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哪吒之魔童降世》命里該「紅」

2019-07-27     掌游寶

隨著《哪吒之魔童降世》近日的上映,這部電影也是引發廣泛討論,有人說這是中國動畫電影史上最好的電影,也有人說這電影毀了哪吒本身的故事。


豆瓣上第一熱帖甚至直言「名過其實,瑜難掩瑕」,他認為,這部電影的主旨是本應宣揚哪吒反抗命運的精神,但電影本身卻對此刻畫不足,最讓人感到不爽。

特別是在喊出那句燃爆的台詞「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結果轉身面對天劫,就乖乖等待死亡的降臨,簡直就一個自暴自棄、弱爆了的形象。



在我看來,這些人都沒看明白。首先電影的主題並非是哪吒反抗命運,導演從頭到尾都在用電影的語言講一件事,就是申公豹說的那句令人心碎的台詞「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搬動它」。



當看到煙燻妝出場、一副熊孩子模樣的哪吒,邁著流氓步,渾不吝的說著「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第一眼很多人都在想這哪吒為何這麼丑?

但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人心中的偏見,哪吒為何一定要是英姿颯爽的主角形象呢?



類似的反差設定還有,比如哪吒的師傅太乙真人,一反長鬍子老頭的固有設定,竟然是一個嗜酒如命、稀里糊塗,嘴上能跑馬,做事完全不靠譜的大胖子,這都是在提醒大家,不要帶著心中的大山來看這部電影。

電影中,處處都在表達成見難消這個觀點。元始天尊將混天珠一分為二,認為靈珠就該化為李靖夫婦的兒子,魔珠就就是壞的,並且施展天雷咒三年後摧毀它。然而事實上魔珠化為哪吒就一定是壞人嗎?


哪吒有惡的一面,面對同齡小孩喊其「妖怪」,憤而踢巨石,若不是師尊相救,幾位小孩皆會命喪於此。但也有善的一面,救助小女孩,也救了陳塘關所有人。

而靈珠化為了龍王三太子敖丙,難道敖丙就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善嗎?可靈珠氣息環繞,溫文爾雅的敖丙也會為了家族的未來而狠下決心殺掉陳塘關所有人。

所以善惡在他們身上都是並存的,原始天尊卻因自己的成見一言置之,這就是天尊心中的大山。


再來說李靖,哪吒的父親在電影中是智者的形象,是受人尊敬的總兵大人。可他認為妖怪就一定心存不軌,也會因為這種成見而故意撕掉敖丙的衣服,讓敖丙陷入兩難之境,而那時候敖丙還剛救了他一命。

再有龍族被天庭壓制在東海也是因為成見,與申公豹不被師傅重視相似,妖族不可信已經深入人心。就算是神仙,也難分什麼是黑白對錯,什麼是善惡是非。


而整部電影改編了哪吒的故事,又觸動了某些人脆弱的敏感神經。原版故事中,哪吒與父親刀刃相見,還被迫割肉還父,剔骨還母,自刎而死。他反抗命運,反抗父權的故事悲情又動人。

所以就認為改編成父慈母愛就失去了故事的深度。其實他們就是因為自己心中的經典形象發生了顛覆性的改動而不滿,而這種不滿本身就是一種成見。

他們就只希望哪吒能好好的做悲情英雄,不能做一個被家庭寵愛的孩子,這是成見,也是他們心中的大山。



傳說故事中的哪吒是神性居多,他一往無前,堅定而自信,在任何時候都不順從命運。而電影里的哪吒是人性居多,他有善也有惡,有哭也有笑,會因為擁有朋友而開心,會因為被人歧視而難過。

這兩個故事我都喜歡,但他們代表著兩個不同立意,孰優孰劣,其實也沒那麼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很難消除他人心中的成見,大到種族歧視、性向歧視,小到現在我們帶著固有的有色眼鏡去看一部電影。



電影不是爽文,不會因為你看得不夠熱血沸騰它就不配做一部好電影。

就那一句台詞里說的那樣,「我是誰,由我自己決定,我們也許不能改變他人,但我們能定義我們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9ijNmwB8g2yegNDui-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