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王毅、華春瑩?這位「燕大校花」才是中國外交部的頂級大咖

2019-07-26     環球人物雜誌

周恩來總理曾稱讚道:「沒有人能夠代替她。」

|作者:二水

前幾天,外交部官網公布華春瑩由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晉升為司長。有媒體稱,她是我國外交部首位女性新聞司司長。

其實不然。在此之前,外交部新聞司還有一位女司長——龔澎。從1949年8月至1970年,龔澎不僅是外交部新聞司首位司長,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位新聞發言人。



作為一名女外交官,龔澎的人格魅力不僅為她的同事所欽佩,更令無數對手摺服。周恩來總理曾稱讚道:「沒有人能夠代替她。」

「燕大校花」

毛澤東曾評價說,龔澎的家庭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

龔澎原名龔維航,1914年出生在日本橫濱。她的父親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革命黨人龔鎮洲,曾與蔣介石是同班同學,後來又一起留學日本;母親則是辛亥革命時期與孫中山齊名的革命黨人黃興的妻妹;姐姐龔普生也是一代才女,曾先後擔任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司長,中國首任駐愛爾蘭大使,更是新中國成立後150餘位首任駐外大使中唯一一位女性。

父母從小就教育龔家姐妹:「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只要你堅持努力,女孩和男孩一樣,將來可以為國家做許多事情!」

1933年,19歲的龔澎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燕京大學(現北京大學,以下簡稱燕大)歷史系。她天生麗質、氣質高雅,又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是人人公認的燕大「校花」,更是無數男生追求的對象。



龔澎在燕京大學校門口留影。

但龔澎無暇顧及兒女私情,她心裡裝的全是對苦難祖國的滿腔熱血。

1935年,「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爆發後,當時已是燕大學生自治會財務部長的龔澎與擔任學生會副會長的姐姐龔普生等人一起,主持了燕大在未名湖畔臨湖軒召開的外國記者招待會,向全世界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暴行。

這是龔澎的「首次」發言,也是她新聞發言人生涯的起步。

在「一二·九」運動中,龔澎自告奮勇地沖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面對警察的鎮壓仍揮手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一切內戰!」

一年後,龔澎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內心對革命先烈澎湃的敬仰,她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龔澎」。

周恩來的得力助手

在燕大讀書期間,龔澎常與一些進步學生到新聞系講師埃德加·斯諾家中做客。在斯諾家裡,她第一次通過影像感受到延安的生機勃勃,並主動將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部分章節翻譯成中文。

1938年,懷揣革命激情的龔澎踏上延安之旅。

到了延安,她先在馬列學院學習了六個月,期間曾擔任過毛澤東的英文翻譯。從馬列學院畢業後,龔澎被黨組織分配到了太行山沁縣後溝村《新華日報》(華北版)報社工作,1940年又被調往重慶中共南方局工作,主要協助周恩來做國際統戰工作。從那以後,龔澎一直是周恩來身邊的得力助手。

位於重慶城內的曾家岩50號「周公館」,因建築內部狹小,被外國記者們稱為「貨櫃般的周公館」。周恩來常說:「我們這裡是統一戰線工作的第一線。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前哨陣地。」正是在這裡,龔澎冒著生命危險開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也很快在這個「陣地」上脫穎而出。



在「周公館」,講得一口流利英語的龔澎承擔了大量翻譯工作,她將《解放日報》《新華日報》上發表的重要文章和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對戰爭局勢的講話翻譯成英文,甚至有很多是直接在打字機上翻譯的。

但對龔澎來說,這只是最簡單的工作。她最出色的能力,是同各類外國人士交往。

每當周恩來會見外國人士或記者時,都是由龔澎陪同並作翻譯。她的翻譯表達準確,「講的英語不但無懈可擊,而且十分流利」。記者們認準了龔澎是「周恩來的親密助手」。

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蓄謀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共產黨人鬥爭的環境越來越險惡,龔澎等中共代表和工作人員也受到嚴密監視。後來,富於正義感的英國大使卡爾舉行記者會,意在揭露國民黨當局破壞團結抗日的卑鄙行徑。記者會上,坐在卡爾身旁的龔澎列舉事實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罪行,一一回答各國記者的提問,無形間成為這個記者會的中心人物。

曾與龔澎有過接觸的美國《聯合勞動新聞》記者愛潑斯坦這樣形容她:「沉著、熱情,應付裕如地周旋於外國記者之間」。而彼時在重慶居住過的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更把龔澎譽為「環球新聞界一個最出類拔萃的婦女」。

龔澎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征服了這些國際友人,更和他們成為了「戰友」。她生病了,他們忙著聯繫醫生;風聞她要被國民黨特務綁架,他們挺身而出,充當保鏢。解放後,那些在重慶工作過的外國記者,在寫回憶錄時無不提到龔澎,讚揚她的才幹和品德,把她比作「潮濕的地下室里的一支長莖花」。

如此優秀的一位年輕女士,自然少不了專屬的浪漫。1943年,在周恩來的撮合下,龔澎與著名外交官喬冠華結為伉儷,兩人更被毛澤東譽為「天生麗質雙飛燕,千里姻緣革命牽」。



喬冠華(左)與龔澎。



首位女司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年僅35歲的龔澎擔任外交部情報司(新聞司前身)司長。

上任後,龔澎經常隨同周恩來、陳毅出訪、參加大型國際會議,是領導們在外交方面的得力助手。每逢出席重要活動,她都會穿上旗袍,在外面套一件西裝,看上去既得體又有風度。

如果說在抗戰時期的重慶,龔澎鋒芒畢露,那麼這時的她已經是一位成熟的女外交官了。



周恩來(前排左二)、龔澎(前排左四)和外國友人在一起。

周恩來曾將外交官比作「文裝解放軍」,他們是一批不穿軍裝的部隊,卻肩負著國家和人民的期待。

在某種程度上,龔澎是中國對外政策的「代言人」,責任之重大不言而喻。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來率團代表中國政府參加日內瓦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出席國際會議。為了做好準備工作,龔澎在啟程前發動外交部多個部門和經貿部有關單位編輯了1700多萬字的資料。

4月28日,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首次發言。當天下午,中國代表團舉行了首次記者招待會,到會的國內外記者有300多位。他們認真傾聽中國代表團發言人龔澎的發言和介紹。她以從容大方的態度、不疾不徐的語調、精準有力的措辭,有理有利有節地維護著國家利益和形象,清晰鮮明地傳遞著中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和立場。



龔澎(左)出席日內瓦會議。

當年作為代表團的隨行醫生,王稼祥的夫人朱仲麗曾回憶道:「龔澎和另一位發言人黃華,每次會議後都要去新聞中心發布消息,對各種問題對答如流。對一些不懷好意的記者刁難,她能出色地進行駁斥,被西方不少記者稱讚為『年輕優秀的發言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長達3個月的日內瓦會議期間,龔澎的名字常常飛越重洋見諸國內報紙的報端。



龔澎(右二)與法國婦女交談。

除了替中國政府發聲,發言人的個性和魅力在適當的時候也是一件利器。

1961年,陳毅率中國代表團參加第二次日內瓦會議。周恩來指定龔澎為代表團顧問和新聞發言人。在記者招待會上,龔澎擺事實、講道理,直揭事件真相,回應了美國記者提出的刁鑽問題,贏得了國際輿論的廣泛讚譽。

1963年,周恩來率團出訪亞非十四國,在阿爾及利亞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某國電視台記者提出採訪周恩來的請求,並希望中方付費,龔澎義正言辭地駁斥道:「你想錯了,記者先生!我們不需要恩賜,在眾多國家的電視螢幕上紛紛出現周恩來的形象之後,貴國的電視才姍姍來遲地出現,那時,記者先生,你就會知道你現在是犯了一個怎樣的錯誤了!」

龔澎將中國溫潤的一面展現給世界,更用自己潛在的「剛」主動出擊,盡展大國風采。

正當她向事業頂峰邁進的時候,「文革」風暴驟然而來。

由於在重慶時期的那段特殊經歷,龔澎被扣上「帽子」打做「三反分子」。這位曾經叱吒外交場、舌戰群儒的女外交官,在種種折磨下痛苦不堪,身體狀況迅速惡化,瘦得皮包骨頭。最終因積鬱成疾,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

1970年9月23日,《人民日報》第四版右下角刊登了一則消息。這是龔澎一生中的最後一則消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外交部部長助理龔澎同志,於一九七年九月二十日因病逝世。龔澎同志一九三六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終年五十六歲。

當這個消息傳到周恩來那裡,總理黯然神傷。

雖然生命被定格在了56歲,但龔澎成就了一生的傳奇。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官,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外交事業,也獻給了她永遠看不到的未來。她是中國女新聞發言人的開創者,是中國外交史上當之無愧的領銜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8_ILmwB8g2yegNDdM1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