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戴耳機,非得「英年早聾」

2022-10-14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這麼戴耳機,非得「英年早聾」

近日

「坐地鐵公交長時間戴耳機或損傷聽力」

登上熱搜

「炸」出了一群

擔心自己「英年早聾」的網友

每天通勤一兩個小時,

不少朋友喜歡一上車就戴上耳機,

聽歌、刷短視頻,

給自己營造一段「精神獨處」時間。

然而,

這個習慣對聽力的傷害可能是不可逆的。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

全球大約有11億青少年因使用智慧型手機,

以及配套耳機等設備,

面臨聽力損傷的風險,

我國突發性耳聾的發病年齡

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且發病率有增高的態勢。

耳朵里毛細胞損傷後不可逆

都知道戴耳機傷聽力,

但到底是怎麼個傷害法?

人體的內耳約有15500個聽覺毛細胞

這是一種感受聽覺的纖毛細胞,

容易受噪聲影響,

受損後不能再生

損失一個就少一個。

用硬物掏耳朵、用力擤鼻涕,

這種不起眼的小事

都可能是導致聽力受損的「元兇」。

別以為聽力損失後自己「緩緩」就行

聽力損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樣來勢洶洶、

容易被察覺和重視。

有網友說,

有一段時間發現自己接電話時聽不清,

還以為是手機壞了,

結果

不知不覺中,

你的聽力可能就越來越差,

最終導致「噪音性聾」。

在聽力學有一個鐵的定律:

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

聽力損失以後的干預應該越早越好。

兩周以內是最佳治癒時期,

一個月後,

治癒難度將會明顯加大,

三個月後,

治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從臨床上講聽力損失三個月後,

聽力恢復的可能性非常小。

出現突發性耳聾要儘早就醫,

否則可能永久性耳聾!

真有不傷聽力的耳機嗎?

不戴耳機不習慣,

戴了又怕傷聽力,

降噪耳機是不是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耳機商家宣傳的所謂「主動降噪」功能,

是指降噪耳機發出與噪聲相位相反的聲音,

在耳內與噪聲形成干涉而抵消噪聲。

它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噪聲,

但又不會影響緊急情況下

尖鳴的喇叭等警示音。

南京市第二醫院耳鼻喉科

主任醫師王玉紅強調,

即使是降噪耳機,

耳機里聲音輸出過高也有可能損傷聽力。

因而無論「降噪耳機」如何,

降低耳道中的噪音才是保護聽力的王道。

那「黑科技」骨傳導耳機管用嗎?

骨傳導是一種聲音傳導方式,

即通過人的顱骨、聽神經等來傳遞聲波。

它不用像傳統耳機一樣,

捂住耳朵或堵住耳道來達到聽聲的目的,

所以有保護耳朵的效果。

但專家指出,

不論是利用骨傳導還是空氣傳導,

兩種耳機在最後都是

使內耳的毛細胞振動才能引起聽覺。

如果音量過大,

仍然會對毛細胞產生損傷,

進而傷害聽力。

最後,

小編提醒大家:

常戴耳機聽音樂的人,

應遵循60-60原則,

即聽音樂時音量

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

連續使用耳機時間不超過60分鐘,

出現短暫性或長期耳鳴後

應及時停止佩戴耳機,

並及時至正規醫院就醫,

測試聽力以便發現隱性聽力損失,

早重視、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本文來源:人民網科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a1426b36d635baded1f8171cdd60e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