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廣電推數字文博大平台「山海」,想要孵化這個時代的超級IP | 早期項目

2024-08-20     36氪

提到數字文博你會想到什麼?

通過VR全景技術展現的故宮博物院每個宮殿的樣貌?還是利用三維數據展示的文物細節?抑或藉助數字媒體技術打造沉浸式展覽,讓人們與文物實現一場跨越時空的互動與對話?

數字文博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在早期的博物館信息化過程中就有所體現,卻是於近十年間達到一個高峰,尤其在疫情期間,實體博物館體驗受阻,數字博物館成為連接公眾與文化遺產的重要橋樑。

在各種新技術的加持下,古老的文物經歷了從「線下」到「線上」,從「靜態」到「動態」、從「平面」到「立體」的數字化轉變。他們穿過時間隧道,以生動逼真的方式呈現出來,甚至在年輕人中間掀起一陣陣「文博熱」。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博物館,博物館也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講故事方式,以大眾更喜聞樂見、年輕人更熱衷的表現形式讓文物進入更多人的視野。近期,36氪接觸到的「山海」想要做的就是讓文物從「活起來」到「走出去」。

「山海」是由湖南廣電歷經半年研發推出的數字文博大平台,APP已於8月19日正式上線,該平台匯聚全球博物館數字館藏,集成文物3D鑑賞、社區、AI互動、個性化博物館等功能。

「山海」主頁

除了扮演「數字博物館」的角色,「山海」還想通過文化與科技融合,採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基於文物進行內容創作,進而孵化出具有影響力的優質IP。

第一個吃螃蟹的「IP孵化平台」

「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是,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文化資源寶庫,包括上下五千年文字可考的歷史。但全球商業價值最高的十大文化IP里,有美國的漫威、日本的精靈寶可夢,中國IP卻無一在榜。

是因為中國缺創作者嗎?答案是否定的。今天中國擁有數以千萬計短視頻創作者,數以百萬計的網文作者,但全世界範圍內,我們在內容生產5年10年還能被全世界人看到的IP是《孫子兵法》《三國演義》。」

為什麼我們擁有最好的食材、最多的廚子,卻只能做快餐?

這是芒果數智總經理方菲一直存在的疑惑,在他看來,既非中國資源不行,也非我們的創作者不優秀,而是因為缺乏一個把資源和創作者銜接在一起形成閉環的平台,所以在接手「山海」項目後,團隊就在思考如何去做個不一樣的數字文博產品,經過走訪故宮、敦煌,並在全國進行一番用戶調研後,最終確定了定位,即要做一個IP孵化平台。

「我們讓博物館、大學、創作者們融為一體進行創作,利用大模型開發基於物證,基於文獻、有趣的內容,在全球創造一個「中華文明」為核心而非「全球本地化」為核心的內容策略。」方菲說道。

某種程度上,可以將「山海」理解為一種創作者社區,將各個鏈條的人以歷史文化創作為繩索連接起來,比如具有文本能力的人可以找尋到圖像能力的夥伴,方菲告訴36氪,他希望大家在這裡一起開發類似「盛唐氣象」的IP,創作者可以是中國人,也可以是認同真實,認同中國文化的美國人、日本人、韓國人,「他們作為IP的擁有者和創作者,會和IP形成強大的利益和情感綁定,最終像史蒂芬庫里傳播無聊猿一樣,成為我們中華文明國際化的種子。」

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博物館與海量創作者的支撐。據悉,「山海」已引入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南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等14家博物館進駐。與此同時,紀錄片製作人李東珅、人工智慧和區塊鏈藝術家宋婷、文物修復專家劉胄、國內AIGC創作者「卡茲克」、歷史解讀博主「嘮點歷史」等已經作為首批文博創作者入駐平台,共同開啟了「10000小時文博內容創作計劃」,將基於「山海」的內容定位、技術底蘊和生態機制,共同孵化優質文化IP。

另外,「山海」還將打造中華歷史文博大模型,為文博知識科普、中華文化傳播、文博IP變現搭建平台,首期構建的秦漢歷史大模型,匯聚來自中國頂級院校、博物館的歷史學者,將文物文獻加工成算料,通過多模態大模型,生成完全基於物證和史實的內容。

在以歷史文化進行內容創作時,尊重歷史是前提,但並不是所有的創作者都有與歷史學教授、博物館館長溝通的路徑,而「山海」提供了這樣的渠道,此外,其構建的中國歷史文博大模型,也會提供類似的支持,「它會告訴你哪些地方寫錯了,要改成什麼樣才是符合歷史的。」

值得一提的是,「山海」還設計出了一套讓博物館、創作者和平台互信,大幅降低溝通成本的交易模式,基於區塊鏈和智能合約構建了 「永久共享合夥機制」,基於開放透明的商業化工具,通過份額化的方式讓全球創作者實現利益共享。

在山海發行的所有內容IP都建立在智能合約上,這是一套寫入代碼的反哺機制,一旦IP發行時的收入分配被確定,任意一方無法私自更改,所有收入都會通過銀行數字人民幣的程序化結算區塊鏈實時支付給博物館、創作者、平台以及IP持有人。

據方菲透露,「山海」將IP轉化為遊戲,微短劇、衍生品、策展來變現。為創作者提供了一套數據透明、權力平等、規則程序化的技術工具,解決創作IP的資金來源問題、信息共享問題、版權確權、授權、維權問題,這為平台和創作者構建了一種全新的共創、共治、共享關係。

「運作一個IP為什麼門檻那麼高,是因為你的組織形式決定的,它需要海量資金,但所有人又特別少。」實際上,基於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山海」能做到的就是讓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共有一個IP。「我們改變了IP孵化方式,改變了生產力的問題,還改變了生產關係。」

在方菲的設想里,「山海」要為最好的食材和最好的廚子建一座中央廚房,在這裡做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

數字文博的技術解法

因為在這個賽道里,沒有類似的成功先例和模式,「山海」所做的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摸索。解決了產品定位問題,接下來的挑戰則是如何解決博物館數據生產的問題。

儘管文博數字化已經走過很長一段時間,但如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所說,依然面臨成本、數字化採集效率低等問題。而「山海」要面對比過往更加快速、更大規模、以應用為根本目的的文物數字化。

而芒果數智團隊自研的文物神經核表面重建算法,化解了這一難題,較傳統採集技術時間減少90%,在文物建模放大6-8倍後,依然可以清晰看到每一個細節。「我們自建生產線在湖南博物院22天生產1000件,相當於過去2-3年產能」,方菲告訴36氪。

除了在採集速度上提升、「山海」在採集規模以及應用場景數量級上也都在實現升級。比如與高校、考古院所、數字圖書館合作,獲取跟文物相關歷史文獻,簡牘、考古日誌,研究論文,構建26個維度的文物結構化數據,將海量的數據匯入平台的底層,為應用提供基礎,並計劃在在全國博物館開展數十萬件的文物3D模型採集和數據編目。

而在應用場景數量級上,除了文娛文創場景的IP孵化,平台基於海量結構化數據,把數據應用於知識圖譜、多模態大模型、算法推薦等功能,並進一步運用在科研、教育。像在教學場景,老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山海APP便捷的找到一件文物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關聯概念。

這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務。據方菲介紹,自芒果TV開始,他們就建立了一個比較大的算法團隊,實現了不錯的技術積累,「所以當我們看到這樣的問題時,迅速錨定了基於人工智慧的一個解決方案,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技術路徑」。據悉,「山海」平台申請自研專利近10項。

除了技術上超10年的深耕,湖南衛視整個生態里的內容創作者也會為「山海」賦能。據方菲介紹,由《天天向上》創始團隊與北大的歷史系教授、馬王堆專家一起創作的馬王堆相關的AIGC短劇將有望在年底或明年面世。

方菲告訴36氪,他們不想把中國文化當作一個皮膚或噱頭,而是真正完全基於歷史,打造出世界級的超級IP。

而在「走出去」上,「山海」從一開始面向的就是全球,所以同步上線中、英、法、西班牙、日、韓等六種語言版本。在他看來,全世界匯聚了很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當這些以更豐富、更有趣的形式開發出來,也會深受他們的青睞,「我們後續整個創作者社區的打造,包括整個共享生態的打造,都會考慮到國際化。」方菲最後說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afc01b7ce6b89698fde666484147e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