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暴富,還有365天?

2023-10-05     正解局

原標題:距離暴富,還有365天?

前幾天,有個朋友神秘地告訴局長,他很快就要「發」了。

好奇問了才知道,這哥們說自己淘到了一件「元青花」,價值上千萬。

等問他這價值「上千萬」的寶貝哪裡得到的,他說是自己城裡古玩市場淘的,當然,是賣家不識貨,被自己幾千塊錢「撿漏」了。

局長笑而不語,因為此類故事實在聽得太多了,他正是傳說中的「國寶幫」之一。

所謂「國寶幫」,其實就是那些極度自信,囤積了大量的贗品的民間收藏者,因堅信自己那些藏品皆為「國寶」而得名。

比如,當年在拍賣會拍了兩個多億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全世界也難以找出第二件,他們能有100件。

價值2.3億元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引發了「國寶幫」的收藏狂熱

還有大名鼎鼎的「雞缸杯」,拍賣會拍了2.8個億。

價格那麼貴,就是因為單品存世不超過10件,但「國寶幫」說自己手裡有幾千件,而且都是成套的……

這批收藏者構成很複雜,既有毫無收藏基礎,也無任何歷史概念的「野生收藏家」,也有部分對歷史以及文物鑑定略懂皮毛,引經據典頭頭是道的藏家。

但無一例外,他們都對自己的「藏品」抱著強烈的一夜暴富心態,又極其固執,甚至暴躁。

正因如此,這些「國寶幫」才鬧出許多可笑又鬧心的事。

國內電視台和收藏機構經常搞些「民間鑒寶」大會,引來無數「國寶幫」獻寶,各類荒唐事也層出不窮。

民間鑒寶活動讓很多「國寶幫」既心動,又不屑

稍有點藝術基礎的人都肯定聽說過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是一幅堪稱國寶級的繪畫作品。

可偏偏有人就拿著自稱「清明上河圖真跡」的藏品前去鑑定,信誓旦旦說這是家族的「傳家寶」。

專家小心翼翼解釋,真跡可是藏在故宮啊?

藏家不屑一顧地說,「知道,但他們那是假的,我這幅才是真的!」

等專家仔細查看所謂真跡,哭笑不得地說這是現代的絲絹印刷品。

對方不服,惱怒地說,「絲絹印刷品都是摳不爛的,我這是紙卷,我摳給你看看!」

隨後,他一邊說一邊上手去摳。

摳著摳著,他自己沉默了……

還有一位「國寶幫」大哥更可樂,他拿來一件自稱「存世稀有」的青花瓷碗來鑑定。

專家直接把碗翻過來,底部赫然印著「微波爐專用」五個大字。

大哥急了,奪過碗,大聲說:「先別管這幾個字,就說這個釉面對不對吧!」

「先別管這幾個字,就說這個釉面對不對吧!」

「國寶幫」中,這樣的藏家往往不在少數,只要專家指出破綻,他必定會指東打西,直言自己的眼力不會有錯,是鑑定專家看走了眼。

有些急眼的「國寶幫」,輕則除了斥責鑑定專家「不學無術」,讓「國寶白白流失」,嚴重的甚至都想當場爆錘專家,還要和專家打官司,告對方「誹謗」。

這些「國寶幫」還尤其喜歡自娛自樂,在彼此中吹捧越發迷失自己。

雞缸杯火熱的那年,有一批「國寶幫」還特意在上海舉辦了一次「雞缸杯大展」,現場彙集了來自全國上千件雞缸杯,不僅有高仿品,還有很多臆造品。

上海曾舉辦「雞缸杯大展」,展出了上千件圖案形態各異的「雞缸杯」

現場的「國寶幫」喜笑顏開,而且還互開鑑定證書,自我感覺都是身價幾個億的富豪……

其實,「國寶幫」倒不是什麼壞人,他們不偷、不搶,只是單純以為自己眼力非凡,想乘機發一筆橫財,也不算啥壞事,也就是一群沉浸在自己邏輯的收藏圈「傻根」。

甚至,基於他們樸素的「保護國寶」動機,這些人也未必打算賣掉藏品,純粹就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

其實「國寶幫」不是一個固定群體,而是由帶著不同目的的人群組成。

前面提到的大多數屬於對收藏似懂非懂,又極度渴望發財的「菜鳥」,很容易上當受騙,又往往為了「面子」苦苦堅持己見。

藉助於「量子科學」來鑑定藏品的民間藏家

他們堅信自己收藏的是「國寶」,其實就像電信詐騙案里執意要給騙子打錢的受害者一樣,被某些理論徹底洗腦,自以為在做一件正義的事。

對於他們來說,手裡藏品價值「幾千萬」、「幾個億」只是紙面富貴,能不能賣出去,他們自己心裡也很清楚,圖的就是個心理安慰,一份價值感。

這類人往往只有碰了壁,意識到上當受騙,也就自我解脫了。

但還有一類「國寶幫」,他們不是真不懂,而是裝不懂,目標也不是單純的藏品,而是那些對藏品執著的「野生藏家」,以及背後火熱的市場。

說白了,就是忽悠那些對收藏一知半解的藏家,故意誇大贗品的價值,伺機高價兜售。

對於這些人來說,藏品的真假不重要,對於他們來說,「假」東西只要能賣出去,就是「真」東西。

這群「國寶幫」不是一個組織,沒有綱領、宗旨、章程,卻往往都有自己特定的受眾群體,而且打出的旗號很誘人:大力支持民間收藏,保護祖國文化遺產。

「國寶幫」背後的那些人,真假不重要,「假」東西只要能賣出去,就是「真」東西

這類口號既冠冕堂皇,又正中民間收藏愛好者的下懷,所以能夠吸引了許多人。

他們真正目的,就是將似是而非的理論包裝宣傳,再通過合作的某些各懷鬼胎的所謂「文物專家」鼓動,持續炒熱市場,從而將一批又一批贗品賣出去。

比如如今火熱的「元青花」瓷器,出現於元代,但由於元朝是個短命王朝,因此「元青花」在全世界存世極其稀少,僅有的上百件珍品不是在博物館,就是在大收藏家手中。

可如今的收藏圈內,鋪天蓋地都是「元青花」。

甚至「國寶幫」成員手中如果沒有一件「元青花」,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那麼,這些「元青花」是從哪裡來的?

稀世之寶的「元青花」,在「國寶幫」手裡成了爛大街的貨

顯然,某些「國寶幫」幕後的操盤手,通過編織無數故事將手裡的贗品當真品賣給了那些民間藏家,而且還讓他們深信不疑。

在這些別有用心的人口中,再稀少的國寶都有「撿漏」的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機會」。

這些宣傳中,他們無視歷史和收藏市場現實,信口開河。

「什麼故宮才有一件?」

「別信!都是唬人的,你手中的這件才是真的國寶,只有你和它有緣……」

某民間機構仿西安秦始皇博物館秦陵銅馬車造出的贗品

為了讓藏家掏出真金白銀,他們還會策劃各種鑑定活動,以一紙列印證書來證明該藏品的「血統純正」。

除了將贗品高價賣給藏家,他們還能通過幫忙鑑定、上拍等一系列活動,將藏家手中不值一文的贗品鑑定為價值上百萬的真品。

自然,如此煞有其事的行為也不是免費的,而是根據藏品的總價收取相應的「鑑定費」、「拍賣費」等費用。

即便很多藏家發現上當,但也往往礙於面子不會去報案,反而故意裝傻,將這些虛假鑑定當作自己藏品的真實「市場價」。

當人們不是用自己思維和見識去辨別藏品真假,而只是寄希望某些「證書」時,那就是騙子露出邪魅一笑的時候。

說白了,這些人就是精心設局,編織美好幻夢的「國寶獵手」。

「獵物」自然就是那些渴望一夜暴富,又罔顧現實的「野生藏家」。

如果有些利慾薰心的「國寶幫」純粹就是為了騙錢,那可能也只是擾亂了市場,但可恨的是,越來越泛濫的「國寶幫」,不僅給我國的收藏事業和傳統文化造成了災難,更讓國家蒙受了嚴重損失。

2008年汶川大地震,全國哀慟,很多企業和個人紛紛捐款助力災區恢復重建。

可就在這時,四川收藏文化研究會搞了一個「國寶獻汶川」的活動,本來挺好的一件事,結果全國收藏愛好者紛紛表示要捐贈「國寶」。

可等專家鑑定後,傻眼了。

因為現場到處是聞所未聞的一米多寬的「元青花大碗」,以及比人還高的「青花瓷瓶」……

「國寶獻汶川」的活動現場到處是匪夷所思的「臆造品」

且不說當年有沒有這麼巨大的燒制窯爐,光想想這些「大傢伙」在數百年間,如何躲過戰火和動亂,就不難辨別真假了。

好端端的「獻寶大會」變成了「獻醜大會」,遭到了世人的恥笑。

這算是「國寶幫」的首次揚名,勉強還可以說是「好心辦了壞事」。

但曾經還發生過的一樁醜聞,就實在是令人無語到極致!

民間收藏熱剛火起來時,一位名叫謝根榮的商人突發奇想,買來一堆現代玉片,然後請時任北京中博雅文物鑑定中心鑑定委員會的牛福中製作為漢代的「金縷玉衣」。

這明明就是一件現代工藝品,可謝根榮卻通過牛福中邀請到史樹青、楊伯達等五位國內頂級文物鑑定專家煞有其事地來「鑑定」。

如今,就連「金縷玉衣」都成了地攤貨

這幾位專家圍著擺放「金縷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幾圈,便為其估價24億元人民幣,順便收取了幾十萬的評估費」。

事後,謝根榮用這一紙估價說明從銀行騙貸7億元。

案發後,雖然謝根榮等人受到了法律的嚴懲,但其中5.4億元已無法追回,而相關專家也並未因此受到太多影響。

這算是明目張胆的詐騙罪行了,但還有比這更不可思議的「國寶騙局」。

2013年,著名作家馬伯庸一篇題為《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的博文,讓河北衡水一家民間博物館火了。

馬伯庸在文中介紹說,自己是受到一位網友推薦,特意去博物館參觀。

可他看了後,直呼「顛覆三觀」。

因為館中藏品不僅多為匪夷所思的「臆造國寶」:比如元青花釉里紅描金十二生肖竟然穿著中山裝;標註唐代的五彩人物盤上面的居然是白話文的現代詩……

造型驚悚的十二生肖瓷器

類似這些形態詭異,歷史錯亂的藏品比比皆是,令人看後目瞪口呆。

用參觀過的網友的話來說,「看完後,感覺整個血槽全被放空。」

據說,這家博物館幕後的投資者也是當地最大的「國寶幫」組織者,這些展品不僅有他的藏品,還有不少徵集而來的民間藏品。

館內足有一人高的「將軍罐」

如果這個博物館純屬自娛自樂就罷了,可根據公開信息,這家博物館總投資超過5400萬,除了建設費用,還有相當大的投入是用於文物徵集……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家博物館不僅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景區、科普基地,每年還有大量中小學生被組織前來參觀。

雖然此事經過曝光,這家博物館曾發布聲明指責馬伯庸「誹謗」,但最終這個館也成為收藏界的笑柄,被迫摘牌停業。

不得不說,這種「國寶幫」危害最大,影響也最為惡劣,不僅騙取了國家資金,還混淆了歷史,嚴重誤導了下一代人。

但更可恨的是那些躲在幕後推波助瀾,別有用心的策劃組和附和者,他們故意顛倒黑白,目的就是渾水摸魚,從中牟取豐厚的利益。

時至今日,「國寶幫」的故事依然流傳在各類社交平台,讓人感覺好笑又發人深思。

撿漏太渺茫,收藏需謹慎

我們也藉此提醒愛好收藏的朋友,保護「國寶」的願望是好的,但普通人通過「撿漏」,輕鬆獲得「國寶」的機會並不多。

算下機率,可能還不如彩票中頭獎的機會大。

文物收藏可以當作一項愛好,但在自己無法確定真假時,保持平常心,當作一件地攤貨把玩,或許更好。

距離暴富,還有365天的好事,聽聽就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8842687b6e4df1cbae64858392fe0b4.html