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305,《清朝史話》連載12,歡迎收看。
清朝遷入關內,在短短的十七八年里,基本上在全國範圍穩定了清朝的統治,其中的主要奧妙便是滿漢剝削階級的合作,是清朝爭取到了漢族地主對它的支持。
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族貴族和以范文程為首的漢族降臣,首先採用了攻心戰術。進關前夕,多爾袞對范文程、洪承疇等,言聽計從。
范文程告訴多爾袞:清朝不是在跟明朝爭天下,而是跟農民軍爭天下。於是,清朝便提出了「滅流寇以安天下」的口號,來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
同時,清朝又改變了過去的那種掠殺政策,不准濫殺無辜,不准搶財物,不准燒房子,宣布:「有搶漢人一物者,即行處斬";迎降者「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首倡內應者,城破後破格提升。
打到北京後,多爾袞又接受范文程等的建議,為崇禎皇帝、皇后發喪,派人保護明陵,宣布「故明諸王來歸者,不奪其爵」。
范文程對多爾袞說:「治天下在得民心。知識分子是最優秀的民,得了他們的心,所有民的心也就得到了。」多爾袞於是馬上跑到孔廟去行禮,還規定:每年三月、九月,必須派官致祭。
順治九年(1652),順治皇帝也親自到孔廟去祭奠,並撥了三萬兩銀子修廟。他們還組織明朝文人修《明史》、編儒書,通過《順治大訓》、《資政要覽》之類,大力提倡忠、孝。
在攻心的同時,清朝政府又給漢族地主一定的政治、經濟上的甜頭。一進關,它就宣布:取消明朝的加派,將什麼遼餉、練餉、新餉、召買等等,通通免除;官員、退休官員、舉人、貢監生員, 都減免一些賦稅、徭役。
清朝政府還幫漢族地主恢復舊業。山東諸城有個地主叫丁耀元,農民起義時,逃到海上,順治二年歸來,清朝政府便幫他查明了原產。
政治上:清朝政府不僅規定降附者升級、殉死者立廟、隱逸者徵辟錄用,而且,使漢族官員表面上做到能與滿族官員平起平坐、有職有權。
順治元年(1644),多爾袞以順治帝的名義命令:內、外衙門的公章,一律要鑄有滿、漢文字。
順治十六年(1659),政府更規定:誰的官銜在前,誰就管印,「不必分別滿、漢」。至於奏事,也要求滿、漢官員「共同來奏」,不許「只有滿臣,不見漢臣」。
內閣大學士,起初,滿人是一品,漢人只二品,順治十五年(1658)改為全是一品。六部尚書,起初,滿人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1659)也全改為正二品了。
順治帝喜歡畫畫,還不時畫了水牛或大臣們的像,賜給滿、漢官員,鼓勵他們同心賣命。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多爾袞和順治帝任用漢人,頗有這種特點。他們都「邪正兼收」,不管是東林還是宦黨。對於他們的毛病,袒護得也較徹底,有時甚至斥彈劾者為「陷害忠良」。
宦黨骨幹馮銓,清朝一入關就被錄用,官至禮部尚書。第二年,御史吳達告他的狀,說他是魏忠賢的乾兒,攬權受賄,多爾袞壓而不發。順治十年(1653),順治帝也說:「國家用人,著眼於叫他立功,而不是叫他再犯錯誤。……(馮銓)本來沒有什麼明顯的錯誤,且博通典故、熟悉政事,因此特地召用,以使他自新。」任命他做了宏文院的大學士,第三年加了「少師」銜,順治十六年(1659),還以太保、中和殿大學士銜養老。
為了聯絡滿、漢地主的階級感情,順治五年(1648),多爾袞還決定:自後允許滿、漢官民通婚。順治帝親政後,還將皇太極的第十四女,嫁給了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
漢族地主、官僚,受到清朝的重視,一個個當然樂於效命。順天巡撫宋雙,殺了農民軍首領黃錠降清後,上了「治平三策」(上崇禎廟號、禁革加派、廣羅人才);曹溶和龔鼎孽則建議開科取士,以收民望。
果然,順治二年(1645),清朝就開科取士了!官蔭利祿,進一步沖淡了許多漢族知識分子的故國之思,吸引他們加入了維護清朝統治的營壘。這一年,鄉試的結果,取了士子1534人。
正常開科(三年一次)之外,朝廷還決定加科,加科之外,又舉博學鴻儒, 為漢族知識分子大開仕進之門、大張利祿之網。於是,大多數士大夫,都撲進了清朝的懷抱:那個崇禎四年(1631)的狀元、曾經諷刺過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著名詩人吳偉業,入京供了職;那個曾經懷著孤臣孽子深痛的萬斯同,也以私人身份襄贊了清朝的史館。至於起初還告病彷徨的秀才們,現在卻已悉數報名應考了。
這情形,恰似一首 諷刺詩所說:
聖朝特旨試賢良,一隊夷齊下首陽。
家裡安排新雀頂,腹中打點舊文章。
當年深知慚周粟,今日翻思吃國糧。
非是一朝忽改節,西山薇蕨己精光。
不過,拒絕徵辟、誓死不仕清朝的,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一類人,也還有一些。其社會影響和活動能量,亦確乎不小。
順治十八年(1661),江蘇吳縣知縣任維初濫施刑法、貪賄浮征,諸生金聖嘆、倪用賓等十八人,一下子就煽動了千數人,聚集在文廟大哭大鬧,並向府堂進呈揭帖。巡撫朱國治報告朝廷,朝廷立派葉尼訪糾,將士子們凌遲處死。
可憐那才子金聖嘆,臨死前還口賦一絕道:
天公喪母地丁憂,萬里江山盡白頭。
明日太陽來作吊,家家檐下淚珠流。
在他看來,他死後,士子們一定會含淚反抗。但他哪能想到:在清朝上述籠絡和鎮壓相結合的政策下,滿、漢絕大多數的知識分子,早已開始了進一步合作,使清朝的統治迅速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