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長安三萬里》挑刺:高適才沒有搭救李白,他救的是杜甫

2023-07-13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為《長安三萬里》挑刺:高適才沒有搭救李白,他救的是杜甫

本文作者:李嘯天

上篇文章《 李白可不是贅婿那麼簡單,而是官二代 》不一小心又寫長了。本篇吸取教訓,儘量不讓大家看得太累。

按照《長安三萬里》里的說法,最後李白在永王李璘及太子李亨之間站錯了隊伍。李白站到了永王李璘這一邊,而他的多年好友高適則站到了太子李亨這一邊。結果,李亨大勝,最終坐穩了皇位,是為唐肅宗。

而李白作為永王李璘旗下名聲最大的文職人員,自然難以逃過李亨的追捕,鋃鐺入獄。其實是高適在追捕,因為高適是評判的總指揮。可以說,是高適抓了李白。

《新唐書》記載,李白被朝廷列為從逆重犯,關押在潯陽城的監獄中,「當誅」,定成死罪。

這種情況下,李白嗅到了危機,他也知道高適目前是李亨面前的紅人,是打敗永王李璘的第一大將。作為李白的好基友,高適當然知道被捕的人員中有李白,按說出於情面,高適該出手搭救的。何況,李白還寫了一首詩歌《送張秀才謁高中丞》給高適,正式向高求救,那時候高適的官職正是 中丞。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並序)

余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余嘉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送之。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

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

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

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

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

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

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

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采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勛。

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

詩中,李白將高適比作 張良,極盡吹捧,希望高適能夠被感動,並出手搭救於他。

可是,李白想多了。高適接到了張孟熊送來的李白詩,但是當作沒有看到,無動於衷。甚至,李白的妻子宗氏也知道高適與自己的丈夫關係曾經很好,還專程到高適府上去求見高,希望他搭救李白。高適連見都不見,可謂心狠之極。

《長安三萬里》里,說是高適自己不方便出面,於是給郭子儀寫了信,希望郭子儀出面來搭救李白。這是影片在抬舉高適,現實情況當然不是這樣的。

那個時候,高適與郭子儀尚未搭上線,壓根談不上朋友。是郭子儀自己愛憐李白的才能,出面向李亨求饒,希望新帝能夠放過李白,甚至 「子儀請解官以贖」,請求以自己罷免自己的官職為李白贖罪,唐肅宗看在郭子儀的面子上,才選擇沒有殺死李白,而是將其流放夜郎。

問題來了:高適與李白,外加上杜甫,三個人同睡一張床,而且同蓋一條被子(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何以高適如此無情呢?

這得從李白、高適、杜甫認識之初說起。

我們一直都知道,李白與杜甫是 唐詩雙璧,一個主導了浪漫主義的高峰,一個主導了現實主義的高峰,而且他們兩人還是好友,實在是讓人羨慕不已。

拜《長安三萬里》所賜,大家又知道了高適也是李白、杜甫的好友。而且,高適還是大唐邊塞詩的掌門人。三個人之間關係這麼好,實在是大唐之幸。如果再加上杜甫的好友 王維,他又是大唐田園詩的掌門,那整個大唐的詩壇,簡直就被這幾個小夥伴們給霸主了。

可惜,美中不足的是,王維與李白關係不好,而且很不好。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很簡單,大唐社會不是鐵板一塊,也有人情世故,也有喜怒哀樂,也有很嚴重的鄙視鏈。

在這條鄙視鏈上,王維瞧不起李白,李白又瞧不起杜甫,更瞧不起高適。但是,杜甫又提攜過高適,在寫詩方面悉心傳授。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高適不救李白,而選擇救助杜甫。畢竟,人都活在現實之中,唐朝人也是如此,大詩人也是如此。

時間回到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這一年,李白42歲,在蹉跎多年之後,終於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召喚,成為朝廷供奉待詔翰林。李白高興極了,寫了一首得意洋洋的辭行詩,最後一句還成了千古名句。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但是,李白在長安只待了不到三年。他桀驁不馴的性格得罪了太多權貴了,到了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就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時年44歲。

這其中,他得罪的人之一就有王維。

王維與李白,都出生於公元701年,同歲,都是詩壇領袖,如果結成好友,該有多好。可惜,他們不是。

為什麼呢?

因為文人相輕,因為門第不同,因為志氣不相投,因為宗教思想不合,等等等等。兩個人老死不相往來,沒有任何交往,連相互點贊都沒有。

因為王維出身於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的王氏家族。蒲州有五大家族,王氏家族是其中之一,其他四個是河東聞喜裴氏家族、河東汾陰薛氏家族、河東解州柳氏家族、河東夏縣司馬家族。

歷史上, 蒲州王家誕生了許多文化名人,其中,隋朝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 王通(584年——617年),對後世影響很大,「 三教合一」思想就是他首先提出,他建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然後把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融合進來,這對後來的儒釋道文化的發展,有直接影響。 王通因為很有學問,唐初的幾位立國功臣 房玄齡、魏徵、薛收等人,都拜在了王通門下。

王維也把先祖王通當作榜樣,發誓要把王家的家學發揚光大下去,事實上,王維差不多做到了。在20歲那一年,王維考中進士,並且,在詩、書、畫、音樂等領域全面發展,頂著「大才子」的光環來到京城長安後,即刻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

王維進士及第後,被封為太樂丞(八品)。品級雖然不高,但是這卻是個為皇室宮廷宴樂培養樂隊伶人的官,距皇帝非常近,而且是玉真公主的紅人。

這些因素的合成,直接就導致了王維的眼界極高。仔細品評一下王維的田園詩,可以發現缺少煙火氣,極其清高,遠離凡塵俗世。典型就是他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基本上就是王公貴臣(王孫)們去山區遊玩後留下的心得體會。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加上王維篤信佛教,他的詩超凡脫俗,境界很高。而與王維齊名的孟浩然,再看他的田園詩,看看《過故人莊》一首。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裡面,明顯是有生活情趣在裡面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對於平常生活的提煉與升華。王維的不是,王詩是對田園採取的是俯視的角度,是採風,是賞玩品鑑,孟詩就是生活的提煉,是喜中望外。儘管「王孟」並列為田園詩大家,但他倆的分野是巨大的。

也所以,孟浩然既可以與李白做朋友,也可以與王維做朋友。孟浩然曾經是明相張九齡的幕僚,跟眼界高過天的王維說得上話。孟提攜過李白,更是被李白尊為夫子。但是,李白與王維卻做不成朋友。主要在於王維瞧不上李白,世家子弟看不上土裡土氣又莫名張狂的李白,兩個人終生不是朋友。

如果唐朝詩人之間,存在鄙視鏈,那麼,王維就處於鄙視鏈的頂端,他瞧不起李白。

而李白呢,他有瞧不起的人嗎?

當然有,那就是杜甫與高適。不對啊,他們不是朋友嘛,不是同游梁園,同床共枕過嘛。事實是發生過,但三人的心境是不同的。對於杜甫,李白覺得這小伙還可以,但對於高適,就覺得他形如一根朽木,不可雕琢。浪漫主義當頭的李白,覺得高適的詩過於拘謹,是難入他的法眼的。

時間回到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被賜金放還。那個時候,李白已經搬家到了任城(濟寧)。離開長安,他要回的,也是任城。

結果,在歸家遊歷途中,李白遇上了杜甫(712年—770年)。杜甫此時已經多次參加科舉下第,在京城干謁投贈,也是毫無進展。而李白當時正是聲名遠播,名揚天下。杜甫作為後學,非常欽佩李白,《飲中八仙歌》就是明證。對於李白來說,原本是傷心的回家之旅,結果卻遇上一個才氣挺不錯的小迷弟,小粉絲,自然也很高興。於是,二人結伴同遊梁、宋。在那裡,他們又遇見了高適。三個人之間的友情由此生髮。

那一年,李白45歲,杜甫34歲,高適46歲。儘管高適年齡最大,但那個時候他的名氣最小。李白入過宮,寫出了大量佳作,已名滿天下,是不折不扣的詩壇領袖。

杜甫那時也已經寫出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佳句,也已小有名氣,正冉冉升起。

高適儘管也寫出了《燕歌行》這樣的佳作,但總體上他還處於學習期,名氣不大。唐朝的詩人那麼多,此時的高適只能小有名氣,算不上大才。高適的成名,要到49歲以後,遇到 哥舒翰之後才開始飛黃騰達,實現逆襲。現在,只能乖乖做李白的小粉絲。跟著李白、杜甫後面屁顛屁顛。

好在,那段時間,三人都很閒,於是就聯手悠遊於梁宋之間,過了一段快意的日子,他們四處訪古,游梁園,登吹台,懷念漢朝時梁孝王和身邊文士枚乘與司馬相如等飲酒歡會,成就文學史上一段佳話。正如後來杜甫回憶的詩詞《譴懷》有記錄:「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氣酣登台,懷古視平蕪。

但實際上,三人之間是不平等的,李白一直將自己當老大,內心並沒有真正拿當時兩位詩壇後輩太當回事。對於他來說,不過是陪粉絲玩一玩而已。

《長安三千里》里也有表述,高適一直惦記著與李白的一年之約。結果能他趕到了揚州,向李白提起一年之約,結果李白卻忘了。高適後來有些幽怨的說了一句:「他說我是他最好的朋友,我是嗎?」

是的,高適只是粉絲,不是李白心目中最好的朋友。但杜甫不是這樣,杜甫覺得李白是他的真朋友,一直都記得。梁宋之行,讓他銘記了一輩子,再三寫詩來紀念這次壯遊。

最明顯的證據,是三人之間的唱和往來的作品的多寡。

據統計,杜甫前後曾經寫作了與李白相關的詩歌,流傳至今的就有14首。

計有:《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贈李白》(「二年客東都」)、《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飲中八仙歌》、《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不見》、《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昔游》、《遣懷》。

這些詩歌中,杜甫對李白表達的都是思念及仰慕之情,一直記著李白的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是何等的評價,李白對於杜甫一直屬於仰慕的地位。

李白寫作的涉及杜甫的詩,則只有4首,分別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戲贈杜甫》。這些詩中,李白也表達了想念之情,但是仰慕這樣的意思,自然是看不到的。《 戲贈杜甫》,看這標題,就可以看出李白對杜甫的態度,是俯視的,「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你這個小瘦子,為啥寫個詩歌就那麼苦呢?分明是一個長輩調侃晚輩的語氣。

14首對4首,已經可以說明了李白與杜甫之間的關係。李白寫給誰的詩最多呢?是元丹丘,一共寫了14首,恰好形同杜甫對於李白的情誼。李白寫給元丹丘那麼多首詩,是覺得丹丘子能夠給他提供精神慰藉,兩人能夠聊一起去。至於後學之輩,多寫無意,反正聊不到一起去。

那麼,李白與高適之間的詩歌往來呢?

目前,李白寫給高適的詩歌,只有一首,就是上面提到的《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並序)》,那還是晚年李白被俘後,主動向高適發的求救信。甚至,李白不惜舔著臉稱呼高適為高公,吹捧他談笑間就鎮壓了反叛的永王,矮化自己的陣營是「妖氛」(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除此之外,李白再無寫給高適的詩。而高適,終其一生也沒有給李白寫過詩。論情商,在三人之間,明顯高適最高,他能夠攀附到肅宗一邊,能為實權大將,就足以證明他的情商非常高了,站隊絕對精準。在高情商的高適在心底,他是知道在寫詩方面,李白其實是瞧不起他的。當初,李白能帶著高適一起玩,就已經是很給面子的事了。

而杜甫與高適之間,杜甫寫給了高適10首詩,而且時間上還都是高適逆襲之後,在西南身居高官之後的事。高適寫給杜甫的,則只有2首。這多少也能說明,早年間杜甫一直在思念與李白的交往,卻有意無意地忽略同行的高適,在他心目中高適的地位也是不足的,處於他的鄙視鏈的下端。後來才寫的,更多是後知後覺,還有部分現實的利用關係。

作為多年好友,杜甫後來寫了不下10首詩文給高適,以表達杜甫對高適的情誼。其中《奉簡高三十五使君》中就有「交情老更親」等語。杜甫剛到成都,高適也有《贈杜二拾遺》一詩,杜甫立即回了一首《酬高使君相贈》。但高適寫給杜甫的第二首,也是能見到的最後一首詩《人日寄杜二拾遺》,杜甫卻沒有當時回復,十年之後,高適已經去世,杜甫才含淚相回。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初七,高適時任蜀州(今崇州)刺史,寫有《人日寄杜二拾遺》。杜詩《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則於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所寫,並在詩前有小序記載事情原委:「開文書帙中,檢所遺忘,因得故高常侍適往居成都時,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憶見寄詩。淚灑行間,讀終篇末……」

之所以杜甫寫給高適的詩歌多發生在高適在西南身居高官之後,那是因為杜甫那時已經沒落,需要高適的資助。而高適,的確對杜甫慷慨解囊,給了他不少幫助,以回饋當年的情誼。

至於杜甫的沒落,也與永王李璘及太子李亨爭權那次有關。

永王李璘及太子李亨爭權,讓高適、李白、杜甫三人都攜裹了進去,同時將三人的情商暴露無遺。李白支持永王李璘,兵敗後,差一點點被殺頭。高適則堅定地站在了太子李亨的一邊,結果成為了節度使,掌握了軍事大權,還握有地方實權,是整個唐朝詩人中權力最大的一位,沒有之一。

杜甫,起初也站在了太子李亨一邊。在亂世之中,李亨見杜甫來投奔他,很是高興,給了他左拾遺的官職,很是欣賞他。那時的站隊,是很重要的。李亨的身邊原本有 房琯,手握重權,可是房琯又是唐玄宗的人,李亨不想重用房,就將其辭掉。結果杜甫仗義執言,原本他與房琯也沒太高的交情,卻偏偏為講情說話,結果觸怒了李亨,一併將杜甫免職,身遭大挫。

回到四川後,杜甫見高適已經成為了西南的地方官,就開始與之聯絡感情。

當杜甫初到成都,居住在草堂寺,高適得知,便寄詩以示關心,即《贈杜二拾遺》:

傳道招提客,詩書自討論。

佛香時入院,僧飯屢過門。

昕法還應難,循經剩欲翻。

草玄今己畢,此後更何言?

高適很客觀地表達了當初杜甫提攜自己,傳授寫作之道,與其討論詩書,表達了懷念與感謝之情。

杜甫收到高適的詩之後,寫了酬作應答《酬高使君相贈》:

古寺僧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雙樹容法,蘭車肯載書。

草玄吾豈敢,賦或似相如。

杜甫的意思是自己目前有故人提供祿米,有鄰居贈予田園蔬菜,還算過得去。這首詩表現出來的感情,還不卑不亢。這個時候,杜甫的生活主要靠 裴冕的幫助,所謂的故人與鄰居,主要就是裴冕。但後來裴冕離開了成都,杜甫的生活馬上就捉襟見肘,於是不得不放下面子向高適求救。「 百年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直接伸手借錢了。

高適聞訊後,也的確資助了杜甫,幫他度過了一時的難關。

同樣是面對老友求救,面對李白的求救,高適無動於衷,面對杜甫的求救,高適伸出了援手。因為高適知道,當初的同游,三人之間的關係,高適夠得著杜甫,夠不到李白。當日如此,現在也當如此,相互夠不著。

所以,《長安三萬里》里高適救了李白,是不存在的,救了杜甫倒是真的。

但是,最終高適死在了杜甫的前面。杜甫的晚年,倍加淒涼,還是窮困而死。

而且,即便是在杜甫與高適的詩歌往來中,起初,杜甫還是挺不好意思向高適伸手要錢的。這裡面,有一個面子的問題,就是想當初,還是杜甫帶著高適寫詩的,是高適的前輩。

王維>李白>杜甫>高適,就文學創作上,這樣一條鄙視鏈還是很明顯的。

所以,高適早早就斬斷了與李白之間的聯繫,尤其是自己翻身之後,更是開始瞧不起李白的窮酸勁了。文學鄙視鏈,轉化成了現實的階層鄙視鏈,高適反而成為了頂端,要俯瞰杜甫與李白了。

高適不救李白,才是正常的,是符合人性的。《長安三萬里》里的演繹,才是瞎編一氣。不說也罷。

下篇預告: 監軍高適的程公公可不是什麼好人,而是一個大大的奸宦

大家還了解哪方面的問題,可以在下面留言,我儘量一起答覆下。

投稿、合作、加入讀者群

我們在百家號、頭條號、企鵝號、搜狐、知乎、簡書亦有入駐,敬請關注。

我們的作者來自山川河海,因對電影共同的熱愛而聚在一起,在業餘時間堅持原創寫作,堅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歡我們的文字,喜歡我們分享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