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有「約」:未識干戈百年後

2024-06-30     中國青年網

由於極高的緯度,挪威斯瓦爾巴群島首府朗伊爾城每年有長達4個月的極晝和4個月的極夜,從4月下旬到8月下旬,遊客們可以欣賞到「午夜太陽」的奇觀。圖為6月18日近24時拍攝的朗伊爾城。新華社發

【記者連線】

從太空看地球,寧靜而美麗。從北極看世界,就明顯沒有這般超然了。

比如北冰洋上的斯瓦爾巴群島,雖已是「北極熊比人還多」的極地,卻難以擺脫地緣政治的影響。斯瓦爾巴群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誰控制了它,誰就控制了從北大西洋進出北極的通道。

在俄烏衝突的陰影下,斯瓦爾巴群島也面臨更多的爭鬥。最近,挪威政府就向議會提交了一份關於加強群島管理的新報告,矛頭所指不言而喻。

歷史與現實糾纏,事情沒那麼簡單。

北極冷島

斯瓦爾巴,挪威語中意思就是寒冷的海岸。斯瓦爾巴群島位於北極圈內、距離北極點1750公里,與挪威本土和北極點處於一條直線上,面積6.1萬平方公里,居民3000人左右,多集中在首府朗伊爾城。這裡是最接近北極的可居住地區之一。

斯瓦爾巴群島早在12世紀就被發現了,但幾百年里鮮有人問津。1596年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在試圖尋找通過東北航道通往中國的路線時,重新發現了這些島嶼,自此這裡的人類活動日益增多。17世紀,捕鯨曾是該群島地區的主要經濟活動,18世紀則以狩獵和科學考察為主。在20世紀,採礦業成為群島的主要經濟活動。自1990年以來,旅遊業逐漸成為挪威和俄羅斯在群島定居點的重要營生,冰川、北極熊和歷史遺蹟等是遊客們的興趣所在。

在「無主」狀態持續數百年之後,1920年《斯瓦爾巴條約》確定群島主權歸屬挪威。二戰後,斯瓦爾巴群島經歷了顯著變化,隨著經濟活動向可持續實踐的轉變,礦業由盛轉衰。冷戰時期,斯瓦爾巴的戰略重要性凸顯,也曾引起全球大國的軍事關注。

不過,《斯瓦爾巴條約》經受住了歷史考驗,群島保持了非軍事化狀態,並且鼓勵科學研究活動的開展。這促成了多個國際研究站的建立,增強了斯瓦爾巴作為北極研究和環境監測中心的特殊地位。目前,群島上除了中國的黃河站,還有挪威、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日本、韓國、印度、美國等國家的十幾個野外觀測和考察站。

斯瓦爾巴群島是全球緯度最高的常年科學研究站所在地。因其獨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挪威政府還在這裡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植物種子庫,儲藏著地球上129萬種種子的樣本,以防環境變化或者發生物種滅絕,確保地球生物的多樣性。

北洋遺約

20世紀初,群島上發現了煤炭,此後俄羅斯和挪威開始上島開採,其他周邊國家也垂涎於群島的資源。多個國家博弈不斷,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問題卻一直懸而未決。

直到1919年巴黎和會,群島的歸屬才開啟最終解決進程。參加和會的各國專門拿出時間討論了群島的主權問題,當時的英國、丹麥、挪威、荷蘭都想將該島據為己有,歐陸大國法國也心有不甘,謀求分一杯羹。

彼時一戰剛剛打完,各國都不願意再次兵戈相向,一個「共同治理」的方案應運而生,主張斯瓦爾巴群島對全部協議國開放,但是不能在島上部署軍隊和軍事設施,大家共同開發島上的資源,平等地在島上進行活動。1920年,18個國家簽署《斯瓦爾巴條約》,承認群島歸挪威管轄,而其他國家在島上有從事貿易、通商、研究和開發的權利。到1925年,又有33個國家簽署了協議,其中也包括中國。

1919年巴黎和會,是北洋政府代表中國參加。和會上,列強無視中國的戰勝國地位,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攫取的權益轉交日本,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怒,五四運動隨後爆發。一個多月後和約簽署時,顧維鈞等中國代表選擇拒絕出席簽約儀式。這是一段辛酸悲憤的往事。

對於斯瓦爾巴群島,北洋政府一開始並無興趣。但1920年就簽署了《斯瓦爾巴條約》的法國為增強自身話語權,一心想拉更多國家加入。1925年,在法國政府的不斷催促下,經曆數次軍閥混戰後重新上台的段祺瑞才確認條約內容並簽署加入。而此後,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這一條約很快就被國人遺忘。雖然經歷了簽約史實的湮沒與再發現的曲折過程,但1925年的這次「無心插柳」,最終成為此後中國加入北極研究的國際法依據之一。

北約焦慮

《斯瓦爾巴條約》已歷經百年,如今的相關爭論又讓人想起巴黎和會時的激烈博弈。一些西方學者表示,儘管西方國家普遍認為波蘭、波羅的海國家或芬蘭可能成為俄羅斯挑戰北約的下一個目標,但可能性更大的目標是斯瓦爾巴群島。

挪威高等武裝部隊學院研究員卡倫-安妮・埃根表示,莫斯科最近有關斯瓦爾巴群島的言論和行動表明,俄羅斯計劃對該挪威領土採取行動,將其作為俄北方新戰線的核心部分。

埃根指出,相比過去,俄羅斯官員的相關表述越來越強硬。例如俄副總理尤里・特魯特涅夫在今年2月將斯瓦爾巴群島局勢與俄烏衝突進行了類比,強調俄羅斯不能在任何現有利益上讓步。而在軍事方面,埃根認為俄近年來進行了一系列小規模軍演,也有可能是為在該地區開展軍事行動做準備。今年5月,俄羅斯就在未告知挪威方面的情況下,在群島附近的巴倫支海區域動用俄北方艦隊開展了搜救演習。

實際上,埃根的論斷並無令人信服的依據,而更多地反映了挪威方面的心態。

挪威是北約成員國,但根據《斯瓦爾巴條約》的規定,該群島已解除軍事武裝。也正是由於該條約強調斯瓦爾巴群島的中立性,北約內部仍然存在嚴重分歧,即如果俄羅斯採取行動,北約所有成員國是否都願意援引《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款,將此視為對全體北約成員國的攻擊。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此前一再重申,「對斯瓦爾巴群島的任何攻擊都將被視為對整個北約的攻擊,從而引發第5條款反應」。然而,斯托爾滕貝格是挪威人,他的話似乎更多地反映了奧斯陸的希望,而不是所有北約國家的立場。

儘管局勢緊張,一些俄羅斯企業仍在考慮組織遊客前往斯瓦爾巴群島旅遊。根據1920年的條約,各國前往斯瓦爾巴群島旅遊的遊客並不需要簽證。

在政府層面,俄羅斯似乎也希望通過對話來解決群島目前面臨的各種問題。幾年前,為了紀念《斯瓦爾巴條約》簽署100周年,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曾表示希望與挪威政府就島嶼管理問題進行「雙邊磋商」,但卻被挪威政府拒絕。

5月31日,挪威司法大臣梅爾在朗伊爾城向挪威議會提交報告,提出了加強管控群島的目標,「在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斯瓦爾巴群島的治理必須繼續保持可預測性並保持穩定。我們希望加強國家控制並支持挪威在該群島的存在。」報告公布了多項措施,包括賦予國家更大的權力。挪威政府還計劃通過限制群島上的人類活動範圍來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

芬蘭學者斯特皮恩表示,挪威還在該地區推行了語言政策,「許多以前用英語提供的服務現在只能用挪威語提供,儘管那裡的大多數交流都是用英語進行的」。

北冥有鄰

長期以來,俄羅斯被視為斯瓦爾巴群島和北極歷史探索的絕對先驅。17世紀,俄羅斯波莫爾人冒險進入北極尋找海象、海豹和其他寶貴資源。波莫爾人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了季節性狩獵營地,留下了他們存在過的考古證據,例如狩獵工具和簡單的住所。

斯瓦爾巴群島最著名的俄羅斯定居點是巴倫支堡,以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的名字命名,這裡最初是一座採礦小鎮,如今成為該群島的第二大定居點。該鎮是蘇聯時代建築和規劃的生動典範,擁有特色建築和紀念碑。儘管煤炭行業衰落,但巴倫支堡仍然有人居住。這座小鎮現已成為一個文化前哨,展示了俄羅斯人在北極的傳統和生活方式。

斯瓦爾巴群島居民認為,島上挪威和俄羅斯定居點的關係歷來良好,即使在冷戰期間也是如此。但這種情況在2022年發生了變化,當時巴倫支堡和朗伊爾城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商業聯繫被切斷。

俄羅斯的科學研究活動也在斯瓦爾巴群島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從冰川學、地質學到氣候科學和生物學等廣泛研究領域都作出了貢獻。據悉,俄羅斯計劃在群島為國際合作夥伴建造一座科學綜合體,並邀請合作夥伴加入在皮拉米登建造的新科學中心,以期為這個已經人口稀少的小鎮帶來更多人流。

然而,隨著俄烏衝突後西方國家不斷加碼對俄制裁,挪威政府對俄戒心明顯增強,表示「需要對斯瓦爾巴群島進行明確而有力的研究管理」,並將為此建立「斯瓦爾巴科學辦公室」。

很多學者擔心,限制科學交流的政策取向會影響北極圈研究。儘管不同於南極,斯瓦爾巴群島是挪威的領土,但是長期以來各國在此持續開展極地研究的活動應該得到保證。

也有當地居民指出,幾個世紀以來,勘探、商業利益和科學研究之間的相互作用塑造了群島獨特的地位,俄羅斯對斯瓦爾巴群島歷史和文化的貢獻是該群島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證明了北極歷史的多樣性和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聯。

在大連海事大學教授馬明飛看來,俄羅斯和挪威政府在斯瓦爾巴群島問題上各有側重和考量。俄羅斯憑藉其歷史和科研貢獻在群島上占據重要地位,而挪威作為主權國承擔著管理和規劃的重任。兩者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係無疑將影響斯瓦爾巴群島的未來發展。他認為,面對當前地緣衝突和國際形勢變化,各方更須保持冷靜與克制,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分歧。就科學研究而言,不應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而應使其成為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橋樑。

(本報赫爾辛基6月29日電 本報駐赫爾辛基記者 鄧宇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9d62b130b670bc2053828b7504791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