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拍《魔戒》,何必動用《長城》

2023-07-25     安茜聊生活

原標題:如果想拍《魔戒》,何必動用《長城》

長城,作為中國歷史的印記,牢牢地紮根於北方的土地以及所有中國人的潛意識中。長城,見證了抗擊匈奴,開邊闊土的強盛;見證了胡人南遷,五胡亂華的嚎啕;見證了終結亂世,驅趕突厥的豪邁;見證了野心家的無恥交易,而引發數百年的民族悲哀;見證了救亡圖存,抗擊日寇,以血肉築長城的壯烈……

作為中華民族的印記,長城有著這麼多豐富的歷史。以張藝謀的能力,再加上龐大的資金投入,只要從中找一個為題材為背景,我相信都可以拍出很不錯的電影。但是就不明白,為什麼偏要放棄長城的過往,虛構一個怪獸世界?並且,全片下來,除了將背景設在宋朝之外,這個虛構世界並沒有與現實歷史發生思想上的碰撞。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故事地點放在那裡都可以的電影,但是偏偏要選擇長城。既然選擇了長城,卻沒有給出這個故事只能發生在長城,發生在其他地方就失去意義,無法表達的意思。

近來看到一個名詞,叫做「致命的吸引力」。如字面的意思,對於角色(並不限於主角)對某一種東西,需要有某一種致命的渴望,一定要,必須要,就是拼了命也要拿到那樣東西。其實,這就是編劇大家屢屢提及的「動力」。

如魔獸世界中,榮耀之於獸族,國家之於人族,和平之於精靈,掠奪之於亡靈。在獸族第一次開啟黑暗之門對人類的遠征中。毀滅之錘不惜放棄即將攻破的洛特丹。也要分散兵力追捕古爾丹。並不因為他和古爾丹之間有深仇大恨,而是獸人的榮耀感,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所以,當他放棄洛特丹撤退時,我們對他的榮耀感肅然起敬,而不會怨恨他吃古不化。官方小說中也強調了獸族普通士兵對毀滅之錘做法的認同。因為在獸人的塑造中,「榮耀」一直是他們所強調的東西,也就是對毀滅之錘以及整個獸族的「致命吸引力」。

在《長城》之中,雖然保家衛國等等高大上的使命一開始就有,但是電影並沒有充分去醞釀,去推進。這樣一來,「保家衛國」就只是一個概念,沒有落到實處。

家?家在何處,除了殿帥和鶴軍統領的養父女之外,電影中沒有一個角色的家屬出現過,也沒有一個角色提起他們對家人的思念,就好像他們根本就沒有家一樣。

國,國在背後?確實,電影塑造了一個國家,但是很遺憾的,其無法使得國家形象具體化。不是說,一個宮殿,一個都城無法代表一個國家。而是觀眾無法從這個宮殿,這個都城中感受到這個國家。那麼,這個宮殿就只是一個宮殿,這個都城就只是一個都城。大大削弱了,「衛國」的氣魄和決心。其實,國在背後,可以借鑑一戰時候沙俄的一句話,「俄羅斯很大,但是我們已經無路可退,背後就是莫斯科。」

這一句話雖然簡短,但是國家版圖的雄偉,軍人保家衛國的決心一下子就具體化了。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腦海中自然地出現遼闊的邊疆,雄偉的國家,視死如歸的前線戰士。但是偏觀《長城》整部電影下來,就是沒有看到類似的台詞。

除了國和家兩個概念外,電影中的角色,無論是殿帥、王軍師或者男女主角、小兵等等都只是一個概念,沒有上升到「致命的吸引力」上。雖然導演和編劇極力讓他們個性鮮明,但是這些人始終沒有真真正正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打敗饕鬄?

在《拯救士兵瑞恩》中,開始時拯救小隊都不知道為什麼要讓一個小隊的人拼著失去生命的危險,去救一個不認識的人。後來在拯救的過程中,他們慢慢認識到了這一個問題。並且在最後完成一個士兵對保家衛國的成長。但是《長城》中,最後無影禁軍是打敗了饕鬄,或者以後都不會有饕鬄,創造了千世萬世的和平。但是,人物成長了嗎?是的,主角成長了,他從「自私」轉變到「敢於犧牲」。好的,這點我承認,但是其他人呢?你整部電影就只有主角一個人?又或者,女主收穫到愛情,小兵收穫到了勇敢……這是可以的,也有很多很好的例子,但是電影的表達遠遠不夠。其成長的形象,相對十萬大軍、長城、保家衛國這些意象來說太過微小了。

老土一點,其實電影可以通過殿帥或者後繼殿帥的全軍說話來表現保家衛國,又或者可以通過小兵對父母的四年來塑造。可能是導演覺得這些橋段都太老了,觀眾都看膩了,即使用也召喚不起觀眾的感情,反而會讓觀眾厭惡,所以才沒有用吧。

除了正派這邊,反派的致命吸引力也不充足。雖然通過王軍師來介紹饕鬄就是為了「吃吃吃」所以要進攻長城。但是反派,也就是饕鬄的首領完全沒有對「吃吃吃」的渴望感,飢餓感。依稀可以聽得見它說「為什麼我要吃吃吃?因為是導演叫的啊。」作為一部總體由好萊塢製造的電影,這一點會疏漏確實很奇怪。幾乎每一本編劇書中都強調一點——把麥克風給反派。簡單來說,你要讓反派有發言權,而不僅是充當正派打怪升級的玩具。

另外,對於饕鬄「進化」這一事件表述不好。確實,王軍師可以在文獻記錄中找到饕鬄以前進攻的情況,進而判斷饕鬄在「進化」。但是對於觀眾來說,這一切都只能腦補,或者直接接受設定。

如果電影能將饕鬄首領分為兩段,即先殺了一個首領,在無影禁軍歡呼勝利的時候,發現另一隻饕鬄正在轉化成新的首領,正如某些動物中,首領死了,另一隻最強壯的就會自動轉換成首領一樣。而這隻新的首領改變了上一個首領的進攻方法,襲擊了汴梁城。這樣觀眾就看得見饕鬄的「進化」。

電影中,一個反派殺到底的做法,其實已經開始過時了。現在的電影許多都追求轉折,即在反派之外還有反派。

這裡的貪婪和懲罰,應該指向為統治階級。但是當電影將視線轉移到汴梁皇宮的時候,除了金碧輝煌的宮殿外,沒有絲毫貪婪的表現。或者擱個酒池肉林,或者美女成群,或者奴役百姓修理宮殿等等,古代那麼多貪婪的皇帝,那麼多荒唐的貪婪事件很容易就找得到例子來借鑑的,但是電影沒有。反而君主很關心百姓地說了句「朕的御林軍,還有無數的黎民百姓一眨眼全都沒了」,嗯,這是個好皇帝。但是這部電影里不需要一個好皇帝,需要的是一個貪婪無道,暴虐成性壞到骨子裡的壞皇帝。

由於忽略了以上,全片的思想就是女主角和男主的「信任」「我們的犧牲更值得」這些無聊話題。這些話題只要一部中等投資的電影就可以了,何必動用《長城》這樣的班底。而且,這兩個話題中,後者更值得發揮,但是電影偏偏選擇了前者,尷尬。

你動用了長城,動用了國家印記,動用了上千上萬的上古怪獸,動用了千軍萬馬,無數的黑火藥就是為了講述一個「信任」的故事?

另外,不知道是故意,或者是刪減的原因。電影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群體——百姓。

饕鬄的貪婪,是上天懲罰君主的貪婪。但是饕鬄最後殺到了汴梁,最無辜的就是百姓。但是當我準備好看那些血腥場面,準備好為百姓的嚎啕求助而悲憤時,百姓既然一個鏡頭都沒有。

耍我嗎?無數的百姓的死亡和嚎啕,就只用小皇帝的一句話就帶過了,也確實是溜。但是我想問一下,這部電影究竟是為了什麼?就為了男主和女主最後時刻的「互相信任」?

其實,這些也不能完全怪張藝謀。看他以前的電影,我覺得他本人對中國歷史,古代文化非常了解深入。特別是上個月的《影》就可以充分說明。可惜《長城》是好萊塢的電影,製片人是好萊塢,編劇是好萊塢的。張導可以發揮的空間確實不大。有時候不得不感嘆,如果好萊塢想拍一部中國的《魔戒》,何必動用「長城」這一宏偉的意象。既然動用了這一意象,又不好好去了解其所承擔的意義,也是一個好萊塢式的驕傲,而驕傲很容易失敗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a063f423d54512a6e21b4b2d4fc0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