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收官了,寧靜、萬茜、孟佳、李斯丹妮、張雨綺、郁可唯、黃齡成團,以女團的身份重新出道。
這個結果,當然是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每一場選秀的終點,都是觀眾的意難平。但這一次,我意難平的不是我喜歡的姐姐沒出道,而是節目曾揚言要「重新定義女團選秀」,結果還是把姐姐們定義在了工業選秀的條框里。
從第一期的「全開麥Live」到這最後一期被罵的假唱,或許節目走到最後,導演組只是想給自己留下一場沒有瑕疵的盛典,觀眾想看什麼,無人在意了。
「瑕疵」是真實,「完美」是假象。當初看姐姐,是因為她們是姐姐,她們身上不同的人生閱歷賦予了她們不同的魅力,她們都是不完美的人,帶著瑕疵和稜角。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跳舞順拐的張雨綺、彈唱出錯的萬茜、想要solo的寧靜、和杜華據理力爭的阿朵、「自我感覺良好」的黃聖依、不會唱歌哭到世界崩塌的海陸……
這些真實的可愛、笨拙的嘗試在後期蕩然無存。每個姐姐都在這個節目中訓練出了「唱跳俱佳」的本領,出了節目每個人身上都是大大小小的傷痕,然後舞台越來越炸、花樣越來越多、姐姐們越來越知道遊戲的規則是什麼、越來越不會出錯、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完美,也和傳統女團靠得越來越近,最終已經變成了完美的一個30+的勵志女團。
節目要宣揚勵志沒錯,但哪個選秀不勵志呢?20+的少男少女追夢青春的勵志程度就低於了30+的姐姐拋下過往重新出發嗎?既然觀感相同,何必把自己強行拔高呢?
口口聲聲說打破傳統女團定義,結果還是沿用常規選秀的老路子,用最簡單的標準去衡量所有人。投票決定姐姐去留、投票決定姐姐復活、打榜決定成團人選。本來佛系看節目的粉絲一個個變成了數據女工,熬夜爆肝也要送自己喜歡的的姐姐出道,這和傳統選秀的區別在哪裡?這依然是用市場上已經成型的規則來定義這群30+的姐姐。
是的,最終成團還是要看人氣。姐姐們人氣意味著未來的平台的招商力、未來節目的點播率、未來粉絲的氪金力、未來姐姐們的資源轉化率。歸根結底是觀眾看了一場熱鬧,而資本做了一單生意。
沒有人在這個遊戲中打破了傳統女團的定義,如果硬說打破了,那也只停留在年齡層面。也許明年還有第二季,那時希望看到的姐姐們自己定義自己,自己決定自己的去留,我們這些局外人,沒有立場對她們人生的新篇章指手畫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AGUXXQBd8y1i3sJA8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