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重金讓孩子上私立,是想打造孩子的社交圈?看看李雪琴的經歷吧

2023-02-10     有意義的旅途

原標題:花重金讓孩子上私立,是想打造孩子的社交圈?看看李雪琴的經歷吧

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人的想法和觀念一直是在變化的,隨著閱歷的增加,現實和理想不斷碰撞,人一定會進行自我調整,讓個人觀念更貼近現實。

原來沒有孩子的時候,一直想著當然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因為好學校門檻高,門檻高就會吸收大量家庭好的孩子,這樣大環境是好的,未來孩子的社交也是有價值的,從小就給孩子打造一個優秀的社交圈,就不擔心未來孩子的人生了,肯定是左右逢源啊。

可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隨著閱歷增多,這種想法就逐漸發生了改變,因為增加了很多現實因素的考量。

李雪琴:如果你沒有價值,進入再牛的社交圈也沒用

李雪琴,這個名字想來大家都不陌生,現在她火了,學歷背景牛,北大高材生,有出國留學的經歷,靠著視頻出圈,雖然沒身材沒長相,但就是有人緣。

不過李雪琴在火之前,有相當一段不怎麼愉快的經歷,她甚至有一段比較抑鬱的經歷。

讀書時候是妥妥的學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大學讀的是新聞與傳播方向,大學畢業的時候,看好在線教育,拿到了紐約大學的offer。

她說有一次在紐約大學參加北京大學的校友會,她很重視這次校友會,精心打扮一番去參加讓她很期待的校友會。

結果呢,根本就沒有人理會她,甚至當她主動跟別人搭話的時候,對方也是愛搭不理。

聚會中,好像人們都在互相添加聯繫方式,唯獨她,被排擠在外了。

她說,一個人沒有價值的時候,融入再強的圈子也沒用,因為根本沒有人會搭理你。

其實每次提到北京大學,提到校友,提到關係網的時候,李雪琴都是一副「這跟我沒什麼關係」的樣子,可以想像她曾經試圖融入過,但是失敗了,所以才會有比較嚴重的抑鬱情緒吧。

家庭和孩子之間的聯繫比想像的更緊密

我們應該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讓孩子一定要首先承認自己的家庭,不管這個家庭是貧困還是不完整,這都是孩子擁有良好的人格和比較快樂的人生的基礎。

如果一個孩子開始逃避自己的家庭,甚至開始故意隱瞞自己的家庭,或者要面對家庭帶來的自卑感的時候,孩子的人生就會出現問題。

當孩子能夠安然接受自己的出身,接受自己的家庭,在這個基礎上,即便家庭條件不好,孩子的格和人格也不會受到影響。

其實接受自己的家庭並不難,只要順其自然,孩子通常都是能接受的。

最怕的是,家長想要讓孩子走出這個家庭,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這個家庭的厭惡和鄙視,用盡全身力氣,把孩子送到比家庭所在的水平更好的環境中,這樣就容易起到反作用。

關鍵,很多時候,家長做了,自己還沒有意識到,在潛移默化中傷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不惜節衣縮食,把孩子送入私立學校,就是一個表現

還是回到最開始的這個問題。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年家庭收入只有10萬多點,夫妻兩個卻想著不能虧待了孩子,一定要把孩子送到一年學費5萬元的雙語學校,目的就是想要給孩子打造一個好的社交圈,為以後的「左右逢源」打好基礎。

結果呢,班級聚會都是500元起,小朋友們打卡的遊樂園是幾百元一次的遊樂園,而且班級里的小朋友們經常外出去旅遊。

即便是細節上,孩子們穿的衣服和鞋子,和他家的也不是一個檔次的。

為了節省,她不得不每次編造理由,不去參加家長聚會,不發朋友圈,不帶孩子外出遊玩,努力讓自己不去攀比。

結果呢,孩子在學校好像根本就沒有朋友,因為小朋友們討論的內容,他完全不知道。

小孩子沒有功利心,但是小孩子天然就會找和自己能玩到一起的孩子。

而且小孩子其實很敏感,當別的小朋友說自己去過什麼地方的時候,另外的小朋友都會踴躍分享,而沒有這樣經歷的小朋友就會黯然失色。

對別的小朋友的家庭來說,教育支出只是不值得一提的一小部分,但是對她家來說,教育支出幾乎壓垮了她和她的家庭。

從孩子上學開始,家庭矛盾不斷湧出,夫妻關係出現裂縫,家庭氛圍非常緊張。

好在後來,她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選擇讓孩子轉入公立學校,雖然最開始孩子不願意,孩子大哭大鬧,從一個好的環境到一個普通的環境的轉變,會讓一個孩子覺得難以接受,但是後來適應了新環境以後,孩子明顯快樂多了。

原因很簡單,孩子進入到一個和自己更貼近的環境中,這裡有很多小朋友和他的生活方式接近,他們去的遊樂場是幾十元一次的遊樂場,穿的衣服也是最普通的衣服。

結語:

給孩子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應該是適應的。

我們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前提是我們能夠支撐孩子得到這最好的東西之後的一切配套。

如果不能,那就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樣才會真正的傷害到孩子。

養育孩子順其自然最好,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現實,一旦脫離現實,對孩子沒有好處,給家庭也會帶來無盡的壓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ab107a259f1581c050d7cb8af81d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