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信息焦慮。錯過領導或客戶的重要指令,錯過家人朋友的重要信息,錯過股市的一手消息……信息疊代速度以秒計算,幾個小時的信息空白就可能錯過"一個億"。而開車,是最常見的信息空白場景之一。
根據《2018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顯示,北京居民平均通勤用時達56分鐘,上海、重慶居民平均通勤用時達54分鐘。如果人們在車上的這段時間裡完全不碰手機與外界"斷聯",那麼用戶的焦慮感是顯而易見的。另據福特汽車委託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有59%駕駛員會在駕車時使用手機微信。用戶在車上進行溝通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開車時看手機又是極度不鼓勵的行為。有沒有一種儘量不分心的溝通方式?
近日,騰訊在實車上公開演示了微信車載版,其定位為車上的"通訊"工具。背靠肥沃的社交土壤,坐擁小程序、公眾號、朋友圈等產品生態,為何當前階段卻只將自己定義為一個車上"通訊"產品,而非"社交"?
其實,早在去年10月,馬化騰就曾談及過騰訊在研發微信車載版的動向,但是之所以遲遲沒有推出,就是希望嚴格把關,保證用戶安全第一。必須做到克制、簡潔,並且是全語音交互,結合方向盤的控制按鍵,才能順利上車使用。可以看出,騰訊推出微信車載版的初衷很簡單:在功能上做減法,滿足用戶最基本的車上通訊需求,讓用戶在開車時能夠安全地聯繫最重要的人、處理最重要的信息。
直到今年5月份騰訊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才正式公布了微信車載版的產品形態。從功能設計來看,微信車載版只是提供了駕駛環境中最常用的功能,包括消息播報與回復,查看未讀消息、發送消息以及語音通話等,對於表情、紅包、圖片、視頻、小程序等非必要功能都做了減法。同時,騰訊強調了與車企合作夥伴共同打磨,將微信車載版與車上硬體,車內語音交互系統、車載導航等深度結合。並且,考慮到車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開放空間,微信車載版設計了車主屏蔽不想播放信息的功能,下車後,車機也不會保留任何通信記錄。也正是因為從安全第一的角度出發,騰訊才不斷做"減法",把本可以功能繁多的微信車載版做成了最基礎的實時通訊產品。
從科技博主"鍾文澤"對微信車載版的測評視頻,以及智博會上騰訊副總裁鍾翔平與長安執行副總裁譚本宏的現場演示來看,微信車載版屬於車企前裝定製化開發,在車輛出廠時就裝有專屬的微信按鍵,並且可以全程用語音交互完成收發消息,車主的雙眼不用離開前方的路,雙手無需離開方向盤。這樣的設計和體驗,基本可以保證駕駛場景下實現通訊剛需的安全性。
在微信車載版的保持克制的同時,市面上也出現了一些其它的應用,主打社交工具,甚至寄託於陌生人社交。但是,筆者認為雖然車上通訊不是偽需求,但車上陌生人社交是不是偽需求,是存疑的。
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初級階段,當駕駛者的大部分注意力還必須放到駕駛本身時,做通訊、而不做社交的"減法",正體現了騰訊車載版的謹慎之處。其實,有微信強大資源做靠山,微信車載版做"加法"在技術實現上並不難。但問題是,用戶真的需要這些"加數"嗎?
無論"加法"、"減法",能夠給廣大用戶帶來真正便利的產品就是"好做法"。當然,如果你連車上通訊工具都不需要,那麼,你更不會需要車上社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