

獨孤月馬藍星雖然相隔38萬公里,心的距離卻越來越近。

等待已久的跨球通話接通的那一刻,一句「你好」飽含太多情緒。

很多人都會夸沈騰在這場戲上的處理,富有層次感。

其實,馬藍星這個角色,難度不輸獨孤月。

而馬麗的表演,完成度之高,顛覆了我對她以往的認知。

馬藍星剛登場給人的感覺,是不苟言笑、英姿颯爽。

這個角色,馬麗沒有把她當成是一個喜劇角色來演。

以往很多作品,馬麗在戲裡邊的形象大多是操著一口東北口音,特別呱噪。

她是靠台詞和肢體語言去逗笑觀眾。

在《獨行月球》,角色設定限制了馬麗不能再用這樣的表演方式。

作為一個指揮官。

聰明、勇敢、強大、理智、擔負責任是她的必備品質。

搞笑是不可能搞笑的。

然而,馬藍星板著臉,觀眾反而更想笑。

那是因為她跟周圍的逗比角色形成了一個反面拉伸的效果。

她不負責直接搞笑,而是通過和其他角色的互動碰撞出一些喜劇效果。

這其實算是馬麗走出自己舒適圈的一個嘗試。

電影的兩處「電車難題」劇情,最終選擇權都落在了馬藍星手裡。

她,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人類的希望。

第一次是撤退,她看到了趕不上火箭的獨孤月。

這裡如果她遲疑了,或者命令折返去救獨孤月的話,勢必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權衡再三,她只能視而不見。

第二次是獨孤月犧牲自己拯救全人類。

經過了長時間的地月溝通,她明白了獨孤月的心意,也清楚獨孤月的能力。

有這麼一個人,默默愛慕自己八年。

內心說一點波瀾都沒有,怕是不太可能。

而現在這個人,決定犧牲自己拯救地球。

於情於理,馬藍星都不希望是這樣的結局。

但眼下就只有這麼一個選擇。

如果這個時候,她稍微婦人之仁一點,人類的結局恐怕都要改寫。

最後,任務成功,全場歡騰。

只有馬藍星眼裡強忍著淚水,這一幕讓人鼻子一算。

到這裡,馬藍星這個角色一下就豐富立體了。

穿上制服,她是行動果敢,雷厲風行的指揮官。

私底下,她也有內心柔軟、心懷愧疚的一面。

馬麗把一個酷颯女強人內心柔軟細膩的一面演繹得生動又動人。

我們的國產影視作品,長期把女性角色花瓶化、工具化、邊緣化。

馬藍星這樣的女性角色,才是當下國產影視作品最需要的。

婦女能頂半邊天。

承認女性比自己優秀,這不丟人。

七年河東,七年河西。

在《夏洛特煩惱》里還是馬麗狂追的沈騰。

現在到了《獨行月球》,變成了沈騰為馬麗獨自守候。

用馬麗在採訪里的話說就是:

解氣。

END

換以前,要是有人跟我說,他看「開心麻花電影」哭了,我一定覺得他多少有點大病。

但看完《獨行月球》,發現被打臉的是我。

這一次的開心麻花,不僅只想逗你笑,還想讓你哭。

更想一腳踹開那一扇,被《上海堡壘》焊死了的國產科幻片的大門。

如今看來,它似乎沒有吹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f9b79dd77e75e4b0aa6eca81055da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