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華為齊出手,「車圈兒」必得「抖三抖」?……
11月26日,長安汽車與華為分別發布公告:雙方已於25日在深圳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經協商,華為擬成立一家新公司,以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根據這一《備忘錄》內容,華為擬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長安汽車及關聯方將有意投資該公司,並與華為共同支持其未來發展。
基於上述合作,新公司將致力於成為世界一流的汽車智能駕駛系統及部件產業領導者,並作為服務於汽車產業的開放平台,對現有戰略合作夥伴車企及有戰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開放股權,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
消息一經傳出,就迅速引發了業界、媒體和有關各方的高度關注。
一方是來自兵工系統的大型國企,一方則是已擁有全球性影響力的IT產業巨頭——繼此前在阿維塔科技和深藍汽車兩大項目的不同形式合作之後,雙方的再一次攜手看上去將對中國汽車行業產生更為深遠、巨大的影響。
那麼,長安與華為的此次合作究竟「劍指何方」?……一旦該《備忘錄》中的合作意向最終順利付諸實施,又將對雙方、乃至整個中國汽車業界產生哪些「連鎖反應」?……
接下來,就由《車動力》的各位「大嘴」在第一時間為您進行解讀——
華為+長安:中國新能源車品牌的「又一個比亞迪」?
——車動力|樓曉明
11月26日,長安汽車和華為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的消息在行業和資本市場產生了強大震動——這是華為首次將智能駕駛系統和部件定位為服務汽車產業的開放平台,並對現有戰略合作夥伴開放股權。
長安強大的品牌力和研發能力,加上華為的智能賦能,中國新能源車領域將有望打造出一個跟比亞迪並肩的品牌。資本市場對長安汽車後續的發展同樣充滿信心——27日,長安汽車股票全天一字漲停。
今年上半年,華為營收3000多億,而車BU的營收僅為10億,和巨量的投入明顯不成對比,其原有的Hi和零部件模式,在市場效果和預期也有不小差距,除了幾起幾落的問界和有自身研發能力的阿維塔,其他合作品牌的市場表現平平。
這讓華為明白:新能源車除去智能這塊,車企的造車底蘊同樣不可忽視。但由於靈魂歸屬的問題,實力強大的國企心有顧慮,使得華為的車BU很難迅速普及。
此次華為將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智能數字平台、智能車雲、AR-HUD與智能車燈全部裝進新公司並開放股權,這對車企的誘惑太大了,對長安而言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等於為長安汽車新能源轉型裝上了翅膀。
與此同時,華為的車選合資公司率先選擇了具有國資背景的長安,也有助於打消其它國企的顧慮。
長安也清楚: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造車我是最專業的,智能華為最專業,那就強強聯手。
2022年6月25日,阿維塔就與華為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打造高端智能汽車。2023年8月16日,深藍與華為簽訂合作框架,共同推進新技術在智能電動車領域的研發和應用,接著在廣州車展發布超級增程技術,號稱「混動天花板,是深藍超級增程」。
11月24日,長安和寧德合資的時代長安動力電池公司迎來首款電芯下線,將對新能源車整車成本控制發揮重要作用。占新能源車成本最高的電池成本可控,智能化華為加持,加上自身深厚的造車底蘊,長安新能源想不「起飛」都難。
「超級眾籌」,將助華為掃清「最後障礙」?
——車動力|雷鐵軍
「眾籌」,曾是前些年興起、並一度非常流行的一種合作投資+創業模式。
基於長安汽車和華為這兩位「發起者」的超級體量,我們即將逐步見證的,很有可能是中國汽車產業史上前所未有、且將具備深遠+巨大影響力的一次「超級眾籌」。
如前所述,華為擬成立+長安有意投資的這家新公司將「成為開放平台,並對現有戰略合作夥伴車企及有戰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開放股權,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顯而易見,兩位「眾籌發起者」已經對後續可能加入的投資合作者表達了歡迎態度。
與此同時,在汽車行業和華為「聯姻」時間最長的賽力斯汽車亦已在26日當天第一時間即發布《情況說明》:目前已收到關於共同投資目標公司、共同參與打造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台的邀請,公司正積極論證參與投資、合作的相關事宜。
綜合目前各方發布的相關信息,這次「超級眾籌」不僅可謂是中國汽車行業的一次大膽創舉,更擁有多重意義。至於首當其衝、且無比重要的一點,當屬它為華為更全面、更徹底、更沒有「後顧之憂」地深度進軍汽車行業掃清了之前所謂的「最後障礙」。
儘管華為與長安的此次合作才剛剛拉開序幕,後續仍有很大想像空間。但即使僅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它顯然也將具有以下兩點重大意義——
其一,在很大程度上終結「華為是否造車」這一懸念。
眾所周知,這一問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拿出來炒作一番。即使是來自華為內部的各種表態,給人的感覺似乎也並非都處於同一個「頻道」。
然而,從此次《公告》的內容來看,華為已明確表示:「擬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
與此同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在《備忘錄》簽署當天再次強調:「華為堅持不造車,而是發揮自身的ICT技術優勢與營銷能力,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我們會持續履行對客戶和夥伴的承諾,共同推進汽車產業的崛起。」
如果再結合該新公司的整體定位、架構設計、股權分配和業務範圍來分析,華為可謂是將汽車智能化領域的相關業務與自身進行了一次「剝離」——不僅如此,這更可被視作是迄今為止對「華為不造車」最強有力的一次「自證」。
其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業界關於「被華為控制『靈魂』」的擔心。
同樣眾所周知的一點是,國內不少車企此前之所以踟躕於與華為進行合作,最大的一點擔心就是由此被後者「控制『靈魂』」。
然而,由於新公司將採用「開放式」股權結構,並被設計為一家「股權多元化」的「眾籌式」經營體——如此一來,華為和其它參與合作車企的角色/身份都將發生顯而易見的變化。
換而言之——相對於之前的「技術來源於華為」,全新公司架構/股權合作模式下的「技術來源於我們與華為合作的企業」顯然具備明顯區別和更大吸引力。
【車動力說】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華為與長安即將發起的此次「超級眾籌」堪稱中國汽車業界前所未有的一場「盛宴」——看上去,一切似乎都很美好、更值得期待。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
對那些出於各種因素而最終未參與「眾籌」的車企而言,它們將有可能在今後面臨怎樣一個「行業巨獸」和競爭格局?……這家可能擁有眾多車企加盟與強大市場能量的新公司,是否又將引發諸如「巨頭壟斷」和公平競爭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答案,似乎還遠未到最終揭曉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