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邊緣」的捷克當代珠寶設計

2022-06-10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在邊緣」的捷克當代珠寶設計

位於捷克布拉格的dox當代藝術中心 dox by qubus的新展《在邊緣》不久前 開幕。展覽以石頭為主角,探索石頭作 為珠寶首要構成元素的可能性,也展現 設計工作室珠寶和小型雕塑之間的相似 性,以及兩者之間有時幾乎看不見的邊 界地帶。

珠寶設計師使用寶石,最初主要是因為這種材 料的光學特質,透過特定的光的折射方式,這 一特質進一步被加強。「參展藝術家們將石頭 在珠寶設計里的運用帶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 層次,在他們看來,石頭或者礦物不僅僅充當 某種裝飾性元素,而是獨立物件的主要的結構 性組成部分。」策展人特蕾莎·瓦爾娜(Tereza Volná)表示。

> 馬丁·維納的「沃羅諾伊」系列

在整個展覽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UNOSTO 首飾設計小組。2011年,這個小組的創始人, 也是這次的參展藝術家馬丁·維納(Martin Verner)和幾位同行好友一起創立了這個平台, 希望通過這一平台,推廣捷克年輕珠寶設計師 的作品。UNOSTO成員共同特點是採用不尋常的材料,並在作品中試驗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 設計出大膽的可穿戴的藝術品。這次展覽,UNOSTO共有捷克的五位珠寶設計師加入,除 了維納之外,還有盧德米拉·希科洛娃(Ludmila Šikolová)、米婭·喬皮科娃(Mia Čopíková)、 帕維爾·奧波琴斯基(Pavel Opočenský)和卡雷 爾·沃蒂普卡(Karel Votipka)四位設計師,他們 結合各自的語言創造性地加工改造石頭,創作出介於珠寶和建築之間,或者說同屬設計和藝 術的作品。

近幾年,馬丁·維納集中於微觀層面的細胞結 構,探索如何將這些結構作為基本元素,用於珠寶設計。目前在烏斯季揚·埃萬蓋利斯塔·普爾基涅大學(UJEP)讀博的維納,研究重點 是珠寶藝術中的石材加工方法。2012年起, 維納開始根據數學裡的沃羅諾伊圖(Voronoi Diagram)來設計珠寶。沃羅諾伊是一種區分 平面空間的方式,富於邏輯性且普遍存在,在大自然中和城市規劃中都能找到。基於這項研 究,一些源自沃羅諾伊圖的項鍊和耳釘誕生,被 命名為作品《沃羅諾伊》。它們主要原料是氧化 銀和縞瑪瑙,之後也納入鑽石等材料。這些珠 寶造型複雜,但符合視覺習慣,帶給人一種新鮮 的愉悅感。《沃羅諾伊》系列集中體現了維納的 創作語言——他的首要關鍵詞是「自然」。自然 是他的頭號靈感來源,他致力於將自然元素轉 化為原始的藝術形式,他認為自己所有的珠寶作品都以某種方式反映這一點。第二大關鍵詞 是「技術」,「在所有出自我手的珠寶設計中,我 強調技術層面精準地執行。」維納一直關注古 老的金匠技術,在最近的一些藝術項目中,他 也從自己的設計經驗和前沿的工業技術中獲得 新的靈感。

> 馬丁·維納的「沃羅諾伊」系列

這次展覽中,維納帶來以大理石為主要原料的珠寶設計。大理石堅固、耐受性強、可承受重 壓,通常被用於雕塑、地板和不同實用類物品 的設計。而維納試圖挑戰人們關於大理石的這 種認知,通過各種試驗,尋求以堅硬著稱的大 理石作為設計原料的靈活性的邊界。通過深 切技術,他使大理石彎曲,並展示了在抵達臨 界值之前,大理石的「柔軟度」的可能性。在尺寸上,維納也探索了這種材料的尺寸限度, 從小型可穿戴珠寶到超大體積的形似珠寶的物件。作品《項鍊》屬於中型可穿戴珠寶,由大 理石、鍍金銀和矽膠組成。在帶模特版本的作 品展示圖上,白色矽膠組成靈活柔軟的項圈, 套在模特脖子上,而大理石構成的項鍊主體部 分形似局部斷裂、兩頭緊密相連的一條火車 軌道模型,「軌道」中央靠近斷裂處有一小團 金色的長方體,成為白色「軌道」上的點睛之筆。而由大理石和鍍金銀構成的《戒指》,實 體和名字相反,屬於不適宜佩戴的大型配飾, 或是僅供觀看的「小型雕塑」。展示圖上,模 特將右手中穿過《戒指》底部的小孔,左手扶著長度約一米的「戒指」,整個作品形似一對 專為兒童設計的筷子,頂部相連,底部各自獨立,「筷子」微微開口,中央夾著一粒鍍金銀制 成的小圓球。

來自亞布洛內茨的盧德米拉·希科洛娃是今天捷 克珠寶界的領軍人物之一。20世紀80年代末, 在布拉格藝術建築與設計學院金屬與珠寶設計 工作室學習的她,經歷了從她當時所在的藝術學院到整個捷克社會的重大變革。這一動盪時 期,她試驗了各種材料和不同設計領域,從玻璃 製品、雕刻品到獎牌設計、珠寶設計,她最感興 趣的是珠寶設計。1992年,從學院金匠工作室畢 業後,希科洛娃成為學院講師,也成立了自己的 珠寶工作室,1998年,她成為利貝雷茨技術大 學紡織學院設計系玻璃和珠寶工作室的創始人 之一。直到今天,她繼續擔任珠寶設計工作室 的負責人。作為教育者,她試著引導學生從更 大的視角觀看當代珠寶設計,珠寶不僅僅是飾品,而是一種具有獨立性的藝術表達媒介,有它 自身的意義和思考。

> 馬丁·維納的「沃羅諾伊」系列

和馬丁·維納的創作方法有相通之處,盧德米 拉·希科洛娃也傾向於採用最初並非用於珠寶設 計的石頭作為創作原料。它們通常被用於商業 險和技術性物品的製作。在她眼裡,它們都是 具有強烈敘事成分的工作室珠寶,她試圖「解 放」這些材料,在各種材料的加工中,尋求多樣 性。通過測試它們的極限,比如材料本身的強度、靈活性,來挖掘它們製作小型雕塑和可穿 戴藝術品的可能性。展覽中,希科洛娃的作品《甜蜜的鋼絲》賦予了鋼絲全新的生命——它們在正方形的平面倒向不同方向,好似一片被 大風刮過的草地。它們彎曲,猶如九十度大鞠躬 的身體;它們被壓成薄片,層層重疊,被釘在一 起,如同一摞透明的樹葉。

「我的人生之河穿越了很長一段旅程,才抵達寶石所在的地方。」自稱「珠寶製作者和石頭切割者」的米婭·喬皮科娃如此描述自己的珠寶 設計事業。和其他幾位一直學習設計並從事設計業的參展者不同,直到35歲,喬皮科娃才正 式走向藝術,離開媒體機構的營銷工作,申請了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的藝術與設計學院 (VŠVU),藝術學院的求學為她打開全新的視野。之後,喬皮科娃在「寶石加工業的麥加」德國伊達爾-奧伯施泰因(Idar-Oberstein)完成碩 士學位。2019年,回到布拉迪斯拉發的藝術社區,喬皮科娃成立了自己的寶石加工工作室。同年,她開始自己的《城市石頭》系列,她採用了 現代城市裡最常用的建築材料,如瀝青、混凝 土和房屋碎片來創作。這些通常和「飾品」不搭 邊的材料,通過她的改造加工,成為簡約而獨特胸針、耳飾、項鍊等,戴上這些「城市手頭」, 模特身上的裝飾元素和城市的鋼筋混凝土建築 形成呼應。

> 帕維爾·保波塔斯基的「材料反轉」系列作品

1954年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的珠寶 設計師和雕塑家帕維爾·奧波琴斯基是展覽上 年齡最長的參展者,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到今 天,奧波琴斯基一直是布拉格珠寶界的先鋒人 士之一。15歲進入一家金屬作坊工作,奧波琴斯基對珠寶設計產生了特別的興趣。在那兒度過三年學徒期後,他分別在亞布洛內茨和圖爾諾 夫的設計學院學習珠寶設計,兩所學院的學業都中途暫停,比起專業課,他更傾向於在他的工 作室自由創作。當時,在捷克斯洛伐克沒有自由市場,他只能非法生產和銷售他的珠寶和其他 產品。偶爾,他會通過熔化廢料來處理黃金。但 獲得黃金的機會有限,他更多使用的是木材和黃銅。現在,他在布拉格繼續設計珠寶,創作 藝術。這次展覽,他展出的作品包括翡翠為主材料的《雕塑:脆弱的格拉達蒂姆》,通常被作為手鐲和項鍊的翡翠,在他手裡成為獨立的微型雕塑。

材料實驗一直是帕維爾·奧波琴斯基的工作核 心,他用象牙、石頭、琥珀、膠木、石英、金棕 櫚、不鏽鋼、鈦等天然和合成材料進行創作, 通過持續的「材料反轉」實驗,他持續挑戰傳統觀念,對觀者提出一系列根本問題,如:到底什麼是稀有的?珠寶應該如何被體驗?「珠寶 建築」是否可能?他創作的作品通常是多功能 的——可以拿在手中把玩,也可以戴在身上作 為裝飾。

> 帕維爾·保波塔斯基的「材料反轉」系列作品

「回收一直是我的主題。只有產品和材料在不斷變化。」奧波琴斯基如此點評自己的創作。 過去,他用膠木製成滑雪板、滑雪板和電燈開關等。現在,他採用機器的鋁和鋼部件,它們不像小型珠寶雕塑那樣廣泛被關注。這些隱 藏在工業產品中的原始功能的技術細節讓他很興奮,他喜歡將這些材料切「片」的技術, 這一過程讓他有機會發掘和探索被忽視的和原本不可見的結構。「即使在他規模最小的作品裡,也包含著某種紀念碑屬性。此外,他的作品抽象、柔和、表面看似簡單低調,但他所 抵達的效果絕對是詩意的、交響的和富於野心的。」

比起上述幾位藝術家,卡雷爾·沃蒂普卡創作中更多地使用半寶石,在他手下,這些稀有礦物變成具有雕塑感的物件。他的珠寶和身體結合時是裝飾品,不佩戴時,它們成為櫥櫃里的雕塑。對許多人來說,「卡雷爾·沃蒂普卡出品」意 味著創新發明、精湛工藝和精心挑選的寶石。 沃蒂普卡通常從源頭開始加工他的珠寶。石頭 的選取是他工作中的關鍵部分。使用產自捷克的石頭時,他帶上一把錘子,前往出產特定礦石的鄉村,在那裡尋找合適的原材料;之後, 他將石頭切割,嵌入待完成的珠寶。在沃蒂普卡看來,珠寶不必是體面的、溫和的和有代表性的;它們可以是銳利的,有自己的見解,強勢且引人注目。成為優雅配飾並非它們的終極目的,它們也可以作為獨立的藝術品發揮作用。 展覽中,沃蒂普卡帶來的也是稜角分明的一些 綜合材料雕塑。

> 米婭·喬皮科娃的《城市石頭》系列

捷克一家當代珠寶藝術畫廊的創始人凱絲·里 伯特(Kath Libbert)曾在2005年的展覽《來自 捷克共和國的珠寶和雕塑》里描述捷克珠寶領 域的獨特性,「設計師的機智和決心通常和所處環境有關。」里伯特指出,在捷克共和國,官方對當代珠寶設計師的財政支持非常少,而且 幾乎沒有任何以當代珠寶為主題的畫廊。「我 決心展示這些來自捷克的作品——它們的獨創 性、機智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坦率讓我嘆服。在 這片土地,珠寶經常成為傳達個人故事和進行 政治敘事的工具。」

對於《在邊緣》的參展者來說,珠寶也是講故事的一種媒介。它們不是沒有靈魂的裝飾品;探 索新的珠寶也是一項研究活動。藝術家們的靈感來自各處,從自然現象、數學定律,到他們所使用的材料自身美學特性,和持續在更新的各種材料加工技術。「然而,他們的實驗和研究成 果不是一份科學報告或學術論文,而是一個三維物體。」策展人特蕾莎·瓦爾娜說,「它們是一顆顆寶石,用創作者自身的藝術語言講故事。」 私人的、以及時代的故事。(編輯:九月)

文 Article > 張夢卿 Somer Zhang ;

圖 Picture > dox by qubu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f22269f01973024df385358322a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