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有什麼危害?為什麼有時候血脂正常了,還要繼續服藥?

2022-05-24     峰風搞笑

原標題:高血脂有什麼危害?為什麼有時候血脂正常了,還要繼續服藥?

由於意識到血脂增高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所以血脂檢查是在醫院體檢的時候最常見的血液檢查之一。血脂其實就是血液中的脂質成分,目前臨床上檢測的血脂至少包括有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有些更詳細的檢查還包括載脂蛋白A、載脂蛋白B、脂質a等。血脂檢查是指導我們臨床用藥的重要參考。

那高血脂有什麼危害?為什麼有時候血脂正常了,還要繼續服藥?我們來了解一下。

1、高血脂危害

高血脂會增加血液粘稠度,不論是膽固醇還是甘油三酯,都是腦梗、冠心病、周圍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目前研究認為它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罪魁禍首。過高的膽固醇會破壞血管內膜,使血管內膜通透性增加,膽固醇滲透到血管壁,在血管壁內沉積,同時誘發炎症反應,因此形成粥樣硬化斑塊,而且粥樣硬化斑塊不是局限在某一出,這種改變會在全身多處器官的動脈表現出來。甘油三酯升高還有一個獨特的危險,就是可能誘發急性胰腺炎,一般要甘油三酯比較高才有這個風險,比如大於5.6mmol/l。

2、什麼時候應該用藥?

血脂檢查報告裡面有好幾項,每一項的意義不一樣,需要進行藥物干預的臨界值也不一樣,我們分開講一下。

(1)甘油三酯:按照化驗單的參考值,甘油三酯應該低於1.7mmol/l。如果甘油三酯在1.7~2.3mmol/l,算是臨界升高,不需要藥物干預;如果甘油三酯在2.3~5.6mmol/l之間,可以診斷為高甘油三酯血症,在飲食、運動等非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結合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否升高,可以考慮使用他汀類藥物,即能降膽固醇,也能降甘油三酯;如果甘油三酯超過5.6mmol/l,前面說過有誘發急性胰腺炎的風險,應該使用貝特類藥物如非諾貝特等,這是降甘油三酯效果比較好的。

(2)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正常人合適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該低於3.4mmol/l,如果高於4.1mmol/l就可以診斷高脂血症了。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對血管的危害大,所以應該更加重視,而且通過飲食、運動的方法控制效果相對不如甘油三酯效果好。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於4.9mmol/l時,就該考慮使用藥物控制了,他汀類藥物可作為首選。

(3)總膽固醇:理想的情況下,總膽固醇應該低於5.2mmol/l,如果膽固醇高於7.2mmol/l,就算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了,應該使用藥物控制。

(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千萬不要認為膽固醇都是壞的,即使被認為是「罪魁禍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是身體所必須的,並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一種能夠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膽固醇,是「血管垃圾」的清潔工,所以如果檢查發現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了,應該高興。遺憾的是,如果發現它降低了,並沒有特異性藥物可以提高它,雖說他汀類藥物是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畢竟不是他汀的主要功能,是附帶送的,效果有限。

3、為什麼血脂正常了還要吃藥?

上面提到的這些情況比較容易理解,血就是血脂高了,需要控制,稍增高一點的,可以靠飲食、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來改善,高過一定程度需要用藥。然而,常常有些患者會發現,自己的血脂已經正常了,甚至比「正常值」還低不少,醫生還讓他吃降脂藥,感到很疑惑,難道被騙啦?我們來揭秘一下,有那麼幾種情況。

(1)每個人的降脂目標不一樣:前面提到的這些血脂的標準,是針對於那些沒有任何危險因素、沒有基礎疾病的人。而對於有危險因素或者基礎疾病的患者來說,那就要另當別論了。我們常常根據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風險來劃分。哪些疾病算ASCVD呢?我們平常見的最多的冠心病、腦梗死、周圍血管閉塞狹窄就是這一類疾病。對於已經患有這些疾病的患者,我們把它劃分為極高危患者,根據研究設定低密度脂蛋白的目標值為1.8mmol/l,顯然低於正常值(3.4mmol/l),所以即使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了,也需要繼續服藥。同樣的道理,我們把那一些有ASCVD高危因素的患者,比如有高血壓、吸煙、血糖異常、肥胖、家族遺傳史等,低密度脂蛋白要控制在2.6mmol/l以下。

(2)膽固醇代謝的特點:人體的膽固醇,只有25%是通過食吸收的,75%是自身合成的,所以如果控制飲食就能控制那25%。而對於膽固醇比較高的人,或者要求降得比較低的患者,光靠飲食控制就不夠了,藥一停,膽固醇還要再高上去。

(3)家族性高脂血症:這屬於單基因遺傳病,比方說一個家庭裡面好幾個都是高脂血症,即使飲食什麼很健康,血脂就是高,這些人群也只能長期服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adf51ea54b8c71525aad383ab426c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