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的蝴蝶效應:它可能改變了高加索人的歷史

2019-08-09   桃花石雜談

之前讀過桃花石雜談文章的朋友恐怕都知道,桃花石雜談很不認可網上流傳的一些把中華文明和其它古文明強扯在一起的觀點,比如說中華文明與古埃及文明有聯繫以及商朝遺民東渡美洲等。但不認可這些觀點並不意味著桃花石雜談覺得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始終是孤立發展,沒有和其它文明有過相互之間的互動和影響。比如今天桃花石雜談要講的這個歷史家族,是實實在在有可能把中國和一個高加索國家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或至西海」的西涼馬家

看了這個小標題,肯定好多朋友已經知道桃花石雜談要說的是什麼了。是的,桃花石雜談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就是最近這些年已經在網上流傳著的關於「馬超後裔成了亞美尼亞民族英雄」的事。但今天桃花石雜談卻會給大家列舉大量非常過硬的證據來說明為什麼這件事確實很有可能,其中包括從古至今亞美尼亞人自己提出的證據。

馬超的父親馬騰的畫像

當然在說為什麼西涼馬家確實有可能到了亞美尼亞之前,桃花石雜談還是要首先指出網上這個傳說不準確的地方。因為即使西涼馬家的一支確實到了亞美尼亞,他們也不是馬超的後裔,甚至不是馬超的父親馬騰的後裔,而是馬騰的侄子和哥哥,馬超的堂弟和伯父。也就是在蜀漢歷史上也曾發揮過核心作用的馬岱的父親和弟弟。

當然光憑中國史籍的記載,是不可能推測出西涼馬家到了亞美尼亞的,但中國史籍的記載卻也提供了兩條非常有指向性的線索。關於這件事,在中國史籍里唯一的記載來自於東晉史學家孫盛所著的《蜀世譜》一書,這部史書里曾提到下面這個細節:

翼入許為北軍中候,後還涼州,涼州亂,將親族數十西入。岱弟抗,隨翼西入,或至西海。

這段話的意思是馬騰的哥哥馬翼曾到許昌擔任北軍中候,但後來回到了涼州。後來涼州的局勢大亂,他帶著自己的親族數十人逃往西方,其中包括馬岱的弟弟,也就是他的另外一個兒子馬抗,而他們有可能到了西海。

馬抗的哥哥馬岱的畫像

這裡的「涼州亂」應該是指公元211年到213年之間的戰爭。當時曹操把馬超的父親馬騰召到朝廷,其實是讓其做人質。之後出動大軍以討伐張魯為名進軍漢中,而周邊包括馬家在內的軍閥卻都認為曹操是以討伐張魯為名要將自己都一併剪除,所以當時包括馬超在內的「關中十將」一同集結了10多萬羌、胡、漢軍隊反曹。但他們最後都被曹操擊敗,馬騰也被曹操殺死。公元213年,馬超曾一度占領涼州,但不久後楊阜等人發動叛亂,把馬超騙到城外,並將馬超的妻兒全部殺死。之後馬超雖然一度重新攻破涼州,但已無法立足,最後帶著馬岱去漢中投奔了張魯。而馬翼和馬抗這父子倆應該就是在此期間和馬超、馬岱走散,被迫逃往西方的。

然後我們再來說說西海是哪。其實在秦漢魏晉時期,西海指的就是今天中亞的裏海。比如《後漢書》里記載大秦國(羅馬帝國)又叫海西國,因為它在西海西面。而在公元97年,班超就曾率軍到達西海,在這裡他曾派手下甘英出使大秦(羅馬),但後來因為聽信安息(波斯)人說大秦得坐船幾年才能到而中途折返。

亞美尼亞和歐洲人是怎麼說的?

前文提到,光憑中國古籍是不可能得出馬家人到了亞美尼亞的結論的,而且也不可能確定馬家人到底去了哪裡。但這時我們就要引入在亞美尼亞曆史上決定了這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馬米科尼揚(Mamikonian)家族了。

亞美尼亞所在地,就在裏海(西海)邊上

儘管馬米科尼揚家族是否來自中國在亞美尼亞存在很大爭議,但這個家族是外來者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在公元286年,馬米科尼揚家族第一次出現在了亞美尼亞本國的歷史記載之中,當時他們被稱為「(亞美尼亞)貴族的盟友」。而在公元5世紀,在亞美尼亞曆史上地位可以和中國的司馬遷相比的摩夫西斯·科倫納科西(Movses Khorenatsi)寫作了堪稱亞美尼亞《史記》的《亞美尼亞史》,在其中他記載了馬米科尼揚家族的兩位祖先馬米(Mamik)和科納(Konak)在差不多兩百年前從東方一個秦姆(Chem)國發動了針對國王秦巴克爾(Chenbakur)的叛亂,最後兵敗逃到了波斯。而當秦姆國王要求波斯國王交還兩兄弟時,波斯國王經過權衡說把這兩兄弟流放到了當時也是波斯勢力範圍的亞美尼亞,然後對秦姆國王說兩兄弟已經被流放到世界邊緣的死亡地帶,活不了多久了。

最早記錄了馬米科尼揚家族疑似來自中國的摩夫西斯·科倫納科西

而同樣生活在公元5世紀的另一位亞美尼亞史學家帕夫托斯·布贊德(Pavstos Buzand)在他的著作(也叫《亞美尼亞史》)里,更是直接說馬米科尼揚家族祖上是中國漢朝的貴族,因此出身並不比亞美尼亞王族低。

而在近代,這種觀點還曾經得到過公元18世紀英國著名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認可。而且通過他的考證,他認為當時最早到亞美尼亞的馬米科尼揚家族首領並不是馬米和科納兩個人,而是一個人,名叫馬姆戈(Mamgo),而且吉本認定他們不是中國皇族,而且朝廷的將領。而在近代,有些西方史學家甚至還認定,要求波斯國王交還馬姆哥的中國皇帝是已經改朝換代之後的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所以看到這裡,大家恐怕也明白為什麼桃花石雜談會說馬米科尼揚家族源自中國和馬抗了。因為Chem這個詞被許多史學家認為是China一詞的變體,而馬姆戈(Mamgo)或者馬米科納和馬抗的發音也相似的嚇人。

英國著名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其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中也曾認定馬米科尼揚家族來自中國

當然早期的說法都是基於一些歷史學家通過對比東西方史料而得出的結論,但因為馬米科尼揚家族到達亞美尼亞的時間過於久遠,所以這些結論遠非定論。而亞美尼亞這個高加索國家是在西方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國家,因為這個國家在歷史上曾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基督教定為國教,而且堅持至今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地處高加索,又在很多人眼中是純血白人的象徵,所以雖然其歷史上有記載把馬米科尼揚家族的來源指向了中國,但多數亞美尼亞人對此並不太認可,當然這恐怕更多的是感情因素,而非理智判斷。

所以在近代,也有一些歷史學家對於馬米科尼揚家族的來源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說。比如有人認為他們確實是來自中國,但卻不是漢人,而是說伊朗語族語言的吐火羅人。而愛德華·吉本雖然認為馬姆戈是來自中國,也認為他們不是漢人,而是同樣說伊朗語族語言的斯基泰人。還有觀點認為馬米科尼揚家族來自中亞。但和之前說馬米科尼揚家族來自中國的觀點一樣,這些觀點也遠非定論,因此也根本沒法推翻馬米科尼揚家族來自中國的傳統認識。

馬米科尼揚家族的地位以及相關人士看法

而之所以亞美尼亞人以及許多歐洲人這麼在乎馬米科尼揚家族的出身是因為這個家族在亞美尼亞乃至東羅馬帝國的歷史上都實在是太重要了。在這個家族到了亞美尼亞之後,被亞美尼亞國王派去鎮守與東羅馬帝國接壤的地區。而馬米科尼揚家族很快與東羅馬帝國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其家族許多人甚至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官員。而也許因為如此,這個家族後來在亞美尼亞迅速崛起,成為了能夠左右亞美尼亞政局的家族。有些歷史觀點甚至認為從公元4世紀開始到公元8世紀,這個家族始終是亞美尼亞王國的實際掌控者,因此有些人也將這個時期的亞美尼亞稱為馬米科尼揚王朝。

鼎盛時期的馬米科尼揚王朝

而前文曾經提到,亞美尼亞是波斯的勢力範圍,而亞美尼亞是最早將基督教列為國教的國家。但當時波斯的國教卻是拜火教,所以波斯在亞美尼亞稱臣期間曾多次嘗試讓亞美尼亞人改信拜火教。但在兩次亞美尼亞幾乎抵抗不住波斯的壓力,快要屈服之時,都是馬米科尼揚家族領導亞美尼亞人發動起義,擊敗了波斯軍隊,迫使波斯放棄了讓亞美尼亞人改變信仰的企圖。而亞美尼亞人沒有被波斯人同化,把民族性保持至今,可以說這兩次起義起到了根本性作用。所以說馬米科尼揚家族拯救了亞美尼亞民族是沒有疑問的,而曾帶領亞美尼亞人起義的瓦爾丹·馬米科尼揚則是亞美尼亞民族歷史上的聖人。

2006年1月22日和6月9日,中國人民網和《人民日報海外版》都曾經報道過其駐亞美尼亞記者採訪馬米科尼揚家族後裔的新聞,而在這些新聞報道中,一位生活在亞美尼亞的馬米科尼揚家族後裔也認可自己的家族源自中國,甚至認可源自西涼馬家。

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街頭的瓦爾丹·馬米科尼揚塑像

另外,雖然前文提到亞美尼亞主流觀點不太願意接受馬米科尼揚家族源自中國的說法,但卻也沒法否認他們來自國外,這一點除了歷史記載的佐證外,還有一個證據,即馬米科尼揚這個姓氏在亞美尼亞語裡根本沒意義,沒人知道這個姓氏是什麼意思,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其外來屬性。另外,一些密切接觸過中國的亞美尼亞人則對這個問題有更為客觀的看法。比如「亞美尼亞人在華社團」網站就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不但認為馬米科尼揚家族確實有可能源自中國,而且還考證了歷史記載里逼迫馬米科尼揚家族逃離中國的秦姆國王秦巴克爾的身份。他們發現,巴克爾(bakur)一詞很可能是來源於波斯語裡的bag pour一詞,而這個詞在波斯語裡是「神子」的意思。也就是說古籍里的「秦巴克」其實很可能就是波斯對「中國天子」的譯名,而這更進一步佐證了馬米科尼揚家族可能確實來自中國。


所以桃花石雜談認為,馬米科尼揚家族確實來自中國古代,而且基本上可以認定就是在涼州之亂後向西逃亡的馬抗的後裔。當然,這個家族在亞美尼亞發揮重要作用都基本是遷居當地200多年以後的事,當時這個家族無論在文化還是血統上都已基本被亞美尼亞同化,所以不能說是中國人決定了亞美尼亞曆史,但這個家族的中國淵源確實大機率是史實了。也就是說,三國亂世可能確實通過「蝴蝶效應」間接地改變了萬里之外高加索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