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翼棄兵》真有其人?雄霸女棋王17年,男棋手俱樂部以她命名

2023-01-10     一耿歷史

原標題:《後翼棄兵》真有其人?雄霸女棋王17年,男棋手俱樂部以她命名

網飛影集《後翼棄兵》近期大受好評,片中天賦異稟的主角貝絲極富魅力,連帶掀起西洋棋熱潮。

但歷史上,卻真實的存在過這樣一位女棋王,她就是孟赤可。在將近100年前的時代,孟赤可憑著超乎尋常的實力打敗數十位男性世界級大師,至今仍是雄霸世界女棋王寶座17年的紀錄保持人。

《後翼棄兵》引熱潮,歷史真有其人

《後翼棄兵》講述主角貝絲哈蒙以天才孤兒身份,在1950至60年代突破保守陳規,成為男性主導的國際棋壇上最亮眼的明星,她可以一次對戰多名國際頂尖棋手,充滿魅力的神秘性格更讓男女都為她傾倒。

美國有個關於西洋棋的網站,自從《後翼棄兵》這部劇集上線之後,平台註冊會員暴增400%,增加了250萬來自全球的新玩家。許多賣西洋棋的公司也表示,隨著《後翼棄兵》的上線,以及美國疫情的持續爆發,西洋棋的銷量是去年同期100倍。

雖然,貝絲哈蒙激勵人心的故事並不是真人真事,而是改編自美國作家特維斯1983年同名作品《後翼棄兵》,但真實世界裡,也有過這樣一位強大、劃破性別桎梏的女棋王──維拉·孟赤可,至今無人能打破她的紀錄。

顛沛童年

孟赤可生於1906年的莫斯科,比原著小說設定的哈蒙早出世幾十年。但她的出身似乎貝絲幸運不少,她的父母都是在俄羅斯工作的異鄉人,不過家境頗為優渥,不僅擁有一座磨坊,還供孟赤可與妹妹就讀私立女校。

9歲那年,一副西洋棋生日禮物成為她的啟蒙起點,數年後就在學校舉辦的西洋棋比賽獲得第二名。

然後,俄國大革命席捲而至。隨著共產黨的紅色旗幟蔓延,孟赤可的一生也應聲改變。

孟家人置身內戰風暴,生活在一個擁有一點點財富都會被猜疑的國度。他們的磨坊被充公,被迫將宅院分享給陌生人,最後連房子都失去了。

巨大的生活轉折造成了孟赤可父母的婚姻破裂,捷克裔的父親回到捷克斯洛伐克,兩名幼女則跟著母親回到英國。1919年,孟赤可到了英國公立學校就讀,和她過去讀的女校有天壤之別。

根據孟赤可日後受訪時的描述,她的新學校資源不足,有時甚至沒有供應自來水、暖氣或電燈,在嚴寒冬日開課時,孩子們裹在大衣與毛帽內,只能在蠟燭或油燈之下讀書,更別提可能要在雪中走上一個小時的路才能回家。

十幾歲的少女,遭逢人生巨變又來到異鄉,孟赤可面臨多數人都會感到孤獨的情境,1923年,她做了與貝絲相同的選擇──把自己對生活的渴望全部放在西洋棋上。

孟赤可加入了著名的黑斯汀西洋棋俱樂部,開始跟著私人教練上課。

一開始,孟赤可連簡單的英文都說不好,但棋局也不需要她多麼能言善道,正好適合一個敏感害羞的少女。她日後回憶:我常常被問,為什麼把西洋棋看得這麼重要?那樣肅靜的氣氛跟煙霧繚繞的空間似乎不太適合妙齡淑女。這是真的!但西洋棋是種安靜的比賽,也最適合一個無法說好當地語言的人來玩。嶄露頭角

也許因為沒有玩伴讓她分心,孟赤可的棋藝進步極快,從小鎮比賽一路向上,加入俱樂部那一年年底,孟赤可已經能與當時的英國第一女棋手普萊斯打成和局,接下來幾年內,她也連續在幾次對弈中打敗普萊斯。

1925年,孟赤可已是全國公認最強的女棋手,但她還不是英國公民,所以無法代表英國參加國際聯賽。

1927年,世界西洋棋總會舉辦了全球第一場女子世界西洋棋錦標賽,當時西洋棋還普遍被認為是"男人的遊戲",女性賽事不過是世界西洋棋奧林匹克的一場花邊錦標賽。孟赤可贏了第一場世界錦標賽,接著又一場、再一場。

此後連續六屆世界女子大賽中,全部都是由孟赤可稱霸,她一共拿下7屆世界冠軍,棋壇因此將1930年代稱為"孟赤可時代"。

不過,人數較少的女子賽事很快就滿足不了孟赤可,她開始不顧外界批評,執意參加男性賽事,也是史上第一位參與男性賽事的女棋手。

同樣身為"棋王",孟赤可卻沒有男性棋王的種子優勢,她必須打完每一場比賽才能晉身決賽。

誕生於歧視的"孟赤可俱樂部1929年,孟赤可年僅23歲,她與波蘭裔世界特級大師魯賓斯坦,成為國際西洋棋界無人不知的女棋手。

儘管如此,還是有非常多男性棋手看不起她。也在那一年,孟赤可參加了卡爾斯巴德錦標賽,成為她生涯中最著名的一場賽事。

該場比賽還沒開局,孟赤可就遇上了來自對手的嘲諷,來自維也納的貝克在其他棋手面前公開說:"紳士們,我有個好主意,我們來設立一個以維拉‧孟赤可命名的俱樂部。輸給她的人將自動成為會員,和局的人就列為候選會員。俗話說驕兵必敗,貝克很快就成為"孟赤可俱樂部"的第一號會員。孟赤可俱樂部"此後還納入了不少"會員",個個都是世界級大師與天才,包括英國籍的亞歷山大,不僅是兩屆世界棋王,還與電腦之父圖靈共同領導破譯德軍密碼的解碼小組。

雷謝夫斯基則將在1940年代8次獲得美國錦標賽冠軍。未來的世界棋王尤偉甚至兩度敗北,他曾與孟赤可一起在黑斯汀俱樂部拜師學藝。

孟赤可的事跡也受到當時媒體大力報導,她和劇中的貝絲一樣,特別苦於冷靜、強大的俄羅斯對手,但直到去世之前,她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女棋手的頭銜,雄霸席位17年,至今沒有任何人打破紀錄。

1944年,孟赤可正在一場錦標賽聚精會神下著棋,頭頂卻傳來轟然巨響,當時二次大戰方興未艾,倫敦成為最大的空襲目標。

毫無疑問,孟赤可原本也將晉級準決賽,但惡名昭彰的德國復仇兵器第1號火箭打了下來,一次奪走了孟赤可、她的母親以及同為頂尖棋手的妹妹奧爾嘉的性命,也摧毀她家的無數獎盃。

身負移民、女性雙重標籤

孟赤可一生身負移民標籤,她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被英國視為"外來者",她從小說俄文長大,多次被媒體形容為"俄羅斯難民",但卻根本沒有俄國國籍。

孟赤可多次參賽都被列為捷克公民,只因為她的父親來自捷克。直到1937年,她才因為嫁給英國丈夫史蒂文森而獲得公民資格。

除此之外,性別偏見仍然是孟赤可最大的敵人。

當時的媒體雖然都會報導她的故事,但還是把"女性參加男人的比賽"視為傷風敗俗,近乎以煽情、低俗的眼光看待。甚至有個傳聞說,當特級大師尤偉第二度輸給孟赤可,尤偉的妻子特地跑到賽場一探究竟,她懷疑尤偉是因為愛慕孟赤可才佯裝輸掉比賽,顯然不相信丈夫會被一個女人打垮。

西洋棋不講究肢體體能,理論上不應有性別鴻溝,但根據國際棋聯的數據,全球正式比賽只有16%的棋手是女性。而在"特級大師"頭銜正式出現後,全球共有1900多位棋手獲此頭銜,只有37名是女性。

女棋手至今仍常常面對龐大的性別壓力,甚至不乏騷擾與攻擊。貝絲‧哈蒙在劇中贏了比賽,對手紳士地給她"手背一吻",精彩場景令人叫好。

但在真實世界裡,當著名女棋王蘇珊·波爾加贏了某位特級大師,對方的反應卻是"打飛了棋盤上所有東西"。

1940年代的保守社會來不及給予孟赤可公允評價,但無論棋壇或社會,性別不平等觀念還是消退得太慢。

孟赤可過世後70年間,只有一本俄文相關傳記出版,出版者還是2屆世界女棋王貝科娃,直到2016年才有出版社另外以英語和捷克語出版她的傳記。

無論如何,孟赤可被現代人稱為"幾乎被遺忘的偉大女性",不僅僅是奪下數次冠軍,也為將來的女棋手打下基礎,讓一代又一代優秀女性突破限制與想像,《後翼棄兵》也才有機會引發熱潮,繼續吸引無數女性投入西洋棋的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983f08051cf56b5ff67d8b6b635d1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