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工闖歐洲」是一段被國人遺忘、被外國人刻意隱藏的歷史。
大多數人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戰勝了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但是鮮有人知道,這場勝利的背後,其實有十五萬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參加了巴黎和會,在會議上占有兩席之地,但是卻不知道這種國際地位的得來,其實是那千千萬萬的普通中國勞工用生命和血汗換來的。
著名教育家晏陽初曾這樣評價一戰中的中國勞工:「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地位,不是外交家的辭令換來的,而是被中國人輕視、被外國人踐踏的苦力爭來的。」
二十世紀書法四大家之一,《人文月刊》的主編白蕉同樣對一戰中的赴歐中國勞工作出了高度評價:「所謂參戰而實際有功,足為國家稍爭體面者,厥為華工。」
就連一向目光獨特的魯迅先生也沒有忽視華工的貢獻:「歐戰時候的參戰……儒者們引為勞績,倒是那大抵目不識丁的華工。」
那中國的勞工為什麼會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呢?
華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都做了些什麼工作呢?
華工對於當時的中國又有什麼影響呢?
華工的派遣既是一場外交博弈,也是一種謀生手段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與以德、意、奧為首的同盟國,為了爭奪殖民地等各方面的利益,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對於歐洲的百姓來說,這是一場災難。對於國際格局來說,這是一種重新洗牌。對於除此之外的其他一些國家來說,這是一個趁機崛起、瓜分國際利益的機會。
日本作為後來崛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便將這次戰爭當作了一次擴大在華利益的絕佳機會。
當時這些老牌列強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歐洲,東亞地區便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權力、武力的真空。日本人非常擅於投機,在歐洲戰爭爆發之後,它便果斷向德國宣戰,向山東半島發兵,隨即便攻占了青島,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的租界和一系列權益。
1915年1月,日本更是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氣焰越來越囂張。
機遇與風險並存,當時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同樣捕捉到了戰爭帶來的機會,尤其是在對付日本之事上。
他們便向袁世凱建言,中國理應參加到一戰中,以參與國的身份來抵擋日本的侵略。
當時的袁世凱政府其實也有意派遣軍隊參加到協約國中,只為以後能夠在戰後談判中獲得一席之地。
中國欲與德軍交戰其實有著「先天優勢」,畢竟青島當時已經是德國人深耕了十幾年的殖民地,但中國動手太晚,觀望踟躕間已經失去了機會,於是袁世凱政府先向英國試探著提出發兵歐洲的要求,遭到拒絕,隨後又被日本強力阻撓。
一方面,英日兩國看不起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另一方面,他們也擔心中國會以此為契機崛起,擺脫他們的控制,進而損害他們的利益。
袁世凱政府也同樣在患得患失——不管是運輸成本,還是裝備成本以及軍餉、後勤等各方面,當時的袁世凱政府都沒有足夠的能力加入歐戰。
但是這樣提升國際地位的機會又實在難得,中國方面不願意放棄。當時的總統府秘書、交通銀行總理梁士飴與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駐華大使往來密切,由此便得到了許多歐戰的詳細消息。梁士飴思維活躍,很快便捕捉到了一個重要信息——英法等國缺乏後勤勞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一開始就非常激烈,兩大集團投入的兵力和使用的新式武器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次戰爭。尤其是其中的法國,作為主戰場之一,大量的戰役都爆發在其領土之上。當時有媒體這樣評論法國付出的代價:
「歐洲戰爭,殺人盈野,而法國所受之影響為最巨焉。全國壯丁,盡列行伍。四民職務悉委諸老幼婦孺以為之,誠亘古未有之浩劫也。」
有專業學者曾做過統計,在第一個月的對戰中,法國傷亡人數就達到了恐怖的二十六萬人,這占到其總兵力的四分之一,而當時法國的總人口也只有九千萬。截止到1914年底,五個月的時間裡法國的傷亡上升至一百萬。這幾乎是一開始參戰的全部兵力。到1915年底,這個數字更是達到了二百萬。
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稱之為「絞肉機」,一點都不為過。
正是因此,他們不斷從百姓中抽取男子參加到戰爭之中,而其後方的生產和支援活動便因此陷入人手緊缺之中。
補充勞力,遂成為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梁士飴目光深遠,覺得同盟國不會是協約國的對手,不管是應對日本,還是為了獲取更多權益,他覺得協約國會是比較好的合作對象。於是在得知英法缺少勞工之後,他便想出了一個「以工代兵」的方案:中國不能發兵,但是中國人口多,勞動力充足,可以派遣勞工代替軍隊參與到一戰中。
這樣一來,既可以突破日本的阻礙,與英法兩國拉近關係,又可以在戰後的瓜分利益的會談中贏得一席之地,取消列強們的一些不平等條約,同樣也可以為了國內的一些百姓提供謀生機會,更可以讓他們到西方學習一些當地的先進技術。
這是一石多鳥的方案,也是當下最為合適的方案。經過梁士飴的多次努力,終於說服了袁世凱,首先與法國開始了商談派遣勞工之事。
法國方面本就急需勞工,雙方一拍即合。另外,中國當時在名義上處於中立國的地位,派遣勞工可以躲過德意奧的指責和怒火。
而在中國國內,梁士飴同樣面臨著激烈的指責。
因為向外國輸出勞工並非第一次,自從鴉片戰爭之後,歐美等國通過各種方式從中國掠奪了不少的勞工,這些勞工就是所謂的「豬仔」華工、「契約華工」。
中國勞工們在這些國家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非常惡劣,從沒有被平等對待過。梁士飴這一建議的提出無疑是犯了當時士人們的大忌。
梁士飴在回憶此事時曾這樣寫道:「方事之殷,阻謗百出,至有誣為販奴者」;「當日之辛苦艱難,尤怨誹謗,有非筆墨所能形容者也」。為了讓自己的建議得以施行,梁士飴也經歷了一系列政治上的縱橫捭闔。
就中國政府以及英法日等國而言,這屬於政治,對於那些被招募的勞工來說,他們參與其中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謀生。
相對於國內的收入水平,英法等國開出的工資要高不少,而且其生活待遇也很不錯。普通勞工的工資一日5佛郎,特殊勞工的工資一日5佛郎50生丁。平常的生活物資也會固定分發,其中有肉、蔬菜、魚、豬油、茶葉、鹽等。不僅如此,這些勞工的家屬還會得到一些金錢補償。
對於來自中國的普通勞工而言,這樣的待遇,還是非常吸引人的。
赴歐華工的招募和他們所從事的工作
其實最早招募華工的協約國成員其實並不是法國,而是與中國接壤的俄國。
一戰爆發後,俄國大約從1915年便開始在華招募勞工,1916年達到高潮。光1916年,俄國便在東北三省以及天津和山海關等地招募到了三萬餘勞工。其招募勞工的方式主要是以公司的形式,如「義成」、「泰茂」等多家公司。他們在東北、天津等地都設立了招工所。
其次開始招募的才是法國。
因為後來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退出了協約國,再加上俄國主要集中在東線戰場,所以後世統計赴歐中國勞工時,主要便是以英法兩國為研究對象。
法國在中國招募勞工是從1916年開始。
當時法國原先募集的一百萬軍隊已經損失殆盡,不得不再次招募,而國內的軍工等各方面產業的人手也出現了明顯不足。不得已下,政府和企業招募了大量婦女,就連一些罪犯和逃犯也都被投入到軍工產業的生產之中。
法國的霞飛元帥訪美之時,忍不住呼籲:「我們所需要的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還是人。」
於是,在1916年,法國方面便拋棄了原先的顧忌,拋開英國,單獨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開始招募勞工。
招募的方式有三種,一是通過與梁士飴合作建立惠民公司,以中國民間公司的名義招募。二是法國直接在中國設立招工局和公司招收。三是通過中國留法儉學會代為招募。
到1918年2月,法國才結束招募。前前後後共招募了五萬餘華工。
最後開始招募華工的是英國。經過索姆河戰役和凡爾登戰役這兩次絞肉機似的戰役,英國兵力損失一點都不比法國少。眼看法國招募中國勞工之後,後勤得到很大的補充,英國也不得不放棄原先的擔憂,主動與中國方面接觸,於1916年10月簽署了招工協議。
具體的招工事宜由位於山東的威海衛僑工事務局負責,後來英商和記洋行也參與到招工行列中。英國前後共招募勞工十萬餘眾,其中多數是山東籍。
英法等國招募勞工也並非無的放失,而是有其嚴格要求。
在招募之時需要進行嚴格體檢,年齡必須要在20到25歲,沒有肺病、眼炎、支氣管炎、花柳病,甚至齲齒等共21種疾病,其要求之嚴厲與他們招募軍隊的標準是一樣的。身體沒有問題之後,便發放照片、編號和身份證卡片,然後按照營、連、排、班的編制進行組織,以軍事化方式進行管理。
法國招募的華工除了一小部分被派往其殖民地之外,大部分都留在法國國內。他們被安排到各行各業之中,有的參與運輸,有的建房子、架橋修路,有的負責裝卸貨物。還有的一些直接被安排到造船、機械以及兵工廠中工作。
這裡還要交代一下,英法等國從中國招募的勞工可不僅只是沒有生產技能的普通勞工,而且還包括少數生產技能比較嫻熟的技能型勞工。有些勞工還曾在漢陽兵工廠等中國兵工產業中工作過。這些都屬於工資較高的特殊型勞工,像被安排到兵工廠、機械廠中的勞工大多都是這樣的華工。
英國招募的勞工主要是被派往歐洲大陸,並非英國本土。他們分布於從比利時弗蘭德沿海,經法國西北敦刻爾克、加萊到勒阿弗爾各港口的後勤地帶。有少數被派往了兩河流域以及東非等地,他們從事的工作與法國的勞工類似。
在剛開始招募之時,中國因為處於中立國的地位,與英法簽訂協議,規定華工不可以直接參與到軍隊之中。
1917年,中國正式對德宣戰,處於英法國家的勞工開始投入到軍隊後方,從事像拉鐵絲網、挖掘戰壕、運送彈藥、救助傷員、打掃戰場、修繕掩體、維護機槍等的工作。
在後期,有部分勞工甚至被直接編入到軍隊之中。尤其是在俄國,這種情況更加突出,後來在十月革命之後,一些在俄勞工還被編入到紅軍隊伍之中,有的還成了列寧格勒的護衛隊。
中國勞工的工作其實非常累,他們每周要工作滿七天,每天要工作十個小時。雖然說其工資相對國內要高一些,但是工作強度也是相對應的。
華工的傷亡主要源於兩方面,一是往返於英國法國的路上,遭遇到的疾病、強盜以及德國的潛艇襲擊,二是在戰場之上的炮火。
當時運送華工的艦艇主要是通過太平洋,經加拿大,然後再通過大西洋,到達法國。期間因為路途太長,加上生活環境的變化,很多勞工便感染上了疾病。15萬勞工大約傷亡了幾千人。
後來回國時,又有三千多人留在了法國,在當地結婚生子,成了比較早的一批華人。
華工對中國的影響
一戰中,中國派往歐洲的勞工對當時中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個影響主要體現在國際層面。
首先,華工具有中國人吃苦耐勞、善於學習的傳統品質。
他們到達歐洲之後,將這些品質充分地展現了出來。華工雖然一開始會對工作感到迷茫,但是沒有幾周,他們就已經成了熟練工,能夠很好地完成工作。而且他們一天所做的工作量是當地人的好幾倍,他們的勤勞和堅韌讓歐洲國家對中國人刮目相看。
雖然說他們還會遭到當地人的歧視,但是也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法國上層,對中國勞工讚譽有加。
他們在當時被稱為「世界第一流之工人」。
當時有戰地記者曾追蹤報道了華工的工作詳情:「華工敏捷,殊易訓練。主事者教以種種工作,不久即著成效」;「華人具天賦之製造性 ,經營各工,倍極巧妙,且不疏懈。記者所遇之技師,奠不交口稱讚其中國生徒之進步。」
他們甚至認為中國勞工的出現,對當時陷入戰爭之中的英國與法國來說,簡直如同天賜。「華工身強力壯,世界工人殆無其匹。」
像法國霞飛元帥甚至說,華工一經訓練,將會是非常優秀的軍人。當時有不少華工獲得過法國的騎士勳章。這與日本對中國人的看法完全相反。
能夠遠赴中國的英法人畢竟是少數,中國勞工的表現可以說是中國人第一次正式地向歐洲人展示了自己的品質和力量,這讓歐洲人對中國人刮目相看,中國人的國際地位因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是寶貴的、真實的、非官方的一面。
對中國政府來說,中國勞工的輸出代表了一種參戰的態度和方式。
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之上,當時日本等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想刻意抹除中國的付出,還是華工組織起來向中國代表提供了大量的證據,這才得以在巴黎和會上獲得兩席之地,儘管只是被當作三流國家來看。
後來英法日等國聯合起來打壓中國,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都轉讓給了日本,他們還無恥的要求中方代表簽字。
這次還是中國的勞工出面,在巴黎等地組織抗議,當時的中國代表才不敢在巴黎和會協議上簽字,這使得日本的計謀沒有得逞。
雖然說中國沒有從巴黎和會獲得直接利益,但是勞工們和學生們在思想方面的覺醒和抵抗,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已經算是比較大的收穫,所以巴黎和會並不是完全沒有成功。
巴黎和會還只是華工的國際影響力的一方面。
著名的一戰華工史專家陳三井先生曾就此評論:「歐戰結束,我國之得以列席巴黎和會,實為二十萬華工參戰之功。民國十年,中國得能列席華盛頓會議,從而爭回山東權利,使日本交還青島,乃至庚子賠款之退還,領事裁判權之撤銷,以及關稅之增加等種種權利,亦無不直接、間接拜華工參戰之賜。」
可以說,民國時期的外交成果幾乎都與一戰時期的華工有關,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國內方面,在歐勞工的抗議活動直接影響到了中國本土,他們回國之後,很多人便隨之參與到了後來的五四運動之中,可以負責地說,一戰華工是中國民族啟蒙運動的先驅之一。
華工並不像魯迅先生所講的那樣都是「目不識丁」,英國、法國後來招募的一些中國勞工,主要針對的便是一些受過教育、有熟練技能的勞工。他們中有的還上過私塾或新式學堂,有的直接就是一些教職員工。
而且在中國勞工在法國期間,中國政府還派出一些官員或學者組織勞工進行學習。像同盟會元老李煜瀛便在法國組織成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致力於在勞工間普及文化知識。
1916年,「華法教育會」在巴黎成立,他們為了推動華工教育,在巴黎創辦了華工學校。
除此之外,還有基督教青年會曾派遣中、英、法、美、丹麥等國秘書推動華工教育,帶來的成果就是華工的受教育程度直線上升。
這其實可以說是「以工代兵」政策的後續。
既然讓中國勞工們參與到一戰中,他們代表的就是中國的整體形象,提高他們的文化能力是必然應有之義。當時的很多有識之士,像梁士飴、蔡元培等對華工的未來都抱有非常高的期望。
除此之外,華工在法國等地的工廠工作中,學到了很多先進的工業技術,等他們回國之後,這些人就像種子一般,對中國的實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後世學者和文人的筆下,華工被稱為「不能忽視的一戰英雄」,更有人打出了「華工神聖」的旗號。
近15萬中國赴歐勞工中,有2萬人犧牲在了歐洲,埋骨異鄉,至今在法國還有他們的墓地,墓碑的方向朝向了東方。
不管怎麼說,一戰中國華工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這一段歷史不應該被忽略,應該成為後世研究和學習的對象,他們的愛國情懷和付出,值得當代一些出國留學者好好學習和反思。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