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權力感對矛盾性別偏見水平,更好地促進性別平等

2023-03-12     晴捺生活

原標題:探討權力感對矛盾性別偏見水平,更好地促進性別平等

在心理學中,權力感並不是個體實際掌握的權力,而是一種個體對自己影響自己和他人資源的能力的主觀感知。

個體可以在特定的環境或關係中形成其相對於他人的權力的內部征,即主觀感知。它既是個人特質,也具有被情境影響的狀態特徵。

權力感是大部分人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一種感覺。在人們感受到不同權力時,他們的認知現、行為現會受到不同權力感的影響。權力的體驗如此頻繁,它對個體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在人際關係中,擁有權力的人會增加他的心理距離。

同時關係的促進主要是因為低權力感人的適應,而不是高權力感的。也就是說,權力感不利於個體理解別人觀點,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等變化。因此研究將權力感作為影響矛盾別偏見的因素來研究。

社會支配理論作為解釋偏見重要理論之一。

該理論認為,首先現代社會是基於群體所構成的等級社會;其次群體是通過民族,別,階層和其他社會所構建的方式來劃分;最後占據優勢的群體享受著不合理的利益,劣勢群體則承受不合理的社會劣勢。

社會支配傾向由此衍生,王沛等將該變量定義為個體對基於群體的等級制度及社會存在不平等的偏好程度。

Caruso等人的研究通過金錢啟動,發現人們社會支配傾向得分更高,現出更認同社會不平等的趨勢。

也有研究發現通過積極接觸內群體的方式,個體的社會支配傾向水平會降低。社會支配傾向與能夠影響群體間價值分配的意識形態、社會態度等有著密切的聯繫。

因此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究權力感對矛盾別偏見的影響機制。具體來講從權力感的特質與狀態,探討特質權力感和狀態權力感的匹配是否會顯著影響矛盾別偏見,社會支配傾向是否會調節兩者關係。

特質權力感和狀態權力感對矛盾別偏見的影響

研究從特質權力感和狀態權力感兩方面出發,來考察權力感對矛盾別偏見的影響。在研究中,採用問卷量和實驗的方式,分別考察了特質權力感和狀態權力感對善意和惡意別偏見的作用。結果均顯示,權力感越高,善意和惡意別偏見水平越高。

Fiske提出的權力控制模型本身就是從權力與刻板印象之間的關係出發的。權力越高,刻板印象越深,而刻板印象又是偏見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結果支持了權力感越高,別偏見水平越高這一論點。

偏見本身就是一種簡單的認知方式,權力感高的人自上而下的認知他人,在人際交往中掌握更多的主動。

權力感低的人,在長期的被偏見的情況下容易對自身感到自信,更依靠他人。在接近抑制理論中,感受高權力的人認知社會環境更系統,更全局觀。

也許是由於這點,高權力感的人越能體會女角色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但又擔心手中的資源被自己所看重的女角色搶奪。感到低權力的人認知社會環境更聚焦於細節處,對女作用的認知沒有高權力感的人那麼深刻。

因此,在對女的矛盾別偏見上,高權力感的人與低權力感的人有著顯著差異。考慮到個體的真實生活情境,高特質權力感的個體不可能一直處於高狀態權力感的情境中,同樣低特質權力感的個體也不可能一直處於低狀態權力感情境中。

基於人與環境匹配的理論假設,個體的行為現的變化是由個體本身的特質和環境因素共同產生的,不能僅僅考慮特質權力感或者狀態權力感。

為進一步說明權力感對善意和惡意別偏見的影響,研究二將特質權力感和狀態權力感結合,通過匹配兩種權力感,考察它們的匹配會對善意和惡意別偏見產生怎樣的影響。

結果明,當高特質權力感的被試處於高狀態權力感的情景中,其善意和惡意別偏見顯著高於其他匹配情況的;當低特質權力感的被試處於低狀態權力感的情境中時,其善意和惡意別偏見水平顯著低於其他匹配情況的。

這明權力感特質與狀態的匹配情況可能不是一般的交互效應,而是疊加效應。當個體身處和諧的環境之中,他的自我達會變得更加自由和真實。

另外,有研究發現感知到自己處在一個恰當合適的情景位置的個體將更多地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心理舒適,其行為態度的現程度也將得到擴大。

正如高特質權力感的人處於高狀態權力感的情景,個體權力感的影響由於這樣的匹配而疊加放大,進而在善意和惡意別偏見中體現出來。當個體的特質和狀態相匹配時,其真實的認知傾向,行為現會因舒適自由的環境得到達。

社會支配傾向在權力感與矛盾別偏見之間的調節效應

社會支配傾向衡量個體對不平等的接納程度,也是解釋偏見的重要變量。對研究權力感與矛盾別偏見的關係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將考察社會支配傾向對權力感和矛盾別偏見之間的調節作用。

綜合研究結果明,社會支配傾向部分能夠調節權力感與矛盾別偏見的關係。社會支配傾向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高權力感與惡意別偏見之間。那為什麼社會支配傾向的調節效應都是在高特質權力感中體現,而沒有在低特質權力感中體現。

首先,Keltner回顧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有四種因素會影響權力感,包括個體層面的遺傳特質,二元層面的對他人的興趣,群體內部的特定角色,群體間的等級地位,這些決定了權力感的高低。

而基於群體的社會等級理論的社會支配傾向就屬於影響權力感四因素中之一。因此權力感越高的個體,越會受到社會支配傾向的影響。

其次,根據權力感的接近抑制理論,高權力感的個體更關注環境中隱藏的「獎勵」,低權力感的個體更關注「威脅」。

因此高權力感的個體作為不對稱關係中的強勢方,比低權力感個體更能體會群體間不平等關係(環境差異)所帶來的「獎勵」,也更會受到社會支配傾向的影響。

此外在考察權力感的匹配情況對矛盾別偏見的影響中,社會支配傾向只調節H-h組和H-l組對惡意別偏見,沒有在H-h組和L-h組對惡意別偏見的關係中體現。這兩組差異點在於,前者是狀態權力感不同,後者是特質權力感不同。

基於前人研究,研究提出的狀態權力感是一種不斷變化的的情境變量,而特質權力感是一種穩定的結構變量。因此,狀態權力感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社會支配傾向偏向於調節狀態權力感不同的這組,而不是另外一組。

社會支配傾向只調節惡意別偏見,沒有調節善意別偏見。有研究發現,社會支配傾向較高的人認為世界是一個零和遊戲,所以他們會利用其他人來取得成功,從而獲得他們所權力。這和惡意別偏見的概念來源相聯繫。

惡意別偏見來源於兩對立的觀點,將兩看做是相互的對手。在完全沒有任何「現實」利益衝突的情況下,群體將傾向於採取相互競爭的取向,並爭奪地位或聲望聯繫在一起。

因此對女的惡意別偏見傾向於「你我活」的競爭。而善意別偏見是認為女是柔弱的,需要男保護的。女在其中扮演者傳統的溫柔形象。男負責賺錢養家,女負責貌美如花。這樣的關係不是競爭關係,更像是一種「互補」關係。

研究旨在考察權力感對矛盾別偏見的影響,以及社會支配傾向在其中的調節作用,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特質權力感正向預測善意和惡意別偏見。

(2)狀態權力感正向預測善意和惡意別偏見。

(3)當高特質權力感的被試處於高狀態權力感的情景中,其善意和惡意偏見水平顯著高於其他匹配情況的;當低特質權力感的被試處於低狀態權力感的情境中時,其善意和惡意偏見水平顯著低於其他匹配情況的。

(4)社會支配傾向能夠調節特質權力感對惡意別偏見的影響。

(5)社會支配傾向部分調節權力感特質與狀態匹配情況對惡意別偏見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baa174e983abb83cc29d3d23175d2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