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嬴政首稱皇帝,到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總共是兩千一百三十二年,期間大大小小的皇帝足有四百多個。每一個皇帝都有不同的特點,有的是南征北戰,十分擅長軍事;有的是舞文弄墨,文化造詣很高;也有的是不學無術,昏庸到了一定程度。如果問哪一個皇帝是最能打的,或許很難有一個答案,因為指揮一場戰爭所涉及因素很多,並不能在不同的層面上作比較。但如果要說哪一位皇帝個人功夫最高,對武術功夫最有研究,那就比較好說了,畢竟他所創的武學至今還被少林寺視若珍寶,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字元朗,出生於一個軍人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薰陶,年輕時就在軍事以及武術方面小有建樹。他的一生十分精彩,從出生時就帶有很濃重的傳奇色彩。他有一個小名叫做「香孩兒」,就和他出生時天降異象有關。傳說他出生時滿屋紅光,並且還有馥郁的奇香瀰漫,過了一晚都沒有散去。剛出生他的身上就有金色的痕跡,三天也沒有消失。
趙匡胤並沒有早早就投身軍隊,而是四處遊歷。直到後漢初年(749)他遇到了一個善於看相的老和尚,雖然當時趙匡胤在長期奔波中已是風塵僕僕、蓬頭垢面,但是這位老和尚一見到他就說「點檢做天子,已是定數。」但趙匡胤卻沒有放在心上,他在老和尚這住了一段日子,並聽從了老和尚的勸導,決定北上參軍。臨行前老和尚又送了他十六個字「遇郭乃安,歷周始顯,兩日重光,囊木應讖」。
果然,一年後的乾祐元年(948)趙匡胤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之後又受到其養子,也就是後周的開國皇帝柴榮的重用,一路青雲直上。他因出眾的軍事能力,四處征伐戰功赫赫。顯德元年(954)高平之戰,他振臂高呼鼓舞士氣,細心謀劃排兵布陣,最終大敗北漢軍隊並一舉攻占其都城太原。顯德三年(956),面對南唐號稱十五萬的軍隊鎮定自若,最終策馬直衝敵軍陣營,亂軍中直取敵將首級。僅僅一年後,又渡江直接攻破南唐軍寨,逼得南唐不得不割地求和。
他的統御能力可以說當世無雙,而且文武雙全,智謀方面也絕不是短板,為人也十分誠懇有極高的人格魅力。所以最終經過一番審時度勢,細緻謀劃,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就一番帝王偉業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可能會有人不以為然,開國皇帝都很能打仗,不然江山哪來的?怎麼就僅僅憑這些能斷定趙匡胤武功高強?確實,開國皇帝都是能打仗的,但是並不是每個能打仗的皇帝都有武學傳世。趙匡胤還有一套名為「太祖長拳」的拳法傳世。
太祖長拳,相傳是趙匡胤在軍營中訓練士卒而形成的一套成體系的拳法,並且這套拳法還綜合了士卒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拼殺的格鬥經驗,最終形成了完整的三十二勢長拳。後來趙匡胤登基不再親自訓練,但士卒們覺得此拳珍貴非常,於是命名為為「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不光是宋朝,這套拳法在明朝之時也是大放異彩。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在其著作《紀效新書》寫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又有六步拳、猴拳,各勢各異,而實大同小異。」
同樣,明代的武術家程沖斗在其《少林棍法闡宗》中也說:「古人制藝必立意,吾人資性各有所長,豈可盡廢。惟楊家槍、太祖長拳……乃五家不傳。苟能習練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棄之矣。」可見,太祖長拳確實是享有很高的地位。
甚至到了現在,少林寺也對太祖長拳十分重視,公開承認太祖長拳是少林武功最大的別枝,這是太祖長拳在中國武術界地位崇高的體現。
據《少林拳譜》記載,大宋初年,少林寺住持福居禪師為振興少林拳法,曾邀請當時天下有名的十八家家武林高手入寺相互切磋,太祖長拳便是其中之一。這次盛會結束後,福居禪師便綜合諸家了之長彙編成今日我們看到的《少林拳譜》,這也是少林拳法的起源。
太祖長拳不僅僅是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戚家拳、太極拳、洪洞通背纏拳等拳種都受到了它的影響,因此,太祖長拳又有「百拳之母」的稱謂。今天除了少林,還有很多武學世家仍然有著自己太祖長拳的傳承。
到了今天,武術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以實戰為主,更多是作為一門強身健體的藝術而存在。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也很難想像這一套太祖長拳是如何在戰場中虎虎生風的。但這已經足以讓我們了解到宋太祖趙匡胤的武藝高強,窺見他傳奇人生中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