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榆樹的民間記憶——說說榆樹老屯的那些舵工和把頭

2019-11-04     長春房產資訊


在古老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闖關東的人們多選擇臨水靠山處居住,由此形成一個個村落。村民們靠山水養育,形成了一個個行幫,行幫的頭目被稱為「把頭」。他們往往經驗豐富,技藝超群,在村民中有較高的威望。

榆樹市五棵樹鎮臨江村有個劉家窩棚屯,據榆樹縣誌記載,劉家窩棚屯始建於乾隆末年,因劉姓最先在這裡搭窩棚開荒種地而得名,因這裡地勢較低,也稱劉家窪子屯。屯子就坐落在松花江流域的北岸。

解放初期的劉家窩棚屯只有幾十戶人家,分兩個生產隊,還包括住在松花江邊的於家屯、腰屯和南樓屯。1965年「四清」運動後,逐步將三個小屯的居民動員搬遷到劉家窩棚屯。從此,這三個小屯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小屯裡傳奇人物的故事卻得以流傳下來。

提前預見風雨的田大舵工

距離松花江最近的於家屯,解放前只有十幾戶人家,以種地和打漁為生。據屯子的老人們講,於家屯也曾繁華熱鬧。主要原因,一是因為這裡有個渡口,連接江南岸德惠的董家坨子、羅圈坨子、黃魚圈等地方。這些地方的人們都到五棵樹街里趕集,每逢三六九集日,江邊趕集的人絡繹不絕。二是這裡是過往運輸船隻、放排人員休息吃飯的落腳點,因此有很多小飯館。三是這裡是捕魚賣魚的集散地,每天早晚都有十幾條船進進出出,將捕到的魚批發給魚販子,儼然就是一個批發魚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裡居住的人從小就在江邊長大,整天與水打交道,都會游泳、划船、使舵。俗話說:近河識水性,近山知鳥音。自然環境打造出許多水上的能工巧匠。村子裡有名的有老田大舵工、老石二舵工,還有王把頭、李把頭、梁把頭等,這些昔日很有名氣的人物,都是曾經在松花江上經過許多大風大浪的人。他們的經歷,經過民間傳播,已經帶有傳奇色彩。即使是這樣,今天的我們仍能從中了解昔日各行各業的艱辛。

據屯子裡的老年人回憶,在這些舵工中田大舵工的本領是屈指可數的,在松花江上闖蕩了幾十年,沒出過大的事故,令人佩服。田大舵工使的桅杆帆船,往返于吉林至哈爾濱之間。從吉林市江邊附近的缸窯將燒製品裝到船上,比如大缸、迫子缸、小缸,還有罈罈罐罐等,都是非常容易損壞的物品,沿途運輸到各個貨棧。俗話說看風使舵,如遇順風順水,風鼓船帆,帆借風力,速度也是很快的。如遇到大風天氣,貨船顛簸得很厲害,這就要看舵工的水平了。據說有一次裝滿一船的缸窯製品,正行駛到大坡江面的時候,天氣還很正常,可是田大舵工急轉船舵,將貨船靠岸拋錨,船工都在納悶,為什麼突然不走了呢?等他把貨船停好後,沒過半個時辰,烏雲翻滾,風雨交加,把船的桅杆都刮折了,幸好貨船提前靠岸才躲過一劫,船工們都由衷地佩服田大舵工,使一場災難化險為夷。

老人們說,昔日能夠當上舵工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知水性,能準確辨認出行船的航線;二是曉天文,能正確判斷出天氣的變化;三是膽大心細,處驚不變,行事果斷。田大舵工都具備了,所以才稱得上舵工。

放排時躲過江中倒樹的木把頭

電視劇《闖關東》里,就有關於老東北木幫把頭放排的場景。真實的情況也和劇中講述的大致相同。能當上把頭的人自然是有「兩把刷子」的,那時沒有天氣預報,但江上放排,能預知天氣可是一項大本事,不僅如此,還要有豐富的經驗和本事。過去的於家屯就有一位王把頭,是一位了不起的木幫把頭,在行幫里名氣很大。

據老人們講,王把頭從事放排多年,經過許多激流險灘,很多人在放排中丟掉性命,可謂是九死一生。當時,每年剛一開春,王把頭就帶著屯子裡的青壯年人,搭乘貨船到吉林市,然後再步行到二道江的水場子,把冬天砍伐的木材運到江邊,接著開始掐套(就是編排),穿排。穿排環節很重要,這要結合木材的長短,江水的寬窄深淺而穿,三節排連在一起叫一張排。編排的主要材料是臭李子枝條,因為臭李子枝條柔軟且有韌性,編排結實。

大約經過半個月的編排,把木排編好後,就要準備放排了。放排也有說道,要看個黃道吉日,再祭拜龍王,焚香上供,祈禱平安。然後隨著把頭的一聲吆喝,大家解開纜繩,木排便駛離了排窩子,沿著松花江順流而下。把頭要和這些力工們一起在排上度過兩三個月的時間,在排上也是有規矩的,不吉利的話不能說,尤其忌諱「翻」字,吃魚不能說翻過來,要說「劃」過來;筷子不叫筷子,叫「順子」。如果不受天氣影響,一天能行駛幾十華里,趕上頂風浪大就會慢一些。在開闊的江面上,木排會很平穩,要是遇到激流險灘,稍有不慎就會折戟沉沙。如果頭排掌握不好距離,後排就會向頭排捲來,頃刻整個排隊就會土崩瓦解,瞬間將人擠成肉餅,木材也會散落一江,造成排毀人亡。

有一次王把頭和大家放排,正趕上天下大雨,江水上漲水流湍急,木排的速度不斷加快,這時,王把頭急忙指揮大家改變木排航線,前邊的木排剛剛轉向過去,可是後邊的木排卻被一棵倒樹給擋上了,頓時木材散開,把大家嚇得目瞪口呆,好在後邊的木排上沒有人。然後大家問他,你是怎麼發現江里倒樹的呢?他說這是經驗。王把頭在松花江上放排幾十年,可以說是出生入死,多次起死回生,對天氣及江中水性的了解和他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年復一年的經驗累積都成了人們眼中的「奇蹟」。

帶一船人躲過冰排的魚把頭

在解放前,將各行業有經驗的頭目稱之為把頭,典型的有水上運輸木材有放排把頭,進大山尋找山貨的有放山把頭,在江河捕魚的有魚把頭……過去榆樹老屯這方面的人才不少。除了以上介紹的二位之外,還有幾位魚把頭。比較有名氣的是梁把頭,據老人傳說,梁把頭不但熟知水性,捕魚技術更是了得,撒網捕魚得心應手,什麼大網、二大網、袋河網、掛網、拉網使用得嫻熟。他帶領夥計們捕魚從來沒有空手過,能在行船的時候一眼就看出魚窩來。

在老屯不遠的松花江的大腰灘上,有一次梁把頭一網捕過1000多公斤雜魚,用馬車拉著茓子賣魚。還有一年開春,松花江的冰排還沒有徹底跑沒,為了捕到新鮮的開江魚,梁把頭就在松花江的東江灣支起了袋河網,雖然水涼冰手,可是入網的魚收不過來,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把魚往船上拽,突然梁把頭說:快把網兜推下去,趕緊起錨上岸,大家還在愣著,心想這麼多魚不要了?這時只見梁把頭抄起鐮刀把漁網摟破,然後握住濤繩往江邊移去,夥計們這才看見一座大冰排順江而下,要不是躲閃及時,船上的人就沒命了。後來人們問梁把頭是咋發現冰排的,他說在收魚的時候發現網中有冰塊,然後聽見上游有奇怪的聲音,判斷有冰排下來。他說作為把頭就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現在老屯的梁氏後人還在傳承者捕魚的行業,不過現在用的都是機動船了,使的都是現代化的漁具。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WGOQG4BMH2_cNUgim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