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衝擊下,上星衛視的生存保衛戰

2023-10-10     迷影生活

原標題:網劇衝擊下,上星衛視的生存保衛戰

今年4月,《2023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春季大報告》發布,報告中指出,我國五大在線視頻平台中,愛奇藝的日活量穩居榜首。

騰訊不出意外的拿到亞軍,芒果TV排行第三。

但與之相對應的是,愛奇藝近幾年來深陷運營危機,時有虧損和裁員的消息傳出。

而芒果TV日活低且熱播劇少,稍微有熱議的作品都不多,雲合的播放優勢也不明顯,卻常年占據頭部視頻app一席之地,甚至能與優酷一較高下。

不但如此,據芒果超媒公布的財報,自2018-2021年,芒果TV保持了30%以上的廣告收入年增速,在行業總體下行的大環境下逆勢增長。

這份收入也有力支撐芒果超媒連續4年實現營收和利潤的雙增長。

進入2022年,芒果超媒的營業收入雖有所下滑,但總體來說一直在盈利中,可以說羨慕壞了其他三大平台。

至於芒果TV為什麼能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還能盈利,答案很簡單。

因為它背靠湖南衛視,說到芒果TV就會想到湖南衛視這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問題來了:當下網劇發展勢頭如此之猛,網絡平台成為主流節奏,衛視為什麼依然如此堅挺?

一、衛視的社會責任感

2023年7月12日,中國新媒體大會將開辦地選在了湖南長沙,這讓這座擁有湖南廣電的城市再度成為焦點。

會議提到了社會責任是媒體本職職能的一部分,作為影響力巨大的傳統媒體,推動文化繁榮,記錄文化進程,為城市做貢獻,是新時代的媒體責任。

見證著這場會議召開的湖南長沙,更是責無旁貸。

我們以湖南廣電為例,來看看衛視如何踐行作為媒體的責任。

關於湖南衛視不是簡單的娛樂場所,很多人可能了解的並不深入。

湖南廣電集團是我國第一家傳媒集團,集團下轄兩家上市公司的同時,更是我國最大的音樂版權公司和藝人經紀公司。

在80、90這批觀眾的記憶里,港澳台但凡有點名氣的藝人,幾乎都去湖南衛視錄過節目。

在風生水起的內娛一呼百應,這就是湖南衛視打下的江山。

能擁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也就說明湖南衛視引領我國電視行業發展的實力。

除此之外,湖南衛視在市場和政策方向上有很靈敏的嗅覺,進而將其打造成獨有的IP.

這裡重點表揚一下湖南衛視做綜藝的能力,在全行業選秀暫停的尷尬局面下,一檔《乘風破浪的姐姐》殺出重圍。

從嘉賓官宣起就熱度不斷,開播當日更是爆上熱搜,將女性話題推上新的高潮。

衍生出來的《披荊斬棘的哥哥》雖然熱度不及,但口碑也不錯。

精準判斷社會風向,以足夠熱血的正確價值觀,引領青年一代繼續攀登。

這兩檔節目巧妙避開了政策紅線,還引來官媒的交口稱讚。

既實現了娛樂性和觀賞性,又體現了衛視的社會責任感,並在長此以往的過程中,塑造專屬湖南衛視+芒果TV的品牌,實現了現象級爆款視頻平台。

其他綜藝包括《天下弟醫》《當燃了!國潮》等也都是類似的思路,以及收視逐年走低卻屹立多年不倒的《天天向上》更是承擔著同樣的責任。

二、衛視謹慎苛刻的選劇標準

既然有如此重要的責任,註定了衛視不會像網絡平台那樣對待自己的劇集。

我國目前的五大衛視龍頭,湖南衛視、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在購買劇集方面,都有著比較嚴苛的標準。

當然,現在由於國產劇質量整體下降的原因,衛視播出的作品也很難實現真正的破圈。

回想小時候看過的電視劇比如《春光燦爛豬八戒》,《還珠格格》,《大明王朝》,《少年天子》等,無論過去多少年再拿出來看,也經得起反覆咀嚼。

但就算如此,近幾年來現象級大爆的劇集,依然通過了上星播出。

比如《甄嬛傳》在當下播出時評分很低,也不被看好,但一輪又一輪的播出證明了它的長足影響力,成為電子榨菜的同時也實現了口碑的逆襲。

更有憑藉一組預告片就殺出重圍,被萬千期待的《步步驚心》,不但紅遍全亞洲,更被韓國翻拍。

如今11年過去,女主角劉詩詩依然是被眾星捧月的85花,可見湖南衛視選劇眼光之精準。

還有《琅琊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武林外傳》等。

甚至有些網播效果好的,也會被衛視買來再次播出。

比如《琉璃》和《夢華錄》都可以作為優秀案例。

能夠掐准觀眾思維,不僅僅是因為衛視多年來早已適應市場規則,眼光毒辣。

更是因為衛視獨有一套選劇標準和排播方式,不會被輕易裹挾。

回看愛優騰三家長視頻平台,會發現它們同質化比較嚴重,在內容上無法建立各自的特色。

排播方式和營銷手法也大差不差,就連數據熱度的算法也正在趨同。

無論在哪個平台播,只要演員的流量夠用,都可以被粉絲吹數據,吹爆劇。

但實際上,很少真正有作品可以拿來吹內容和國民度。

無法在內容上觸及觀眾情緒,更無法在劇集質量上與觀眾達成共識。

這都是因為長視頻平台做劇喜歡廣撒網,過度依賴大IP+流量演員的配置,生產出一批流水線產品,幻想著總有一部能火。

這種思維自然無法與衛視抗衡。

而衛視由於排播方式的不同,黃金時段本來就少,只能留給真正優質的作品。

所以,除了爆款體質這種玄學因素外,衛視還是更喜歡質量抗打,適合多輪重播的劇集。

那如何才能區分什麼才是適合首輪上星播出的劇呢?

以《卿卿日常》為例,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適合網播的劇。

輕鬆下飯,稍微加點女性話題圈起小範圍觀眾的共鳴,在網上熱度出圈,就實現了優秀的播出效果。

然而它話題討論不夠深刻,喜劇經不起反覆的觀看揣摩,不適合多輪播出。

年齡層次劃分明顯,無法達成全方位的破圈效果,這要是放在衛視播出,可想而知收視率不會高。

反觀同為宮廷劇的《步步驚心》,小細節耐得住推敲,女主角的成長曆程更加細膩,討論的問題更加深刻,悲劇收尾拔高立意。

無論是全年齡段的接納程度,還是整部劇的拍攝手法,都要比《卿卿日常》高明許多。

三、上星播出的明顯優勢

對於一部劇集來說,目前各個平台的傳播渠道沒有明顯差別。

豆瓣評分,微博熱搜,短視頻平台效應等都是常用手段。

從這一層面來看,上星還是網播沒有那麼重要。

既然如此,為什麼藝人粉絲在「友好交流「時,總是會把」上星播出「的作品加粗,當成實績一樣宣揚呢?

總體而言,上星播出的優勢非常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傳統觀眾眼中,電視劇比網劇高出一個層次。

影視行業有自己的鄙視鏈,電影咖「看不起「電視咖,電視咖」看不起「網劇咖。

(這裡的看不起純屬粉絲之間的較量)

當年楊穎「自降身價「出演網劇《摩天大樓》就被其他85花粉狠狠嘲笑了一番。

上星播出仿佛意味著咖位的升降,行業內所給出的待遇高低。

但究其本質,這個因素確實沒那麼重要,畢竟上星播出的也有爛劇,網播的也有可能大爆,建議大家不要太糾結。

但如果你想圈國民度,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2、網劇無法觸及一些觀眾群

如同我們剛才所說,出演《卿卿日常》的田曦薇永遠比不上出演《步步驚心》的劉詩詩。

一些現象級別的爆劇大部分出自上星劇,它們給演員帶來的實績加成,遠不是網劇可比。

視頻平台自身的局限性,導致網劇無法觸及到部分觀眾群,比如永遠掌控家裡遙控器的媽媽和奶奶。因此衛視播出劇集更享有國民認知度和全民性。

而所謂國民度,無非就是上至80歲耄耋老人,下至3.4歲垂髫小兒,都能對你這個人如數家珍。

或許你結婚的熱搜也會爆,但你走在路上,絕不會有一位阿姨熱情的問你:「你家那口子(趙麗穎,未離婚版)還好嗎?「

這,就是很多演員可望而不可即的國民度。

不要看不起它,沒有它,有些東西你拿不到的。

3、永遠青睞上星劇的主流獎項

注意,這裡說的是電視劇主流獎項。

不是什麼年底大盤點分豬肉的盛典可以來碰瓷的哈,你寫在實績小表格上也不行。

很不幸,主流獎項永遠青睞上星劇,很多人認為這不公平。

誠然,網劇的自由度更高,題材更加廣泛,更容易出年輕人喜歡的作品。

但作為面向大眾的衛視,其作品是大眾圈層和品質的象徵,更帶有文化宣傳和影響力。

再一點,網劇的過度營銷也很容易帶來娛樂至死的效果。

而衛視受制於資金和企業單位屬性,不可能將過多的資金投入到營銷中,宣傳都是點到為止,帶來正面影響。

綜合考慮下,國內影視劇的主流獎項尚未對網劇打開大門。

想要刷臉和刷獎,也難怪那麼多演員力爭出演上星劇。

國內影視行業發展快速,如今已經到了無法忽視長視頻平台的程度。

也許,曾經火爆的衛視熱潮會持續降溫。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但當下,衛視的影響力還不容小覷。

希望它們能抗住衝擊,不要輕易降低標準,努力承擔起社會責任,持續為觀眾帶來更好的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9cbdf10b7910ccb82f3b5f1667b9e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