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覓渡》,成年人的崩潰在這一瞬間被治癒!

2023-09-08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看完《覓渡》,成年人的崩潰在這一瞬間被治癒!

看到一個網友的影評,「面試失敗65次,失去理想的我,沒想到在電影院被瞿秋白治癒了!」許多年輕人平常看上去活潑、努力、積極,但成年人的崩潰總是說來就來,毫無預兆。8月28日電影《覓渡》上映,演員宋洋的一句台詞刷爆朋友圈,「生命不是一塊碑,不是《史記》中的一篇文章,生命是流動的過程,是感受愛,是為『主義』的行動。」

一句台詞帶起了「瞿秋白考古熱」,這位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的文豪,竟然留下了那麼多無比治癒當代青年的話——

「坦蕩的大道,只要你大踏步前去。」

「如果人是樂觀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會增強抵抗力。」

「只有狗沒有變,聽說被『牛馬人』殺盡了。只有貓沒有變,據說逃到月球上去唱詩了。」

究竟是怎樣的電影,有這樣理想主義的治癒力?

大人物也有「成年人崩潰瞬間」

歷史上的許多大人物,都曾有過「成年人崩潰瞬間」,現代人遭遇股票崩盤、創業失敗、愛情受傷、下崗失業,在歲月長河裡也有各種各樣的版本,譬如蘇軾,著名的「烏台詩案」,他從風光瀟洒的朝廷命官跌落到大牢,寫下兩首絕命詩。

新片《覓渡》在一場小餐館的戲中,惲代英朗誦自己的詩作,張太雷和劉仁靜為惲代英鼓掌時,才發現黯然的瞿秋白。

1911年,瞿秋白家因擔負不起房租,全家搬到瞿氏宗祠居住。從1914 年起,開始靠借債和典當家產維持生活。1915 年夏,瞿秋白終因學費拮据而輟學。他母親經受不住家庭破產、愛子失學的痛苦折磨,於1916年初服毒自殺。

宋洋在這部電影中含淚表達了瞿秋白此時的心境:「我佩服你寫的詩,說到磷,說到火柴,我想起我的母親了。我的母親因為我的失學,因為債務,在正月初五,在我的房間,我的床上,喝虎骨酒,吞下了幾包火柴頭上刮下了磷。死了,死得很痛苦。到現在還沒有安葬。」看到這裡,不禁動容,也佩服主創們的處理,瞿秋白在生死之間從容溫煦,卻獨在想到母親時濕了眼眶。

理想的力量:生活 信仰 都要繼續

《覓渡》以瞿秋白被捕為開頭,鋪陳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情節。影片開場的幾個鏡頭交代了瞿秋白被捕前的經過:瞿秋白由於身患肺病,未能隨紅軍北上,留在了中央蘇區。1935年2月24日,在南下求醫治病的途中,瞿秋白不幸被捕,後被叛徒出賣。瞿秋白在最後的人生階段所思、所感、所存留於世的一切,也成為本片連綿不斷的淚點。

深陷長汀獄中,身份已然暴露,每一天可能都是人生的最後一天。於常人而言,無眠、恐懼、絕望會時時相伴。瞿秋白卻將牢獄做書房,面對死亡心靜如水,在關押的40天裡,竟然刻印章七八十枚,可謂天下奇觀!

國民黨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得知瞿秋白受過刑不吐一字,給他的囚室配備了書桌紙墨,照顧其吃喝。瞿秋白深知遲早有刀砍下,在刀落前,他要好好的活著。於是,電影呈現了一些列這樣的畫面,還原生命盡頭的瞿秋白:在獄中寫下了《多餘的話》,敘述了他作為一名共產早期領導人的心路歷程;把新作的詞贈予軍醫,對方想討印章,他便用蠟燭頭刻了一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連炊事兵都來求章。瞿秋白便以「神情暇逸,伏案刻章」的淡定姿態坦然面對生死。

共同的腳步:瞿秋白與他的朋友圈

許多觀眾在演後談上都有一樣的感觸,感動於那個年代的年輕人能有相同信仰的朋友,這種友誼挽救我們於任何痛苦之中。

哪怕簡單地看一看影片中所涉及的瞿秋白與他的朋友圈,也能理解瞿秋白短暫的一生有多麼無憾。《覓渡》以瞿秋白被捕後回憶與惲代英、張太雷的交往和革命生涯作為敘事原點,以複線、跳轉的靈動敘事方式,還原了一個大時代的很多重大事件,以及他與兩位革命同仁的重要人生節點。

影片導演寧敬武表示,在創作劇本時,他就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瞿秋白、惲代英、張太雷,三個好朋友成長為學貫中西的青年領袖,卻放棄高薪體面的工作而選擇了革命,都付出了年輕生命。100年前的三個逆行的學霸,為什麼做出和今天年輕人相反的抉擇?

在影片三分之二的地方,國民黨特務骨幹分子王傑夫給了瞿秋白他最想要的,去教書、做翻譯,可以完成母親的遺願,也發揮他的無限才華,連瞿秋白也感慨道:「上海大學看來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光景」。嚮往的生活和信仰的追尋,瞿秋白的最終選擇的是後者,

這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或許是最極致的答卷——

他告訴宋希濂:「你到了晚年,替我驗證一下,我們的主義是不是一個讓中國春暖花開的主義?」

看完影片,一位叫雅雅的觀眾感慨,自己在影片中後段幾度落淚,是因為:「他們的人生,他們的青春才值得過。」

最懂瞿秋白電影,最深的治癒力

看完這部電影,深深覺得,創作團隊是懂得瞿秋白的人,懂得他對世界的愛意,懂得他在人生盡頭為理想、信仰、自己的主義捐軀的從容。影片極具古典主義的審美,多次出現的瞿秋白在獄中窗景的鏡頭設計起到了雙重的效果。窗中的瞿秋白,是即將犧牲的共產黨人,此時他已重病、受刑、體弱,面色蒼白;而鏡頭一變,窗外的景色,卻讓觀眾看到,瞿秋白眼眸有光,心中有火。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部分,導演還採用了中國古典園林借景的手法,讓影片獨樹一幟,從窗中見景,隨後鏡頭推近,大量細節渲染著革命者對生命的熱愛和生的眷戀,如原野、小草、鮮花、雛鳥、蜜蜂,這些「閒筆」既是怒放的生命,又暗指對自由的嚮往,讓影片有著一種隱約的、靜穆的宗教意味。

直至影片結尾的刑場戲,演員宋洋平靜又深情地說出:「這世界對於我仍然是非常美麗的。一切新的、鬥爭的、勇敢的都在前進。那麼好的花朵、果子,那麼清秀的山和水,那麼雄偉的工廠和煙囪,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以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別了,美麗的世界!」一時間,電影院裡響起了哭聲。

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黃州成了蘇軾生命的終點,但成了蘇東坡的起點。

失去了母親,失去了戰友,當惲代英和張太雷都早於他犧牲,瞿秋白選擇繼續他們的未竟的事業,影片把這份孤獨與這份堅定展現得淋漓盡致。

上映一周的《覓渡》是一部以口碑逆襲的優質電影。這部影片誠意十足,一開始看,你可能會因為不熟悉歷史而一頭霧水,但是越往後,就越能發現這部影片的美好,因為它有你熟悉的青春,有你日漸失去的勇氣。

他們向我們講述如何面對理想、面對青春、面對世界、面對生命,成年人的崩潰就在這一瞬間被治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da9c312061be0e8909a7cfc23729b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