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大醫 | 常見的乳頭溢液怎麼區分?

2023-12-27     搜狐健康

原標題:狐大醫 | 常見的乳頭溢液怎麼區分?

來源 / unsplash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順義婦兒醫院乳腺中心 宋方亮

編輯 | 劉家碧

在乳腺門診,經常會碰到因為乳頭溢液而異常焦慮的患者。據順義婦兒醫院乳腺中心宋方亮介紹,在人們的印象中,只要有乳頭溢液就意味著得癌症了,但其實乳頭溢液也分很多種。

1、少量、多孔、清水樣、無色或淡黃色溢液

這是最常見的乳頭溢液形態。經乳腺彩超及乳腺鉬靶檢查,常顯示沒有明確的占位性病變。出現這種溢液有可能與乳腺增生或與乳腺導管擴張有關——兩種最常見的良性乳腺疾病,好發於30—50歲。70%—80%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可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周期性的乳腺疼痛,乳腺結節感。這些患者常常不需服用藥物,定期複查即可。但如果發現溢液顏色和溢液量有變化需及時就診。

2、棕褐色、白色或綠色的較粘稠溢液

這類溢液不易排出,有時伴有臭味;同時,乳腺會有紅、腫、熱、痛的現象,少數可出現全身發熱現象,乳房會出現較硬的腫塊。若出現上述症狀,首先考慮是乳腺炎症。哺乳期和非哺乳期均有可能出現,原因不同,但都可以表現為炎性的乳頭溢液,查血常規及乳腺彩超均會發現有炎性反應。

這種情況需要相應的抗炎治療,必要時需針吸排膿,利於炎症的引流和吸收。如果遷延不愈,過程反反覆復,仍需要穿刺取病理,排除一種罕見的乳腺癌——炎性乳腺癌的可能。其表現可以和乳腺炎症非常相似,很難通過臨床表現或基礎輔助檢查區分,需從病理學檢查結果上進行最終鑑別。

3、非哺乳期的雙乳多孔乳汁樣溢液

如果出現這類溢液,要小心高泌乳素血症、腦垂體瘤等病症。主要伴隨症狀有閉經、頭痛、視覺障礙、性功能改變、多毛、骨質疏鬆、肥胖,需要做頭顱核磁,抽血查內分泌水平。有時長期服用某些特殊藥物也有可能會出現類似表現。此類疾病往往不是乳腺本身的問題,而是促進乳汁分泌的激素出了問題。

部分患者需要長期口服溴隱亭控制,可能會出現噁心、眩暈、嗜睡、頭痛、直立性低血壓、疲勞、便秘。如果吃藥物副反應較大,或者治療無效,或者瘤體有壓迫神經的可能,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術後有可能出現垂體功能減低症狀。如果出現術後腫瘤殘留或復發,或者身體狀況不能耐受手術,還需要放療輔助治療。治療後仍需要定期複查頭顱核磁、視野檢查、血促乳素檢查。

保持穩定的情緒對預防此類疾病非常重要。過緊的內衣也會誘發該疾病,日常生活中應該選擇合適的內衣。

4、單孔,血紅色或黑色溢液

這類溢液出現時可能同時出現乳房的腫塊,尤其是乳頭旁的腫塊,或者出現乳房皮膚的水腫,乳房皮膚凹陷,要及時就診。

導致上述症狀的疾病中,導管內乳頭狀瘤最為常見,其發病率大約占良性病變的5.3%,好發於40—50歲,有一定的惡變的可能,大概為6%—8%。可同時存在非典型性增生,導管內癌和浸潤癌。導管內乳頭狀瘤的分類有中央型導管內乳頭狀瘤和外周型導管內乳頭狀瘤。中央型一般位於乳暈旁大乳管內;外周型則相反,位於乳腺的終末乳管,也就是腺體周邊處。

其中,多發的外周型導管內乳頭狀瘤常因其腫塊較小,自己或者醫師很難觸診發現,有時乳腺彩超也較難發現;但因其常伴髮乳頭溢液,可以針對性地了解溢液乳管情況的乳管鏡檢查對其有獨特的診斷意義。乳管鏡尖端很纖細,可順著溢液的乳管進入,藉助所帶的光源及攝像頭可以清晰分辨溢液乳管內是否有腫瘤生長,是否有炎性病變。乳管鏡檢查可以比乳腺彩超和乳腺鉬靶更早、更及時地發現導管內的病變。

外周型導管內乳頭狀瘤較中央型惡變的可能性更大,所以臨床醫師更傾向於在其早期行手術切除,明確病理診斷,排除惡性可能。尤其多發的外周型,不排除多次手術可能,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特效藥物可對其根治。有乳腺相關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更應該有所重視。術後仍需定期複查,此病容易多發和復發,需警惕。

還有少數病例就是大眾最害怕的乳腺惡性腫瘤,但是它常常伴發一些其他的症狀。比如:

乳房腫塊,常常是不痛的腫塊;

乳房皮膚的水腫,是像橘子皮樣的不均勻水腫,醫學上稱之為「橘皮症」;

乳房皮膚的凹陷,好像臉上的小酒窩,醫學上稱之為「酒窩症」;

還有乳頭會凹陷,有的甚至整個乳暈都消失了,或者乳頭變硬,變得固定,不能柔軟地活動,像是被粘在胸壁上了一樣;

有時候腋窩也可以摸到小結節,那可能是腫大的淋巴結在抵抗腫瘤細胞;

有的人乳頭會脫屑、瘙癢、破潰。

如果乳頭溢液合併以上一些症狀,那就要小心乳腺癌的可能。

乳腺彩超及乳腺鉬靶可以及時分析乳房腫塊的類型,常用於乳腺癌的篩查。若彩超發現乳房腫塊,邊界不清,形態不規則,血流信號豐富;鉬靶發現高密度腫塊,簇狀,泥沙樣細小鈣化,要高度懷疑乳腺癌可能。此時需進行乳房腫物穿刺或活檢手術,明確病理診斷。只有病理診斷才是乳腺癌診斷的金標準。

根據免疫組化對乳腺癌進行病理分型,根據臨床TNM分期對患者進行臨床分期,綜合進行預後判斷,挑選針對性的綜合治療措施,可以降低復發及轉移風險。對乳腺癌的治療有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和靶向治療,要積極配合醫生選擇針對相應類型的治療方案。

乳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增高,現已經發展成為女性第一位惡性腫瘤。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病因,只有一些高危因素,比如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月經早、絕經晚、未哺乳、遺傳因素、肥胖、高脂飲食等。

所以如果發現自己有乳頭溢液,要嘗試著自己分辨一下,但最重要的還是積極參加兩癌篩查,增強定期體檢的意識。醫院不僅是看病的診所,更是增強健康知識的學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cdc08e2b1da1db3dfbc2e4382703d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